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歲歲春節,婚後的領悟:揭開父母間年節爭執背後的真實脈絡

2024-02-09育兒

每年春節臨近,總有一幕在我心頭重現:父母因瑣碎之事在喜慶氣氛中掀起波瀾。曾經我不解其中緣由,直到自己步入婚姻殿堂,才開始深刻領悟到,那些年復一年的春節爭執背後,隱藏著更為復雜而真實的原因。

記得小時候,每逢臘月寒冬,家中就開始籌備年貨,母親早早地囤積各種食材,紅糖、花生等,盡管那時家境並不寬裕。

我們幾個孩子抵擋不住美食誘惑,常常偷嘗禁果,惹得母親勃然大怒,責怪父親對孩子過於溺愛。父親則主張孩子們開心就好,無需拘泥於形式。看似一場關於糖果的小小爭端,實則是兩人對未來規劃與教育理念的不同體現。

大年三十那天,黎明還未破曉,母親便忙碌起來,獨自將全家衣物洗滌幹凈。待她辛勞歸來,卻發現父親和我們仍在酣睡。那種期待全家團聚共享溫馨時刻的願望與現實的反差,使得母親心中倍感委屈。

而父親卻堅持認為過年就是放松休憩之時,不必過分講究時間節奏。這看似無關緊要的時間觀念差異,實際上是兩代人在面對傳統節日儀式感與現代生活方式碰撞時,內心價值取向的較量。

網路熱議的「為何貧困家庭更容易在過年時出現爭執」話題,往往將焦點集中在物質匱乏之上,認為缺錢是導致家庭不睦的主要因素。

然而,細究之下,無論是縱向對比過去幾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或是橫向對照社會各階層的家庭狀況,都無法證明經濟條件直接決定了家庭和諧與否。誠然,物質基礎固然重要,但它並不能確保夫妻雙方在觀念上的協調一致。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祖父祖母,他們是村裏公認的貧戶,常年難得享用一頓肉食,但卻始終未曾目睹他們發生過口角之爭。他們的秘訣在於淡泊名利,對生活瑣碎的隨遇而安,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包容成為了家庭和睦的基石。

相反,富裕且勤勞的外公外婆同樣和諧相處,秘訣在於外公的沈默寡言與對我外婆的呵護備至,他願意為了外婆與家族抗爭,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紐帶。

當我結婚之後,方漸漸明白,婚姻中的摩擦與分歧,很多時候源於個體價值觀的迥異。就如同父母親的組合,一邊是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一邊是對現狀的知足常樂。兩種觀念的交融與碰撞,在任何小事上都可能成為導火索,放大成足以威脅婚姻穩定的大問題。

尤其當雙方陷入「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思維僵局時,固執己見只會令關系愈發緊張,如同硬石相擊,傷痕累累。

真正的解決之道,並非一味包容忍讓,而是找到那個能與之好好商量、觀念相近的人生伴侶。畢竟,婚姻不僅是短暫的歡愉,更是長年的陪伴與相守,唯有價值觀的默契,才能經受住歲月的打磨。

回望鄰裏長輩曾提及的那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一家人,無論遭遇何事,只要有商有量,也能像河洞門那戶人家一樣,即使年夜飯僅是鹽巴水泡飯,也能過得和和美美。」這話語直指問題核心,揭示了夫妻間持久和諧相處的真諦——有效溝通與互相尊重。

由此看來,那些年復一年發生在春節之際的父母爭吵,雖表面上是關乎年貨、時間安排等瑣事,實際上卻是價值觀沖突與溝通缺失的集中顯現。

當我們走進婚姻,真正領悟到這一點,或許就能更好地經營自己的家庭,使每個春節不再充斥無謂的爭執,而洋溢著和諧與親情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