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碗看似普通的雞湯,竟引發了一場關於"藥食同源"的熱議。2022年,浙江一家月子中心因在雞湯中添加黨參,被罰款3萬元的訊息在網上炸開了鍋。這碗為產婦精心熬制的 "補氣血湯" ,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為月子中心招來了麻煩。
許多人困惑不已:平日裏,在家煲東加點黨參不是很常見嗎?為何到了商家手中,就成了違法行為?這一事件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人們對"藥食同源"概念的深思。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食補與藥補往往難分彼此,可在現代社會的法律框架下,它們之間似乎又有了一道看不見的界限。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傳統智慧與現代法規如何和諧共存?我們又該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與傳承傳統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
藥食同源
中國的"藥食同源"理念源遠流長,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為人類辨別食物與藥物打下了基礎。這一概念在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中已有記載,描繪了人們如何透過品嘗各種植物來了解其性質。
隨著時代發展,藥食之間的界限逐漸明晰。隋代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首次明確區分了食物與藥物的定義,為後世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唐代時期,"食療"理念興起,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專門開辟了食療專欄,使這一理念更加系統化。
到了明代,食療理論達到了巔峰,李時珍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獨特的食療體系。這一時期,藥食同源的觀念在民間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實踐。
近代以來,隨著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的發展,人們對藥食同源有了更科學的認知。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頒布,標誌著國家層面對中醫藥保健服務的支持。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釋出的【國民營養計劃】進一步推動了傳統食療的發展。
為了規範市場,2018年中藥管理局釋出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明確了可用於食療的藥材範圍。2020年,國家衛健委更是啟動了包括黨參在內的9種物質的"藥食同源"試點工作,為進一步擴大藥食同源的範圍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這看似清晰的發展脈絡中,我們不禁要問:在現代社會,如何平衡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不失傳統食療文化的精髓?
藥食界限模糊
在這個追求健康的時代,"藥食同源"的概念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 養生保健的熱潮, 又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消費者與法規之間的認知鴻溝,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日常生活中。
許多人習慣在煲湯時加入黨參、黃芪等中藥材,認為這是傳統智慧的結晶。然而,法律的冰冷條文卻將這些習以為常的做法推向了灰色地帶。消費者的困惑可想而知: 祖輩傳下來的養生之道,怎麽就成了違法行為?
與此同時,商家們也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蓬勃發展的養生市場,另一邊則是嚴格的法律約束。他們既想滿足顧客的需求,又不願觸碰法律的紅線。一些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推出各種"藥膳"、"養生套餐",卻可能在不經意間踩到法律的雷區。
監管部門面臨的挑戰更是不小。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尊重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制定既能保護消費者健康,又不扼殺市場創新的政策?這些問題如同一道道難解的方程式式,考驗著執法者的智慧。
更令人憂慮的是,在這片模糊地帶,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趁機魚目混珠, 打著"養生"的旗號銷售有害食品 ,給公眾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在傳承傳統文化和遵守現代法規之間找到一條可行之路?是否有可能建立一個更加靈活、科學的管理體系,既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又能確保食品安全?
多方視角
在這場關於"藥食同源"的爭議中,各方立場如同一幅多彩的拼圖,每一塊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監管部門站在食品安全的第一線,如同一位嚴厲的守門人。他們堅持嚴格執法,不是為了刁難商家,而是為了築起一道 保護公眾健康的防線 。在他們看來,黨參等中藥材並非人人都能隨意使用,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性評估。這種謹慎態度,猶如給火熱的養生市場潑了一盆冷水,卻是確保公眾健康的必要之舉。
商家們則如同走鋼絲的雜技演員,在法律紅線和市場需求之間小心翼翼地平衡。一邊是蓬勃發展的養生市場,帶來巨大的商機;另一邊是嚴格的法律約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犯法規。他們渴望創新,希望能夠開發出既符合法規要求,又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這種創新精神,如同在荊棘叢中尋找新路,充滿挑戰卻也蘊含機遇。
消費者的心態則如同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既有對傳統養生文化的眷戀,又有對現代健康理念的追求。他們困惑於為何祖輩相傳的養生之道會成為違法行為,同時又擔心市面上的養生產品是否真的安全有效。這種矛盾心理,如同一場內心的拔河比賽,左右著他們的消費選擇。
專家們則像是站在科學與傳統交匯處的精靈。他們呼籲大眾理性看待"藥食同源"概念,強調並非所有傳統認為可以"藥食同源"的物質都適合隨意食用。他們的觀點如同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傳統智慧的價值,又指出了盲目使用的風險。專家們提醒,即使是看似溫和的中藥材,也可能對特殊人群如孕產婦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在這多方角力中,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在各方訴求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否有可能建立一個既尊重傳統,又符合現代科學標準的管理體系?在保障安全的同時,如何為市場創新留下空間?
未來展望
面對"藥食同源"引發的爭議,未來的發展方向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充滿了無限可能。
政策調整的風向已經悄然吹起。國家衛健委啟動的9種物質"藥食同源"試點工作,如同一扇微微開啟的窗戶,為未來的政策變革提供了可能性。這種嘗試,猶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或許能為更多中藥材進入日常飲食開啟大門。
科學研究則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正在深入剖析每一種中藥材的特性。研究人員們正在努力揭示這些傳統藥材的 作用機理、安全劑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這些研究成果,如同一顆顆明珠,將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和公眾使用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公眾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同播撒在土地上的種子,等待著生根發芽。讓公眾了解"藥食同源"的科學內涵,認識到並非所有傳統認為可以"藥食同源"的物質都適合隨意食用,這種教育猶如 一場及時雨, 有望消除誤解,引導理性消費。
參考資料:
[1] 【黨參是藥,煲湯慎用】保健時報 2022-10-24
[2] 【了解「藥食同源」演變史、做好「藥食同源」文章!】公眾號:慧泉學苑 作者:東方藥師研究院 2024-07-30
[3] 【餐廳註意:雞湯裏加黨參被罰3萬!】公眾號:東方美食 作者:正君 2022-10-17
[4] 【濫服中藥致嚴重腦損傷】惠州日報2022-03-03
[5] 【當代人養生報告:「00後」的健康困擾最多,中式養生潮流崛起】時代周報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