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台灣中醫碾壓內地中醫?

2024-06-21養生

近期在網路上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台灣中醫遠勝於內地中醫。今天,我們有必要就此話題深入剖析其中的緣由,還原那段鮮為人知的過往。

在建國初期,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出資購置大量中醫古籍散本並帶至台灣,同時還將國內老一輩的諸多大家,如董氏奇穴的董景昌、古典針灸的孫培榮、周佐禹,飛京走氣派的修養齋以及華佗派的王運安等一並帶去。在如此濃郁的中醫氛圍浸潤下,台灣人才輩出,湧現出如黃承毅、譚忠傑、倪海夏等被稱為經方三劍客的人物。其中倪海廈的針灸技藝傳承自周佐禹,而周佐禹的老師是村培安和單承安,這些名家皆根正苗紅,有著正統的師承,是名副其實的傳統古中醫。

周佐禹

在當時的內地,學院派一邊套用西醫理論於中醫,一邊走溫病派路線以圖擴大營收,相比之下,台灣中醫在傳承方面確實展現出明顯優勢,他們更易接納正統中醫思想。在台灣,中醫與西醫界限分明,中醫求診依靠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非各種花哨復雜的手段。並且,台灣的中醫考試註重對經典書籍的掌握,如【黃帝內經】【難經】【四診心法】【神農本草經】【本草備藥】【名醫方論】【醫方集解】等,僅靠【醫宗金鑒】便能涵蓋諸多內容,而內地卻需區分內外科等,考試內容也更為繁雜。倪海廈也曾在視訊中提及,他的第一本中醫啟蒙書籍便是【醫宗金鑒】,這本可是清朝的官方教材

反觀內地,報考中醫不僅要學習西醫知識,還要花費時間在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上,令人費解。甚至有些祖上從醫的人,送孩子就讀中醫藥大學僅是為了獲取一張醫師資格證,並不指望能真正學到什麽。曾聽聞一朋友講述,其祖上五代行醫,自幼養成抄方對方的習慣,但在實習時,指導老師開方前還需他翻看方劑書確認無誤後才敢下筆,他開玩笑說翻書太費時間,不如他說老師寫。這看似一則笑談,實則反映出中醫的沒落、無奈與諷刺。

傳承中醫並非口頭上說說那麽簡單,它需要我們切實地去學習中醫、運用中醫,深入群眾,服務群眾。只有當老百姓都形成自學自救的意識,資本才會有所忌憚。我們應當深刻反思這一現狀,努力推動中醫的傳承與發展,讓中醫這一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