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廣元市機關幼稚園【班本課程】千「編」萬化——圍巾織成初體驗

2024-01-04育兒

有一種故事源於兒童,質樸真實;

有一種故事寫滿童真,引人深思;

有一種故事需要智慧,發現兒童;

有一種故事需要專業,

捕捉教育契機,故事才有溫度。

課程緣起

我班課程主題為「編織」,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與能力, 將班本課程的內容以「初識編織—探索編織—創造編織」分別在不同階段呈現,從幼兒的興趣點以及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段投放編織材料。如在中班下學期投放以竹編為主題的編織材料,升入大班後,材料區新增了兩個圍巾編織器。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了解這一編織器,我拿著圍巾編織器給小朋友演示:將線的一頭打個結,套在編織器一頭的一根棍子上,然後繞「8」字的方式從左至右依次纏到每一根棍子上,再從右至左繞回來,接著用勾線針將下面一層的線圈拉起來,套在棍子上……

正當我給小朋友講得很投入的時候,周沐洋小朋友說:「老師,我會套在手上織,我媽媽和我一起織了一根圍巾。」

「是嗎?請你來示範一下好嗎?」

看著他嫻熟的動作,小朋友們都投來羨慕和贊許的目光。

「周沐洋,你好厲害呀!」

「周沐洋,你真棒!」

「你可以教教我們嗎?」

【幼稚園保育教育品質評估指標】指出:「要善於發現各種偶發的教育契機, 能抓住活動中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和情境,能辨識幼兒以新的方式主動學習,及時給予有效的支持。」於是,針對幼兒對此活動的興趣和期待,我們開始了一場關於學織圍巾的編織之旅。

課程目標

1.掌握織圍巾的方法,能自己動手操作,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創造能力。

2.在探索編織圍巾的活動的過程中有愉快的體驗,樂於探索編織圍巾,並且能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快樂和喜悅之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3.編織的過程中培養耐心,堅持完成自己的作品,不半途而廢,幼兒在學和教的過程中樹立自信,提升幼兒成就感。

課程實施

01 拜師學藝

手工編織是一項精致的手工活動,幼兒年齡小,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用於編織活動,最好是分小組或是手把手的教,現在只有一個小朋友會,這可怎麽辦呢?

房千藝:「老師先學會,然後再教我們。」

梁慕申小朋友:「可以先教會每一組的小組長,小組長再教每組的組員。」

於是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加入到拜師學藝織圍巾活動中。

很快,就有學會了的小朋友,於是角色從徒弟變成師傅。

「我教了一個徒弟了!」

「我都教了三個了!」瞧,師傅們教的多仔細,徒弟們也學得認真。

教師的思考:在拜師學藝過程中,孩子成為老師,老師成為「孩子」,向孩子學習,做孩子的追隨者、引領者、同行者,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02 遇到新問題

問題一:毛線打結

「老師,我的線打結啦!」

「老師,我的毛線繞到一起啦,解不開啦!」

教室裏面一會兒就會傳來這樣的聲音。我們引導孩子們尋求答案,詢問家長、網路搜尋......後來,我們透過家長收集了很多的衛生紙筒,把毛線纏繞在紙筒上,再購置了一些毛線架,這樣我們用毛線就方便多了。

問題二:畏難情緒

在學習過程中,有兩個小朋友表現的不那麽積極,於是我尋問其原因。

萊萊小朋友:「我感覺有點難,我可能學不會。」

勻勻小朋友:「我感覺我也有點學不會。」

於是我引導他們:「你們不學怎麽知道學不會呢?其實一點也不難,你們試試看,只要一小會兒就學會啦?」

他們勉強的答應了,找了個小朋友手把手繞了兩圈後,他們高興的說:「老師,我學會了」

不一會兒午飯時間到了,萊萊小朋友還不想放下,還想織,「老師,我覺得這個太有意思啦,我還沒織夠就要吃飯了。」

教師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常有小朋友有畏難情緒,還沒有開始學習或嘗試就覺得自己不會,在這個小案例中,有機會傾聽到孩子的聲音,及時發現問題,並給與正確的引導,讓幼兒擁有成功的經歷,幫助幼兒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建立不怕困難,多嘗試的良好學習品質。

03 初見成效

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從一人會織到大部份孩子會織再到人人會織(目標),孩子們沈浸在編織的世界裏,開心、滿足,特有成就感。

有的孩子把學到的技能帶回家,織一條圍巾送給媽媽、送給老師。

於是就有很多慕名而來到我班下「定單」,讓小朋友幫忙織圍巾,拿「七彩幣」(本園幼兒參加遊戲用的幣)來兌換,這可把孩子們樂壞了,在編織的時候更加認真,投入,生怕漏針,一個個忙的不亦樂乎。

教師的思考:陶行知先生說過:「孩子能動手,就能促發思維能力。」兒童的智慧是在指尖上展現出來的,俗話說:心靈則手巧,手巧則心靈,在一繞一挑之間,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動中,幼兒的認真、專註、堅持等優秀品質正在悄悄發生。一條小小的圍巾給人們帶來溫暖,還「圍」系起了幼兒尊重、關心長輩的情感,溫暖了整個冬天。(廖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