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智慧——之門的鑰匙

2024-08-09育兒

玩,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孩子的「智商」與「情商」是現代父母都很關註兩個方面,可是,在孩子心中,或許更願意父母培養他另外一種能力——「玩商」,即孩子對玩要的參與及收獲。

玩,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鑰匙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具,每個孩子都愛玩遊戲。父母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孩提時代玩耍時的樣子嗎?那時,你會為得到一本新的連環畫書或一樣盼望已久的新玩具而欣喜若狂,同時,在興奮異常的感覺背後,你還會發現自己有一種強烈的、想學習的喝望。

孩子透過玩耍來探索世界,汲取智慧,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學習驅動力。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聰明、巧妙、愉快地玩。發展孩子的「玩商」,不僅能幫助孩子多學知識,還可使他們愉快地生活,與別人和諧相處。

心理學家塞德茲認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亂給孩子灌輸術語和公式,而要誘導他們自由地發揮出天才潛在的智慧。而對於孩子來說,最佳的誘導方式當然是玩。

一次,小袁華獨自一人在院子裏玩耍。他喜歡玩「開火車」的遊戲,就是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充作車廂,他在前面拉著「車廂」冒充火車頭。他做這個遊戲做得很認真,不光要像火車那樣發出「嗚嗚」和「哐哪哐哪」的聲音,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車。

這天,小袁華突然想到要增加幾節車廂,使這個「火車頭」能帶領更長的火車。可是帶勾點的小方木塊都用完了,怎麽辦呢?小袁華想到了剛剛買回來的磁鐵塊,用繩子拴在最後面,剛剛合適。

他拴好一塊磁鐵,又拿來另一塊。可是,好像突然著了魔一般,那塊磁鐵怎麽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塊的後面。他一把它放到後面,就有一股力量將他的手彈開。小袁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可是那兩塊磁鐵怎麽也不肯吸在一起。

小袁華呆呆地看著手中的兩塊磁鐵,好一會兒,他忽然大叫起來:「爸爸,爸爸,快來看呀,這兩塊磁鐵裏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不願意在一起。它們鬧別扭了,誰也不理誰。」

袁德茲忍住笑說:「傻兒子,這可不是什麽精靈,這是磁力的一個重要原理,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示,異板相吸’。你手上這兩塊磁鐵都是正極,當然會因為相斥而彈開啦。」

「真的嗎?」小袁華懷疑地說。

「不信?你拿那一塊磁鐵過來,對,就是缺了角的那塊。這塊磁鐵是負極的,你再試試看,它們會吸到一起的。」

「真的!」小袁華覺得有趣極了,他的問題立即成串站出來了,「正極和負極是什麽東西?磁鐵為什麽要分成正極和負極?為什麽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呢?」

袁德茲趁機教了他很多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與遊戲緊密結合的,所以小袁華學習起來毫不費勁。

為了開發兒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袁德茲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遊戲。例如,他曾經送給兒子一個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動力可飛入空中。小袁華非常喜歡,馬上就聯想到它與飛機的相似之處。他照著這個玩具仿制了幾個,都能成功地飛起來。小袁華正是在這個玩具的啟發下,明白了飛機飛上天的原理,從而開始制作航空模型。

就是這樣,透過不斷地遊戲和動手玩耍,小袁華開啟了自己的智慧之門。當後來人們稱贊他多麽富有智慧時,就不知,他的智慧都是「玩」出來的啊!玩,帶給孩子的益處實在太多了,不僅僅是啟發孩子的智慧:

(1)透過玩耍,孩子能了解自己的周圍世界。

(2)在玩耍中孩子能增長與其他人積極相處的能力,

(3)透過玩耍,孩子學會以適當的方式關註別人,

(4)玩耍能培養孩子集中註意力的能力,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5)玩耍能促進雙側大腦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發育。

(6)在玩耍中孩子能發展其天生的好奇心, 鍛煉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養其自主性。

雖然如此,對於孩子的玩耍,父母也不能放任不管,有一些事項父母必須註意:

(1)要允許孩子選擇他自己的玩耍方式,允許他充分地研究和探索玩播養好品格 具,即使方法不對也不要去幹涉,除非他要求,才去幫助他。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死板的規定會阻礙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2)在你打算讓孩子結束玩耍,轉而讓他吃飯、睡覺或外出的時候,要記得設法早些提醒孩子,讓他有充足的時間高高興興地結束玩耍。這能使孩子感到我們尊重他的玩耍,促使他樂於合作。

(3)為孩子準備好固定的存放玩具場所,每次玩耍結束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

(4)如果可能的話,每天都要花一點時間與孩子一起玩一會兒。

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好習慣

質疑是智慧的引線,是天才的體現,是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必要途徑。然而,有人認為孩子提出質疑是在故意刁難自己,給自己出難題。出於自尊心的需要,他們把孩子的質疑強壓回去,並加以嘲笑、諷刺。

某小學三年級語文課上,老師正在講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一個學生舉手問道:「老師,太陽落山時,都是紅紅的,可這首詩為什麽寫「白日依山盡呀?應該是‘紅日依山盡’呀?」老師看了看教科書,張口結舌,不知所措。突然,老師瞪圓了眼睛對著學生吼道:「搗什麽亂?王之渙不如你,怎麽沒見你的詩歌選入課本呀!」教室裏一陣哄堂大笑,這個學生紅著臉,低著頭坐下了。以後,他再也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了。而全班同學見此情景也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對老師講授的東西不能有半點懷疑。

能夠質疑或有新的想法,表明孩子用了心思,進行了認真思考。北宋學者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意思是說,學習首先要會提出疑問。不管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麽天真,我們都應該報以鼓勵的態度,保護孩子的這種用心思考的精神,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而不是斥責孩子,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對於現在的大部份父母來說,孩子不問問題已經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事了。據調查,中國8至15歲的孩子,有74.63%覺得:「不知道該問什麽。」或者是「該會的我都會了。」對於這個現象,父母們雖然心裏覺得孩子不問問題是不太好,但又覺得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了,考試時能考個高分,不問問題也罷,反正又不會有什麽損失。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問題一:孩子不問問題,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了,考試時就真能考個高分嗎?

只要你留意一下,你就不難發現,學習好的學生,都是問問題多的學生!

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主動接受」比「被動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前者順著問題又更進了一步,了解得多了,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就會深入得多。

雖然都是「接受」,但前者因為問了問題,獲得了更多、更深入的知識,所以。無論是記憶的牢固程度,還是在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上,後者總是不如前者。

所以,從考試的分數上來看,不問問題的孩子的分數即使有時比較高,那也是偶然的,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從整體來看,還是問問題的孩子的分數高不問問題的孩子即使把老師講的記住了,那也是暫時的,而且有可能是片面的。

比如,提起我們中華民族五幹年的燦爛文明,人們往往就想到了「四大發明」。一般人都是盡義務一般,將其「刻」進腦子裏,不會再對此進行追問。但在一位歷史老師講到這裏時,一個孩子問道:「老師,你說火藥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的那我們打仗的武器應該是最先進的。可是,課本上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為什麽八國聯軍用的是先進的洋槍洋炮,而中國的義和團用的卻是大刀長矛?」這個問題很好,說明這個孩子很註意觀察,而且善於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所以,當老師把中國的火藥技術如何外流,清政府如何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等一一講清楚後,這個孩子就不僅僅記住什麽是中國的「四大發明」,而且增加了更多的歷史知識,而這是那些不問問題的孩子所無法獲得的。

問題二:孩子不問問題,行嗎?

假設一下,如果我們都不問問題,那麽社會如何往前發展呢?哪一項偉大的發明或發現,不是因為我們先輩不斷地研究「為什麽」?如果沒有蔡倫問:「為什麽不能用廉價、輕便的東西代替絲綢或竹簡來寫字呢?」這個問題,我們今天能憑借這雪白的紙,一起來探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嗎?如果人類的智慧只是局限在當時的用絲綢或竹簡來寫字,知識不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與交流,那麽會有我們科技的無限發展嗎?

不要認為自己回答不上來孩子的問題,就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所要做的,是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去研究問題。比如:你的孩子問了一個和當年牛頓問的同樣的問題:「為什麽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會落到地面,而不是飛到天上去?」你會怎麽回答呢?是說:「你哪兒那麽多事兒,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還是說:「這個問題牛頓早就研究出來了,原因是地球的重力作用,這個規律叫‘牛頓萬有重力定律」。」如果你是這麽回答,那你的孩子的好奇心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因為他理解不了。

這時,你就應該想一想,怎麽解釋,孩子才會明白呢?這當然應該從際出發,而不是套用別人的模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小,還不知道什麽是「吸重力」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塊兒磁鐵,讓孩子看一看,把一個小鐵釘靠近磁鐵,小鐵釘往哪兒跑呢?地球就好比是磁鐵,而蘋果就好比是小鐵釘,小鐵釘跑到磁鐵上去,蘋果當然要跑到地球上來了。至於這是什麽原理,等到孩子明白什麽是磁鐵的「重力」時,再跟他解釋。

另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忙」或「煩」,就忽視或粗暴地對待孩子的提問,將孩子的前途和命運視同兒戲,錯過培養孩子的大好機會,要知道,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牛頓、愛迪生、蔡倫!

說到這裏,多數家長或許會說:「我已經錯過培養孩子的大好機會,到那裏去買‘後悔藥’呢?」「後悔藥」當然是沒有的,但也並不是說無藥可救了,只要努力,局面還是可以挽回的。

孩子之所以不問問題,一是因為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二是因為思維惰性。所以,如果要補救,先要讓孩子對「問問題」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然後,鼓勵孩子大膽地去問,去想,去探究。在孩子試著這樣做之後,要及時地鼓勵,當然,也要切合實際,切莫走向極端。

事實上,能夠提出疑問是創新思維的源泉。對於一切總是不經思考就繼承,把自己的大腦作為裝知識的簍子,這樣的孩子是永遠無法真正的進行學習。

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前進演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必要因素。」

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電學的發展;沒有想象,就沒有飛機的上天;沒有想象,就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而想象並非科學家、藝術家們所獨有,它同樣存在於中小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之中。沒有想象,就難以形成套用題的解題思路;沒有想象,就無法進行任何帶圖形的理科學習;沒有想象,就不能理解所有文學作品中那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風土人情;沒有想象,就不會作文、繪畫;沒有想象,就不可能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可以說,想象是激發知識的一種源泉,是促進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的一種酵素。如果沒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創造發明,不可能有任何預見。

般來說,想象包括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自覺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一種想象,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意義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覺目的,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它是孩子智力的一部份,能直接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會想象沒什麽意義,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魯迅是這樣評價孩子的想象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們想飛上太空,他們想潛入蟻穴……」事實上,孩子的想象力有時候是足以讓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成人感到驚嘆的。曾經有一位6歲的小姑娘,因為做出一幅暢想未來到月亮上蕩秋千的美術作品, 從而榮獲了聯合國舉辦的世界兒童繪畫比賽一等獎。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下面介紹幾種培養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一、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象

人的想象總是以自己頭腦當中的表象為基礎。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頭腦中留下的影像,它們是很具體的、很形象的,是想象的基礎材料。想象就是大腦在外界條件的刺激影響下,對頭腦中所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比如,當老師朗讀一篇優美的風景散文時,每個孩子的腦子裏就會出現一幅非常美麗的畫面,但是,每個孩子腦子裏的畫面是各不相同的。這是因為,孩子們在想象的時候,需要借助各自儲存在腦子裏的表象進行加工和創造。如果頭腦中的表象積累越多,孩子能夠用來進行想象的資源就越多。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生活環境,經常利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接新鮮的事物。例如,帶領孩子去博物館參觀,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帶領孩子去郊外遊玩,指導孩子觀賞各種事物、仔細觀察各種事物,都可以讓孩子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孩子認識的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廣闊,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透過課木來學習,是無法養成良好的想象習慣的。為了讓孩子記得又多又準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來,或者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這些都是孩子進行想象的重要資源。 於實力

二、讓孩子積累詞匯

想象雖然以形象形式為主,但是需要用語言或文字將想象的內容表述出來,詞匯在這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詞匯量大的孩子能很順利地表述一件事情,詞匯量貧乏的孩子則常常由於找不到合適的詞匯面中斷想象。一個孩子如果詞匯量不大,他在自己極度興奮的時候,就只知道用「高興」來表達,且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詞語了。

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有意識積累詞匯。比如,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書籍,如童話、科幻作品、神話、寓言等。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用來記錄文學名句、名段的摘記本,隨時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在空余時間多翻閱摘記本,鞏固這些詞匯。這樣,孩子的詞匯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擴大了,在想象時就可以順利表述心中的想法,從而促進想象力的發展。

在家庭中,可以搞一些諸如故事接龍之類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