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新畫像掛上天安門,北京群眾提出修改意見,中央如何回應?

2024-09-08歷史

1980 年 8 月 21 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 118 廳,鄧小平接受了義大利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的專訪。奧莉婭娜·法拉奇有著「國際政治采訪之母」的名號,她的采訪風格特別強硬,提的問題很尖銳,常常讓被采訪者無法應對。

法拉奇剛一坐下,就向鄧小平丟擲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以前在北京到處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畫像,今天我從住的飯店到這兒來,就只瞧見一幅,就是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那一幅。我想問問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還能一直保留著嗎?」

鄧小平立馬就清楚了眼前這位女記者的想法,毫不猶豫地回答:「永遠都得保留!以前毛主席像掛得太多了,到處都掛,這可不是個嚴肅的事兒,也不能體現對毛主席的尊重……就咱們中國人民的感情來講,我們永遠把他當作我們黨和國家的創立者來紀念。」

毛主席是偉大的領袖,被億萬人尊敬和懷念,鄧小平的這番話代表了中國人的想法。在采訪結束的時候,鄧小平再次提到毛主席,他講:「毛澤東思想不光過去領著咱們取得了革命成功,當下和往後也應當是中國黨和國家的珍貴財富。因此,咱們不但得永遠把毛主席的像掛在天安門前,當作咱們國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當作咱們黨和國家的創立者來紀念,並且還要一直堅持毛澤東思想。」

如今要是有外地人到了北京,只要有時間,都會去天安門廣場逛逛,拍拍照留個紀念。在咱國人心裏頭,天安門的地位可高了,特別是天安門城樓上掛著的毛主席畫像,老是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就好像他老人家一直都在咱們身邊似的。

天安門城樓上掛毛主席畫像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毛主席的肖像不僅要體現出我們黨的領袖對人民群眾的深深熱愛,對人民群眾改天換地、創造歷史這種力量的堅定相信,對國家太平、人民生活幸福的盼望,展現出偉大領袖的廣闊胸懷和聰明才智的風範,而且應當既包含著共產黨人過去歲月艱苦鬥爭的頑強精神,又包含著全黨全國人民開創歷史新篇的勝利的開心和驕傲,包含著全黨全國人民對帶領他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領袖的喜愛。」

有這麽個情況,不管你在天安門城樓前啥地方看毛主席的畫像,都會感覺畫像裏毛主席的眼睛一直盯著你。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挺簡單,這幅大大的毛主席畫像是平面的,雙眼是平視前方的。要是畫畫的人水平不錯,能把人物的神態畫準,就容易有這種效果。

不過呢,天安門毛主席的畫像最初並非是現在咱們看到的這幅,也不是天天掛著的。而且啊,天安門城樓上還曾掛過一幅毛主席的側面像,這引得北京群眾很不滿意,大家都提意見說要換。那到底天安門城樓上掛毛主席畫像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這裏面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兒?

一切得從北平解放講起。1949 年 1 月 22 日,傅作義在【關於北平胡平解放問題的協定書】上簽了字,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都北平實作了和平解放。當年的 2 月 12 日,這一天正好是每年都有的元宵節。中共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天安門廣場舉辦了盛大的集會,來慶祝北平胡平解放。

當天,足足 20 萬北京群眾湧進了天安門廣場,人們驚喜地看到,天安門城樓上頭一回掛上了中共領導人的畫像。那時候,除了毛主席的畫像,還有朱德、林彪、聶榮臻以及葉劍英的。天安門城樓上第一次掛這麽多人的畫像,這在歷史上是頭一遭,也是僅有的一次。

慶祝活動完了以後,這 5 幅畫像馬上就被拿走了,天安門城樓變回了原來的樣子。但是,才過了短短 5 個多月,毛主席畫像又掛到天安門城樓上了。1949 年 7 月 7 日,因為要紀念抗戰全面爆發 12 周年,天安門廣場又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集會。

這一次天安門城樓上只掛著毛主席和朱德的畫像,兩位偉人畫像之間還掛著一顆巨大的紅五角星,這是天安門城樓上唯一一次同時掛上兩個人的畫像。也是這一天,毛主席首次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面對20萬群眾異常高漲的情緒,毛主席也跟隨大家一起高喊「中國人民萬歲」,這預示著新中國將呼之欲出。

開國大典舉行前,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和李維漢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據當年天安門城樓裝飾設計、參與者張目老人說:「當時只有20天的準備時間,那時的天安門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把雜草清走,然後安燈籠、豎旗桿、搭觀禮台。準備好之後,周總理來檢查,結果紅綢子卷在滑輪上了,只好人爬上去拿下來。後來改成電動的。」

在修繕天安門城樓的時候,有個重要的事兒,那就是重新畫一幅毛主席的畫像掛上去,這活兒交給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年輕教員周令釗。周令釗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距離開國大典就剩 20 多天了。

之所以要掛毛主席的畫像,開國大典委員會的看法是這樣的: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鋪就了新中國誕生的道路,勝利得來相當不易。這是值得歡喜慶祝、全民同歡的大事。舉辦盛大慶典,得莊嚴、隆重、熱烈又喜慶,大典的所有工作都得緊扣這個主題。人民心裏都有數,沒有共產黨和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掛毛主席像正是大家的心願。

開國大典上毛主席那幅畫像的尺寸是這樣的:高 6.4 米、寬 5 米,連帶著相框總重達到 1.5 噸。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周令釗領著新婚妻子陳若菊、學生等人馬上趕到天安門城樓,在東側臨時搭起來的大型畫架上著手繪制。這一繪就花了十幾天,當聶榮臻到現場檢視後,不停地誇贊:「像,特別像!」

聶榮臻的評價讓周令釗心裏踏實了。但聶榮臻離開時針對畫像提了個要求,說是希望畫裏主席的風紀扣能系上。這個版本的毛主席畫像,主席頭戴八角帽,臉稍微側著,目光往上看,微微帶著笑,展現出偉大領袖高瞻遠矚的氣質。

畫像依據的是新聞攝影局的鄭景康在 1945 年 6 月於延安給毛主席拍的照片,這張照片拍出來沖洗好後,在解放區特別流行,並且還是毛主席自己選定的。因為開國大典要用這幅毛主席畫像,周恩來多次讓攝影記者給毛主席拍好幾幅正面照。照片沖洗完,秘書拿給毛主席親自挑選。

毛主席講:「我可不喜歡那種一本正經的標準像,要是天安門上非得掛我的像,那最好從那些隨便拍出來的照片裏挑一張。畢竟隨意拍的照片要更自然些。」周恩來了解到毛主席的想法後,接著派人送來了幾張戰爭年代毛主席的照片,最後選定了鄭景康拍攝的那張。

畫像畫完收工後,周令釗松了一口氣,哪承想很快周恩來又給出了一個修改的要求。原來呀,周恩來在檢視天安門城樓的時候,發覺毛主席畫像下面的「為人民服務」那行字和畫像不太搭,從遠處瞧因為字小根本看不清。周恩來說「立刻改」,這可是個緊急的活兒,因為第二天就是開國大典了。

周令釗連夜趕回了天安門城樓,總算在天亮前把修改任務完成了。好些年之後,周令釗回想起這段過往,仍然特別激動,他講:「我先把‘為人民服務’那幾個小字給抹掉,接著補上跟衣服一樣顏色的顏料,讓它看上去‘天衣無縫’。因為畫特別大,梯子又小,我只能改完一部份,下來再上去,來來回回好多回,最後總算弄好了。完工的時候,天已經亮了,這時候距離開國大典就只剩幾個小時了。」

這幅精心畫的毛主席像沒掛多長時間,開國大典結束就給取下來了。實際上,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的畫像不是一直都那樣,前後有八個版本呢,而且一開始也不是常年掛著,只是在重大節假日的時候才掛。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莫斯科簽署。這訊息一公開,10 多萬北京各界的群眾都聚到了天安門廣場,來慶祝這個重要時刻。從國內外的報道裏,能看到遊行的人群中有著巨型的毛主席和史達林的畫像。

好多人覺得,畫像裏史達林穿著元帥服,可毛主席就穿了一身中山裝,特別樸素,這和毛主席的身份不太相符。群眾的這個意見很快就傳到了中央高層那裏,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喬木知道這情況後,想到馬上要到五一勞動節了,要是還掛之前那幅毛主席的畫像不太妥當,於是就建議重新畫一幅。

胡喬木的提議很快就被認可了,沒多久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的辛莽就接到胡喬木的邀請去了中南海,領了繪制天安門毛主席巨型畫像的活兒。辛莽在 1916 年出生於廣東省合浦縣。1935 年的時候,19 歲的辛莽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那時候延安是革命的聖地,全國好多進步人士都盼著能去延安。辛莽費了好大勁,終於在 1938 年到了延安,進了陜北公學,當年就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啥辛莽沒去抗大學習呀?因為抗大沒法接納那麽多湧入延安的愛國青年,基於這種情況,中共中央決定創辦陜北公學,1937 年 11 月 1 日舉行了開學典禮。辛莽特別珍視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年後去了延安魯藝美術系學習,後來又到華北聯合大學美術系當教員。

新中國成立以後,辛莽擔任了北京人民美術工作室的副主任。接到繪制天安門毛主席畫像這一任務,辛莽既興奮,又特別緊張,因為他很清楚這幅畫像意義重大。按照中央的要求,辛莽馬上在所有公開的毛主席照片裏挑出一張,接著就依據這張照片來進行繪制。

辛莽挑了好長時間,最後選中了一張毛主席沒戴帽子、雙眼稍稍往上看的半側面照片。照片選好後,由於辛莽缺少畫巨型人物肖像的經驗,就把左輝、張松鶴等人找來幫忙。開始畫的時候,左輝、張松鶴等人站在腳手架上畫,而辛莽把控大方向。

繪制過程挺順利的,可這幅毛主席畫像掛上去後卻出了意外狀況。盛大的「五一」勞動節結束後,不少北京市民看到這幅毛主席畫像,紛紛表示不滿,「為啥畫像裏毛主席只畫了一只耳朵,眼睛還往上,這跟偉大領袖的形象根本不相符啊。」

聽到群眾要求撤下的意見後,中央表示同意,決定在當年國慶日前重新畫一幅畫像,依舊讓辛莽負責。當時,中央新聞總署副署長兼新聞攝影局局長薩空了專門協調這件事,他先把攝影處副處長陳正青找來:「建國都快一年了,毛主席連一幅莊嚴的免冠標準像都沒有,這哪能行?」

挑了一陣子,攝影處的陳石林接了這個活兒。陳石林把建國一年多以來記者們拍的毛主席的所有照片都給找了出來,一張一張地瞧,最後挑中了 1950 年 9 月毛主席接見幾個全國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的那張合影。

選好照片後,陳石林就對它進行修改。他後來回憶道:「這張合影裏,毛主席是半側面,眼神很有神,神情莊重。選好照片我立刻全力投入制作,先把照片裏毛主席像從第三個紐扣那單獨剪下來放大。因為背景幕布影調太深,放大時,我用不同反差的相紙,靠遮擋技法精心處理,做出 10 多張不同反差、深淺的 12 英寸照片。隨後,我給照片的面部、頭部等地方做了加工修整,該去掉的都去掉,最後翻拍成底片,再放大成照片。才兩天時間,就做出了毛主席標準像,照片裏的毛主席精神飽滿,還面帶微笑,合身的中山裝顯出他的自信和堅毅。」

這張照片修改完後,毛主席特別滿意,自己印了 50 多張。因為之前有一幅畫像引發了爭議,所以這次辛莽更謹慎了,充分研究之後,依據這張照片畫了一幅毛主席的正面畫像,在當年國慶日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

辛莽創作的這幅毛主席畫像,毛主席沒穿戎裝,以全新的模樣出現在人民群眾面前。他尤其註重對毛主席眉宇和眼神的刻畫,突出了毛主席的慈祥和善,還展現了其性格裏敏銳、機智以及洞察一切的特點。

這幅畫像掛上去後群眾的反響很不錯,一直用到了 1952 年 5 月 1 日。1952 年國慶日的時候,第六個版本的毛主席畫像掛在了天安門城樓。從 1956 年往後,每逢重大節日,天安門城樓上都會掛毛主席畫像,並且在天安門廣場北端東西兩側還樹立起了革命導師的畫像:

「五一」勞動節的安排是這樣的,在天安門城樓掛毛主席的畫像,天安門廣場東側擺馬克思、恩克斯的畫像,西側擺列寧、史達林的畫像;國慶日呢,除了跟「五一」勞動節一樣的布置外,還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北側正中位置加上孫中山的畫像,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相對。

不過呢,這些畫像掛的時長是有限定的,在重大節日前後的一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 1966 年。從 1966 年 8 月起,中央決定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的畫像天天掛,每年國慶日前都換一幅新的。

1967 年 10 月 1 日,第八版毛主席畫像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這個版本一直沿用到現在,它是北京市美術公司的王國棟畫的。也是從這個時候起,領袖肖像組正式成立了,還在天安門城樓後面的院子裏弄了專門的毛主席畫像畫室。

王國棟把毛主席畫像的形神掌控得特別精準,色彩方面也用得極好,而且領袖畫像得有平、光、亮這些特點,繪畫的難度著實不小。王國棟不止一次跟自己的徒弟講,「毛主席的畫像很大,主席的淚囊、鼻唇溝、面部肌肉、暗部發際等細節都得處理得特別仔細,這些可都是展現領袖形象的關鍵地方。」

每次王國棟畫毛主席畫像的時候,都讓徒弟們在旁邊看著,這樣的情況一直到 1977 年他退休才結束,隨後就讓徒弟葛小光接著畫,一直畫到現在。邢秋成是王國棟的徒弟,還是領袖肖像組的成員。

據邢秋成回憶,王國棟為了把毛主席畫像畫好,那可是費盡心思。他拿毛主席半側面、雙眼平視的照片當摹本,「讓畫像在慈祥和善的同時,還能展現出主席性格裏敏銳、機智以及洞察一切的那一面。而且他還用中西結合的辦法,讓毛主席像越來越有領袖的風度和神采。」

這幅毛主席畫像,除了前面講的高 6.4 米、寬 5 米、加上相框總共重 1.5 噸這些數據外,畫像裏毛主席的嘴差不多長 1 米,鼻子高 0.85 米,眼睛長 0.6 米。這在全國、全亞洲乃至東半球都是最大的手工繪制肖像。

如今天安門城樓一直掛著毛主席的畫像,雖說顏料、材質之類的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每年國慶日前夕還是會換上一幅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