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甘肅近現代著名針灸大家

2024-07-08養生

金安德

金安德(1932-2002),男,甘肅榆中人,中醫針灸主任醫師、教授,中國知名針灸專家。歷任甘肅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甘肅省皇甫謐針灸研究所所長,蘭州癱疾康復醫院院長,甘肅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技術指導,中國針灸專家講師團教授,中國針灸學會第二和第三屆理事會理事,甘肅省針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全國500名中醫之第一、第二批中醫師承帶教老師。1974年和1982年兩次赴馬達加斯加參加援外醫療,是中國援馬達加斯加的首位針灸專家被授予騎士勛章。1982年,由先生負責完成的科研課題「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級獎,是目前甘肅省針灸學科研在國內獲得的最高獎項。

主編出版專著【矩陣針灸研究】,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正式發表論文 40 余篇。在中醫院針灸事業的發展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兼任甘肅省皇甫謐針灸研究所所長曾賓所歡迎全洲各地中師代表屋扶會跟弱紀念一凡五四年八月期間,在猴、犬、兔等千余只動物上成功復制人類疾病模型,進行針灸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獲得有意義的客觀指標54項,引領甘肅針灸實驗研究進行了裏程碑式的發展。長期的針灸臨床與實驗研究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近代針灸發展上首次提出「矩陣針灸理論」,是針灸學在多種邊緣學科共同開發中的創新更加豐富了針灸學的內容。

楊廉德

楊廉德(1924-2008),浙江杭州人。畢業於原國民黨貴州安順陸軍軍醫學校。1952年師從西學中先行者一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朱璉學習新針療法,1956年參加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高級師資班得到魯之俊、高鳳桐、鄭毓琳、葉心清、王雪苔、鄭魁山等諸多針灸名家的指導。

1980年調入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工作。曾任甘肅省針灸學會副會長,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副主任,甘肅省針灸學會榮譽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的首批全國500名師帶徒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針對西北地處苦寒,患肺系疾患者眾,秋冬多發,發掘古籍,根據清代張璐著【張氏醫通】關於白芥子塗法治療冷哮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的針藥方案並驗於臨床,其臨床療效觀察及部份機理研究獲甘肅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為我省冬病夏治防病保健奠定了臨床基礎。

張濤清

張濤清(1915-2002)字巨源,山東煙台人,主任醫師,曾任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省針灸學會會長,全國名老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素有「隴原神針」之稱。曾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參與籌建了甘肅省中醫院,曾任院長;建立了甘肅皇甫謐針灸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

從事針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60余載,博采眾長,總結出用「疾徐、提插、撚轉誘導」的復合手法補瀉,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創立了「五方穴」,為針灸治療急性病、傳染病開辟了新途徑。主張古今匯通,以現代科學方法闡釋傳統中醫針灸治療疾病的機理,並以臨床為基礎,科研為先導,自1956年起領導其研究團隊,攜眾多弟子,歷時32年,透過開展「五方穴」針灸治療恒河猴細菌性痢疾的實驗研究和臨床套用,發現了針灸對於調整機體代謝障礙、恢復機能紊亂、提高免疫功能的顯著療效,印證了針灸「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營衛」的機理,並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乙級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著有【針灸內難選讀】、【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原文出處考】、【針灸治療菌痢臨床和實踐研究論文集】等,其傳記被載入日本出版的【中國近代針灸推拿氣功100名人】中。

高涵九

高涵九(1900-1970),從醫金城,青城鎮(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甘肅十大名醫(家譜記載),金城著名針灸專家,20世紀50年代前後赴前蘇聯二次講學交流。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治患者無數,享譽金城,1948年前後曾以醫術營救過地下黨省級領導人,留世著作【甘肅中醫經驗集錦】,名方14節選。

鄭魁山

鄭魁山 (1918-2010),教授,著名的針灸專家,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號稱「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

鄭魁山教授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一個針灸世家,父親鄭毓琳自14歲起就隨其父鄭老勛及舅父曹順德學習針灸,鄭魁山自幼耳濡目染,1943年隨父進京行醫。1951年在新中國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畢業,與欒誌仁等創辦了北京廣安門聯合診所,任針灸顧問。1960年與北京協和醫院等10家醫院協作研究經絡實質,任組長;同年調入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工作,任針灸科主任。1970年調入甘肅成縣工作,1982年2月調入甘肅中醫學院,任針灸教研室主任。1985年建立了針灸系,並任系主任。1992年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建立了學院惟一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擔任研究生導師組組長。

甘肅中醫學院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創始於鄭雲祥、鄭老勛先生,形成於鄭毓琳先生,成熟於鄭魁山教授,發展於鄭俊江等傳承人。鄭氏針法弟子學生眾多,遍布海內外。其學術源出【內】【難】,脫胎自「元、明」,傳承於家學,形成了獨特而完整的針灸流派學術體系,具有獨特的針灸理論(理、法、方、穴、術)、鄭氏特技針刺手法體系,對中國傳統針刺手法有獨創性的發展,【鄭氏針灸全集】便是鄭氏智慧的結晶。

甘肅鄭氏針法作為傳承開發中國傳統針灸針術之流派,於2012年獲批全國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64家全國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計畫,甘肅中醫藥大學承擔了「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任務。

鄭魁山教授創立「針灸治病八法」,既「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針法配穴方;「家傳針刺八法」,包括二龍戲珠法、喜鵲登梅法、金鉤釣魚法、白蛇吐信法怪蟒翻身法、金雞啄米法、老驢拉磨法、鼠爪刺法。發展創新「溫通針法」,包括過眼熱、穿胛熱、通督熱、周天熱針法,並將納甲法、納子法、子午流註、靈龜八法及「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功一個袖珍式的「子午流註與靈龜八法臨床套用盤」。鄭魁山教授出版針灸專著14部,電化教學錄像帶、投影片6部。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等國進行講座。帶教了來自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共12期,1000余人。

楊廉德

楊廉德(1924-2008),浙江杭州人。畢業於原國民黨貴州安順陸軍軍醫學校。1952年師從西學中先行者一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朱璉學習新針療法,1956年參加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高級師資班得到魯之俊、高風桐、鄭毓琳、葉心清、王雪苔、鄭魁山等諸多針灸名家的指導。1980年調入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工作。曾任甘肅省針灸學會副會長,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副主任,甘肅省針灸學會榮譽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的首批全國500名師帶徒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

針對西北地處苦寒,患肺系疾患者眾,秋冬多發,發掘古籍,根據清代張璐著【張氏醫通】關於白芥子塗法治療冷哮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的針藥方案並驗於臨床,其臨床療效觀察及部份機理研究獲甘肅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為我省冬病夏治防病保健奠定了臨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