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你知道歷史上朱棣有多厲害嗎?

2024-04-28歷史

自從元朝滅亡後,蒙古實際上已經元氣大傷了,但是蒙古人總是有一種很不服氣的感覺,時不時就在邊境上搶你兩個人,搶你兩只羊,不斷地對大明邊界進行騷擾。而此時永樂八年的大明王朝又是一個什麽情況呢?這個時候,朱棣已經完成了永樂大典的編纂,成功實施了下西洋,並且征服了安南。這三件大事使朱棣的聲望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然而突然間傳來訊息稱,位於他的龍興之地北京附近的瓦剌勢力日益壯大,嚴重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全。在接到訊息後,朱棣派遣自己的親戚率領10萬大軍出征蒙古,但由於親敵這支大軍孤軍深入蒙古境內,最終遭遇慘重失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得知戰敗訊息後,朱棣大為震怒,於是,他將所有下西洋的事務交給內閣處理,率軍禦駕。親征。在這個時候,朱棣面臨來自西方韃靼和東方瓦剌的雙重威脅。他采取的政策非常直接,誰強打誰,韃靼強大了就打打打,瓦剌強大了就打瓦剌。它的目的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使草原地區保持動態平衡狀態。

公元1410年,朱棣親率50萬大軍北征瓦剌,他特別重用的火槍神機營也整編在列,這是大明最為精銳的部隊。雖然瓦剌人也開始使用火器,但由於蒙古人失去了中原,也使他們失去了掌握制造火藥和火器的工匠,他們在中北方面遠不如明軍精良。面對這種局面,瓦剌士兵只能依靠快速沖鋒來尋求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在朱棣面前似乎毫無效果,因為朱棣對騎兵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很快,瓦剌遭遇打敗,隨後幾年,蒙古人與明軍多次交手,但都處於下風。

每當明軍出現時,蒙古人便望風而逃。經過常年的征戰,朱棣意識到,雖然明軍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但無法將蒙古人斬草除根,遊牧民族會一直存在下去。朱棣也清楚,自己也終會有離世的那一天。一旦他離世,誰來鎮守偌大的北方邊境?他得出結論,為了保住大明江山,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幽雲十六州,大明的北方邊界必須由最有能力和實力的皇帝來鎮守。因此,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可以說,這一決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很多大臣對這一決定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首先,南京作為朱元璋開創霸業的地方,經歷兩代就要遷都,這顯然是不符合禮法的。

此外,朱棣以藩王造反奪位,本來就人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遷都無疑是對朱元璋當初定都南京的否定。這樣做會被視為對先帝的大部敬,但朱棣從戰略角度考慮,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在一片反對聲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步驟推動遷都的行程。首先,他重新疏通的長期荒廢的大運河,確保南方物產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其次,朱棣開始有序增加北京地區的人口數量。當時的北京只是一個邊防重鎮,人口稀少,經濟並不發達。朱棣多次下令南方百姓移民北京,同時強制許多南方富商搬遷至北京,並為他們做生意提供優惠政策。這一舉措有效的推動了北京的經濟發展。

同時,朱棣開始在北京修建宮殿,新建的北京紫禁城比南京的紫禁城還要大,盡管當時的都城仍然是南京,但朱棣本人卻盡可能多的時間在北京居住,這使得明朝的權力中心逐漸向北方轉移。據歷史記載,在永樂青年到十二年期間,朱棣的活動一直在北京一代。雖然許多大臣反對他這樣做,紛紛上書勸皇帝盡快回首都南京。然而朱棣堅定的回應道,敢友在提出此類請求者,將以妖言論處。透過這種方式,他逐漸讓大臣們明白,北京才應該是真正的政治中心。

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開啟了北京所為中國首都的新篇章。北京依附於長城,使北方地區的邊防重鎮都城定在北京,皇帝就可以親自在這裏鎮守大明江山。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得不說,遷都北京是朱棣做出的非常智慧的決策。從戰略眼光看,大明王朝的威脅來自於北方勢力強悍的蒙古人,雖然敗走漠北,但隨時都有可能死灰復燃。擊潰蒙古人的驚擾。才能使大明保持統治穩定。

如果說地處民聲富饒的南京是大明的經濟中心,那麽地處北部邊防重鎮的北京則是大明的軍事中心。如果軍事中心常年委派將領鎮守,假以時日,則有偉大步調擁兵自立的隱患。燕王朱棣自己當年的情況就是如此。而從國家層面看,相較於經濟中心,帝國首都更靠近軍事中心,則便於調近軍隊,極調動各方資源,更有利於帝國的統治穩定。因此,朱棣遷都北京的決策對大明王朝後續的長治久安功不可沒。朱棣駕崩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朱高熾登基後即做出決定,將京師遷回南京。為什麽朱高熾搬離父皇苦心迎接的北京城,讓皇室文武百官重新回到南京?這背後的歷史真相,你知道是什麽?

關註首頁,了解更多精彩歷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