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用10年時間,追蹤30個孩子的成長,其中男孩女孩各一半。
10年間,一些孩子因家庭變故和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不幸誤入歧途。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迷失的孩子中,絕大多數是女孩。
女孩通常比男孩早熟,也更敏感脆弱。
需要父母傾註更多的心血撫養,給予更細致的愛和關註。
人們常說,女孩要富養,但真正的富養絕非物質滿足,而是富養於心。
如果你有女兒,請一定要在這4件事上多下功夫。
教導女兒自尊自愛
【朋友請聽好】節目組曾收到一個女孩的來信,她說:
「我想讓所有人都喜歡我,總是不自覺去迎合別人的喜好,很害怕別人討厭我。」
討好型人格是典型不愛自己的表現,過度關註別人的感受,從而忽視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這樣的性格,大多來自童年時期的影響。
父母的重視與理解,是培養女孩自尊和自愛的關鍵。
閨蜜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育兒經歷:
因為搬家,導致她5歲的女兒豆豆,失去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
到了新環境,豆豆開始嘗試結交新朋友。
奈何同齡小孩大都有自己固定的玩伴,她很難融入其中。
為了找到新朋友,她每天都會帶不同的玩具和零食給大家,有時還會遷就對方無理地要求。
一次,豆豆想和一個女孩玩,但對方卻指著自己掉落的鞋子,讓她給撿起來。
沒想到,豆豆立馬跑過去撿起鞋子,並蹲下幫女孩穿好。
這一幕,閨蜜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回家後,閨蜜把女兒抱在懷裏告訴她:
「媽媽知道你害怕沒人跟你玩,才會答應幫她撿鞋子。但是樓下小朋友很多,她不和你玩,你還可以找別人,不用委屈自己。」
再次下樓,豆豆又碰到那個女孩,她用禮物引誘豆豆和其他孩子幫她撿鞋。
這次豆豆果斷拒絕了,並指出她這樣做不對。
沒想到,女孩非但沒聽進去,還慫恿別的孩子不要跟豆豆玩。
就在這時,閨蜜及時站出來,拉著豆豆的手說:「沒關系,媽媽陪你玩。」
有了媽媽撐腰,豆豆多了些底氣,果斷離開了那群孩子。
雖然,這只是小孩之間的相處,並無惡意。
但自我價值感的銷蝕,往往是從一次次的讓步和遷就開始的。
人一旦自我價值感低,就會習慣性以自我犧牲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
甚至為了迎合他人或滿足某些要求,做出違背自己意願,傷害自己的不理智行為。
對女孩而言,自尊自愛的程度,決定了她們往後的人生品質。
因此,不是出了問題,父母才來強調自尊自愛的重要性。
而是要從小幫她們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樣重要,值得被尊重和滿足。
幫女兒塑造強大的內心
前段時間,北醫兒童開發中心公布一組數據:
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令人心痛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尚未綻放就已經雕零的生命。
這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反思:生兒育女的真正意義究竟何在?
朋友在市重點高中擔任心理老師,她曾分享過一個女學生自殺的案例:
女孩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各科都在班級前十。
但她的父母並不滿意,認為沒有拿第一就不算好。
為了提升女兒的學習成績,父母不惜花重金請私教幫她補課。
還制定了嚴苛的節假日作息時間表,早上6點起床,晚上學到12點才能入睡。
除了吃飯、睡覺,她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時間。
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讓女孩成了沒有靈魂的學習機器。
她特別在意自己的成績和排名,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考試,都能讓她焦慮得整晚睡不著。
結果,在一次模考中,女孩語文沒考好,導致排名下滑。
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在女廁所割腕輕生。幸好保潔阿姨及時發現,才保住性命。
和老師交談過程中,她多次提到了「害怕」兩個字。
她害怕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害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害怕每一次成績波動。
這種緊張感持續侵蝕著女孩的內心,讓她變得不堪一擊。
教育,最可怕的就是父母成了冷漠的施壓者,孩子淪為分數的奴隸。
過度關註成績,而忽視孩子內心的感受,最終可能事與願違,甚至將孩子推向絕望的邊緣。
為人父母後,才深刻明白:塑造孩子堅韌的內心,比追求外在成就更為重要。
曾看過一個視訊,8歲女孩馬子惠在500公尺短道競速滑冰比賽中,剛起步就摔倒,導致落後對手20多米。
大家都以為她輸定了,但馬子惠沒有放棄,而是拼盡全力加速沖刺,最終實作反超,還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比賽。
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感動全網,讓人不得不感慨她「強大的心臟」。
馬子惠用實際行動證明:內心強大的女孩,能在逆境中汲取反彈之力,將挑戰轉化為勝利的彈板。
她的事跡也為每個有女兒的家庭樹立了榜樣。
養育女兒,給她再好的保護,都不如幫她塑造強大的內心。
讓她在逆境中依舊能夠保持堅韌,勇敢地面對種種磨礪。
嘗得了生活的甜,也能吃得了生活的苦。
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陪女兒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一位旅居博主發出的感慨道:「她的4年,比我過去的40年都要精彩。」
從女兒4歲時,他就開始帶著孩子風餐露宿,探索山野。
他說:「我從不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健康快樂和豐富的體驗,才是判定人生輸贏的標準。」
有人質疑孩子太小,什麽都不懂。
但我卻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做這些事才更有意義。
尚未踏入校門,就已經見識過世間萬物的多樣性,體驗過不同的生活,看過不同的風景。
這些經歷,對她而言,都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引導她勇敢地探索未知,擁抱變化。
最好的富養方式,絕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心靈的滋養和視野的拓展。
當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帶孩子去看世界,但我們可以把世界帶到孩子眼前來。
在這方面,我很佩服鄰居養育女兒的方式。
她特別註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培養,還經常給我分享: 「女孩,可以長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
「你是什麽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麽人,一個有著良好修養的女孩很難和品行不端的人成為朋友。」
平時,她和老公分工明確。
鄰居老公喜歡戶外運動,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女兒去爬山、騎行。
而她則比較喜歡安靜,負責帶孩子逛各類書城、博物館、看展等活動。
鄰居家有個規定,每晚全家必須有一小時的共讀時光。
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能得到健康地發展。
鄰居家小孩,從小到大,很少讓父母操心。
沒有叛逆期、沒有早戀,而且物欲很低,他們的家庭條件很好,但孩子從不對外炫耀家境,待人也十分謙虛和善。
在學習上,也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自主能力。
今年高考,鄰居女兒以681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高考結束後,她沒有像其他學生一樣去參加各種聚會,通宵熬夜放縱。
而是繼續以往常的節奏,去省圖書館看書,周末去爬山。
在她看來,高考只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無需特別慶祝。
內心豐富的孩子,不需要外在的狂歡來填補,他們有自己平靜而充實的生活方式。
樊登老師說:「養育方式,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栽培。
父母的眼界有多寬,孩子未來的世界就有多大。
給女兒再好的物質生活,都不如幫她豐富精神世界。
物質的滿足是暫時的,而精神的富足能夠伴隨一生。
給足女兒安全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
對女孩而言,安全感是一生的幸福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試圖從別人那裏尋求慰藉。
曾聽同事講過一個關於她發小的故事。
她的發小,是一個典型缺愛的人,幾乎未曾體驗過來自父母給的安全感。
在她不滿1歲時,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再婚。
她從小在奶奶的打罵中長大。
未曾感受過父母的愛,也未曾體驗過家庭的溫暖。
這一切,讓她對「家」充滿渴望,她成了那個一顆糖就能被騙走的孩子。
一次,她生病打車回家,遇到了個好心司機,知道她身體不舒服,就格外關照。
這份來自陌生人的關心,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
兩人聊得很投機,臨走時還留下了彼此的聯系方式。
從那天起,她開始頻繁地和司機通電話。
在得知司機單身後,發小對他產生了別樣的情愫。
一個花季少女,一個年近40的大叔,兩人就這麽走到一起。
那年,發小才初二,輟學嫁給了比自己爸爸還大的人。
不管旁人怎麽勸說,發小都不為所動,她說:「他對我很好。」
就這樣,兩人一起生活了十幾年,司機對她也算呵護有加。
只是好景不長,在她30歲這年,司機突發疾病離世。
原以為,經歷過這些事,發小會成長,會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
畢竟還年輕,一切都還來得及。
只是沒想到,在泥沼中長大的孩子,一生都很難走出泥沼。
她再婚了,只不過物件是個年齡更大的老頭。
身邊親友苦口婆心地勸說,她依舊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選擇。
原生家庭的缺陷,導致她的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
她不是在找物件,而是在找那份缺失的父愛。
在別人看來明顯不合適的人,卻成了她生命裏的一束光。
童年時期的缺失,如影隨形,影響著她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觀。
女孩的成長代價,要比男孩大得多。
一旦走錯了路,就很難再回頭。
心理學家武誌紅說:「父母早期的陪伴與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在孩子的童年時期,父母給足了愛,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尤其是對女孩而言,父親的愛,是她生活的底氣;母親的愛,是她心靈的港灣。
有了這份溫暖打底,女孩才能進退自如,可以勇敢地向外探索,也能在需要時找到家的慰藉。
給足女兒安全感,這大概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課,也是給女兒最珍貴的禮物。
▼
【養育女孩】一書中提到:「當你的女兒長大了,你能看到你給她的童年與她如今擁有的力量和品質之間的關聯。」
女孩成年後所展現的自信、堅韌和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時期父母給予的關愛、教育和環境。
所謂富養,應該是讓女兒認識到,一切的金錢、禮物、愛情,都不如她本人高貴。
所謂尊嚴,不是讓她委曲求全忍受生活的不公,而是在逆境中有能力抗爭,有能力自救。
如果你有女兒,不妨幫她穿上鎧甲,助她在往後的生活中,能夠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給足她安全感,教導她自尊自愛,擁有強大的內心,開闊的眼界,這樣她才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作者 | 詩漫·顏小漫,長期主義踐行者,勵誌將寫作進行到底,培養一項終身成長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