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辨治溫病,時時顧護津液

2024-07-04養生

『一個有使命的頭條號』

辨治溫病,謹防陰傷,時時顧護津液

在溫熱病的過程中,由溫、熱、暑、燥、濕、火、疫等外邪侵襲,發熱、出汗、嘔吐、泄瀉, 或失治誤治,或恣用淡滲,或素體陰虛而耗傷體液,損及陰津,使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功能失 常,在臨床表現為輕者口幹咽燥,重者煩渴、汗出,甚則齒黑、唇裂、神疲、舌晦而暗、脈虛等一 系列癥狀的綜合病證。

董氏強調指出,應根據發熱型別、汗出異常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於判 斷病位所在、病情輕重、津傷程度以及辨證論治,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與前賢所述:「 溫病不傷胃津,必耗腎液」 (葉天士)。 「溫病易傷其陰 」 ,(喻嘉言)。「溫為陽邪……最善發泄,陽盛必 , 傷陰」 (吳鞠通)。「熱病未有不耗陰者」以及「測汗者,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氣機之通塞也」 (王 孟英)。

等的觀點是一致的。熱病為感受溫熱邪毒所致,易於化燥傷陰,董氏歷來主張治療熱病在清熱祛邪的同時, 必須註重涼潤救陰,不可妄投辛溫發散之品,以防劫陰耗液,產生變證。受「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機」的啟發,董氏非常重視生津救陰在熱病治療中的作用。指出陰液的存亡,對於熱 病的預後順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根據自己多年的臨證經驗,曾概括出治熱病十五法,其中的生津法與滋陰法,充分體現了他診治熱病註重養陰生津的學術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

1.滋潤肺胃以養陰: 主要適用於秋燥、風溫、冬溫灼傷肺胃,陰傷津耗,表現為低熱、口渴喜 飲、幹咳無痰、舌紅少津等癥狀,常用沙參、麥冬、玄參、玉竹、花粉、石斛、桑葉、川貝母等藥物潤燥養陰,若為燥邪傷肺,肺陰耗傷,出現身熱、口渴、幹咳或痰中帶血、胸痛、舌紅而燥者, 治療重在清燥潤肺,可選用麥冬、玄參、枇把葉、阿膠、炒杏仁、桑葉等品。

2.清解余邪以生津: 主要用於各種熱病後期,胃陰受傷,余邪未清,表現為低熱、口 渴、納呆、舌白少苔,常選用沙參、麥冬、竹葉、石斛、生石膏等藥。

3.熄風潛陽以救陰: 主要用於春溫、濕溫、秋燥、冬華臨床經驗溫等病,熱邪深入下焦,劫灼肝 腎真陰。癥見手足蠕動,抽搐無力,舌絳而晦無苔,脈沈細數少力,此當選用三甲復脈類育陰潛陽。

4.酸苦泄熱以育陰: 主要用於暑溫後期,熱灼腎陰,水不制火,表現為心煩,消渴,舌質紅絳,脈細數,常用烏梅、黃連、麥冬、生地、玄參、阿膠酸苦泄熱,壯水製火。

5.清熱透邪以養陰: 主要適用於熱病後期,陰虛內熱,邪伏陰分,癥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選用銀柴胡、青蒿、地骨皮、鱉甲、知母、丹皮以清熱養陰而透陰分余邪。

但在臨證之時,病情錯綜復雜,並非只用單純養陰生津之法,須常與它法相配,如熱病初起,邪犯肺衛,雖傷津輕微,但須辛涼透解勿傷津液,在銀翹散或桑菊飲方中酌情選用沙參、花粉之品配蘆根生津;若素體陰虛,復感外邪而成表實裏虛之候,則宜滋陰發汗,用玉竹、生地、花粉養陰生津扶正,配豆豉、白薇、薄荷、黃芩泄熱透邪;若燥熱灼肺,損傷肺陰者,可用辛涼清潤之法,以沙參、麥冬、梨皮潤燥養陰,配桑葉、杏仁、貝母、山梔辛涼宣肺、清潤並舉。

此外諸如清氣保津的白虎湯,清心涼營以護營陰的清營湯,涼血解毒而顧護陰血的犀角地黃湯及益氣固 陰的生脈散,通腑泄下以存陰的承氣湯等,均有養陰生津之意。董氏認為在臨床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素質、熱病不同階段中津液耗傷程度的輕重,選用不同的養陰生津之品,或純用養陰生津 之法,或寓於它法之中,對於防止熱病傳變,提高熱病療效,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完 —

I 註: 本文來源網路。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本文旨在傳播中醫診治思路,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請勿盲目試用! (感謝您的關註,傳播中醫文化,感受中醫力量,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