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驚人的磁場定律:孩子身邊的三種人,決定了他長大後的命運

2024-09-08育兒

哲學家卡爾·狄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麽是教育】中寫到: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孩子,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人與人的互相吸引,深度影響,這就和 「磁場定律」 高度吻合。

通常我們認為,孩子的未來會怎樣,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然後就是老師,親戚朋友等。但是這些群體中,不是所有的人都稱職,都能夠托舉孩子的未來。

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是某一個瞬間給他希望的人,是某一段時間帶著他走路的人。

可以說,孩子身邊的三種人,決定了他長大後的命運。

01

發現孩子優點,並加以鼓勵的人,成全了孩子的理想。

宮崎駿執導了一部電影,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電影裏,男孩公本田潤一很不幸,早早失去了父親,和母親一起生活。

有一位做編輯的舅舅,常常來看望他。

舅舅還常常寫信,鼓勵他。

有一天,舅舅帶他去東京的一座大樓,並且爬到了高處,可以俯瞰大街。

公本田潤一感慨地說:「從這裏往下看,人小得就像雨滴,也許人不過就是小小的分子而已。」

舅舅眼前一亮,為公本田潤一點贊,說:「從今天開始,我就應該叫你‘哥白尼君’。因為哥白尼提出了地動說,你提出了人類分子說。」

還有一天,公本田潤一看到朋友被同學欺負,自己卻很害怕,不敢上前阻擋。為此,他開始逃避朋友,不想上學。

舅舅鼓勵他:「當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踏上了真理的途中......」

一次次鼓勵,讓孩子的人生亮堂堂,失去父親,被朋友誤解,窮困,都無法阻擋孩子的步伐。從而成就孩子的夢想。

當一個孩子周圍的人,不斷奮發有為,追逐勝利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奮發有為,以求達到如象他們所做的樣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凡事都往好處想,為孩子點亮一盞燈,從微小到強大,從瞬間到永恒。

世上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關鍵在於身邊的人,是否看得見。能夠看見,多鼓勵,這一定是很有意義的。

02

讓孩子感動、感恩的人,成全了孩子的人品。

我們常常說:「人與人交往,始於顏值,成於性格,久於才華,終於人品。」

人品是成就命運的最硬的底牌。

可是如何才能有好的人品呢?不僅是平時帶著孩子去做好事,還應該在好人好事之中,觸動孩子的心靈,讓他永遠記住某一瞬間的美好。

電影【外婆的家】裏,七歲的相宇,因為媽媽要工作,被丟到了鄉下的外婆家。

外婆年紀很大了,也不會說話。只能盡可能地滿足外孫的要求。

相宇出生在城裏,想要的是遊戲機、罐頭、油炸雞腿等。外婆不知道這些是什麽,只能提供老母雞,然後去鎮上買類似的東西。

相宇上廁所,怕黑,外婆就在旁邊守著。

每天傍晚,外婆一定會在門口是樹下等相宇回家......

忽然有一天,外婆拱起的脊背,雪白的頭發,努力的生活,讓相宇感動。從而,他決定幫助外婆,穿針引線,做飯,掃地。

一個頑劣的男孩,在和外婆朝夕相處的日子裏,變得成熟,知書達理,會疼人。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好的人品,是一個孩子將來工作、找物件、交友、賺錢的根本。

孩子被感動了,流淚了,這是他打心眼裏知道什麽是恩,什麽是善,什麽是人情。

當孩子知道反哺的時候,人品就更上一層樓了。生活中,母親節,孩子做的賀卡;父母過生日,孩子給的祝福,這樣的教育,千萬不能錯過。

03

負能量爆棚,還打壓孩子的人,會讓孩子走兩個極端:觸底反彈、一蹶不振。

當然,不是所有是大人,都是合格的。

有很多大人,喜歡抱怨社會,吐槽周圍的人,討厭工作,還很窮困。

在大人不夠好的情況下,孩子的人生不一定很糟糕,但是容易走極端。這符合「物極必反」的規律。

故事「臥冰求鯉」裏,王祥被繼母欺負,但是他仍舊孝順,因此成為了孝順的典範,被舉孝廉,走進了官場。

在「傷仲永」的故事裏,作為神童的仲永,被父親帶著去賺錢,而不是讀書,因此命運持續下坡。

有一個詞語叫「童年報復性補償」。經歷痛苦的童年生活,以後的路是自己越挫越勇,還是帶著負能量生活,結局是大不一樣的。

錯誤的教育,反復的打壓,負能量的圈子,就像一根彈簧,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若孩子不斷抵觸,也能夠涅槃,不能的話,那就只能屈服。

不是所有的窮人家的孩子,都「早當家」,也有一些孩子,得過且過。

04

朗達·拜恩在【力量】中寫道:「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無論你在何處,磁場都會跟著你,而你的磁場也吸引著磁場相同的人和事。」

捫心自問,你給了孩子什麽樣的磁場?是用陽光和花朵,吸引孩子,還是用垃圾情緒,去吐槽孩子?

平時,我們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

若你希望孩子命運好一些,那就自己帶頭做一個好人,積極工作,有效溝通,彼此尊重。

告訴孩子,如何修煉自己,不如帶頭修煉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