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節育環的告別:母親的手術與時代的記憶

2024-03-14育兒

在2024年2月25日這一天,媽媽走進手術室,進行了一場無痛取環手術。整個手術過程不到30分鐘,但她體內的節育環已經陪伴了她十六年。

那一天恰逢正月十六,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而今天,媽媽再次走進手術室。

媽媽與節育環的緣分始於2000年,那時她戴上了第一枚T形環。隨後的歲月裏,節育環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份,加上此前一次8年換環,節育環與她共度了二十四個春秋。

節育環,也被稱為宮內節育器,是中國廣泛采用的一種避孕方式。 透過放置在子宮內,造成無菌性炎癥,影響受精卵的著床受孕。 據統計,2017年中國有3.53億育齡婦女,其中52.18%選擇了節育環作為避孕方法。

然而,這枚小小的節育環,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卻並不算友好。研究表明,不同型別的節育環有不同的使用年限,超出期限或絕經後,應及時取出。但現實中,許多女性,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響應計生政策的女性,卻忽視了這一點。

媽媽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在上環後遭遇過月經量增多等副作用,但更多的是默默承受。直到去年,異常子宮出血讓她不得不去醫院檢查。陰超結果顯示,出血可能與節育環有關。在醫生的建議下,媽媽終於決定取出節育環。

手術前,媽媽經歷了各種檢查,緊張而焦慮。手術過程中,她一直保持著清醒,聽著醫生與護士的對話,感受著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當手術結束時,她仿佛從一場夢中醒來,第一句話就是:「怎麽就結束了?我夢還沒做完呢。」

取出的節育環是V形的「愛母環」,醫生告訴我們,這枚節育環已經移位,如果再晚,癥狀還會更嚴重,甚至會加大取環的難度。

在手術室外的等待區,我的思緒飄回了2022年底,那時我與媽媽有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即使是至親如母女,有些話題仍然帶著難以言說的羞澀。為了打破這種沈默,我選擇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藝術家周雯靜的作品【女人系列·節育環】。這位藝術家透過收集並還原歷史上三百多種節育環的形態,直觀地展示了這一女性健康話題。

當我轉發展覽介紹給媽媽時,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體內也有這樣一個「異物」。而令我驚訝的是,她從未主動提及過。從那時起,我開始在網路上搜集關於節育環的資料,每當看到與取環相關的視訊或文章,我都會轉發給她,希望她能意識到拖延取環的潛在風險。

在對話中,我感受到了兩代女性思維的碰撞。媽媽堅信結婚生子是女性的天職,而我則對此持懷疑態度。避孕這一責任,在她看來是女性單方面的承擔,而我則認為男性也應該分擔。

如今,網路上的避孕資訊鋪天蓋地,但在我媽媽的那個時代,卻鮮有人提及「安全期並不安全」這樣的事實。我的外婆雖然曾擔任過計生主任,但也未曾與媽媽分享過這些知識。她們之間的代際溝通,似乎在這一話題上出現了斷層。

手術後的兩小時,媽媽便恢復了正常的行動和飲食,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在等待病理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她感慨地說:「以前從沒覺得上環是個負擔,但現在真的後怕了。如果現在有更好的避孕措施,我絕對不會建議你上環。如果放在現在,我可能會選擇生兩個孩子,然後結紮。」

我好奇地問她,如果是結紮的話,是她還是爸爸去。媽媽想了想,淡淡地說:「如果他不願意,那就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