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碎了心」這四個字,可能是每位家長的真實寫照吧?
自從有了孩子,從他們學走路、學說話,到後來的學習寫字、做作業,我們是不是一直在催?
但說到底,一個總被催的孩子,真的能學會自己主動去做事情嗎?
我們不妨先來探個究竟。
為什麽我們的孩子總需要被催,自己就是不太願意動手呢?
難道,我們的催促已經無形中削弱了他們的內驅力?
問題的根源:為什麽孩子不自覺?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和習慣很大程度上是被環境塑造的。
如果從小到大,每件事情都是大人來安排,孩子自然而然就習慣了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者,我們常說的「繞不開」的熊孩子行為,比如不做作業、玩手機過度,這些其實也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內驅力。
他們可能覺得現在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或者是太難了,不如玩遊戲來得直接快樂。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第一件事:設定合理的目標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來設定目標。
這個目標既不能太高,讓孩子覺得難以企及,也不能太低,讓孩子沒有成就感。
當孩子實作了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他們會逐漸感受到自我效能的提升,從而激發內驅力。
第二件事: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是不是我們大人也有這樣的體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而且做得還特別投入?
孩子也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嘗試將學習內容和孩子的興趣聯系起來,比如他喜歡恐龍,我們就可以透過恐龍的故事來講解科學知識。
這樣孩子就更有動力去主動學習了。
第三件事:合理的獎勵和鼓勵
每當孩子有了好的表現,我們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
這裏的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可時,他們會更有動力去繼續努力,這種正向反饋是提升內驅力的重要手段。
總結:激發內驅力,少些催促,多些支持
「過來人」告訴你,真正的教育不是逼孩子走你想要他們走的路,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選擇自己的路。
如果我們總是代替孩子做選擇,那他們何時才能學會獨立呢?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少一點無謂的催促,多一些理解和支持,相信不久的將來,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充滿內驅力的孩子。
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一些艱難,但結果一定會讓你感到驚喜。
畢竟,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比任何外在的催促都要有效。
讓我們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