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是如何看待類風濕關節炎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

2023-12-09養生

在中醫學中並無「類風濕關節炎」這一病名,但依據患者臨床表現特點及致病特點,應參考中醫學中「痹病」、「尪痹」等病對其辨證論治。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為素體虛弱,又遭受風、寒、濕、熱等病邪入侵機體,瘀阻於絡 ,致使濕痰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在病處,氣血不暢,形成痹癥。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s,ASCVD) 在是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

在臨床中根據發病部位及發病特點的不同可將其分為: 腦血管疾病(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症候群、急性冠脈症候群、心肌梗死史、冠脈重建術後)、其他血管重建術後及周圍血管病變等。

是導致中國人口死亡的最主要病因,且發病率與死亡人數仍在不斷上升。 根據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範疇,其在中醫學中當屬「胸痹心痛」、「中風」、「脈痹」等範疇。

均為本虛標實之證,以痰瘀互結為標,臟腑功能失調為本,痰瘀之邪久滯於血脈之中, 日久則耗陰耗氣,臟腑、血脈功能失調。

傳統醫學對RA的認識

RA是一種以多關節性、對稱性關節腫痛和晨僵為主要表現,病程長,受環境、氣候、遺傳、藥物等因素影響的疾病,屬中醫學中「痹證」的範疇。 「痹」字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其中對於病因的描述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除此之外,還進一步提出了本病本虛標實的本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 南宋嚴用和在【濟生方痹】中概括:「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故從中醫角度辨證, RA的發生是以素體虧虛、衛外不固為內因,風寒濕熱邪為外因,氣候變遷、勞逸不當、生活環境或飲食不節為誘因,邪氣乘經脈之虛襲入機體。

以致經絡阻滯,氣血不暢,形成痹證。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虛為肝脾腎虧虛, 實為濕滯、瘀阻。

傳統醫學對AS的認識

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同時也是一種病理學描述 ,在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相關文獻中,並未發現關於動脈粥樣硬化這一病理現象的直接記載文字資料。

透過研究中醫經典論著發現以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表現應將其歸屬於「脈痹」範疇, 病機多屬本虛標實,因痰致瘀,本虛為臟腑虛弱,標實為痰、瘀、毒,病位多責之於脾腎。

根據其病理解剖及病理生化特點可將其歸屬於「血瘀」「痰阻」等病的範疇,認為其病機為痰瘀交阻,而痰瘀久留,阻於血脈,又可致氣血執行不暢 ,因此其病因病機多為虛、瘀、痰所致,氣血虧虛為其本,痰凝、血瘀為其標。

氣虛、痰濁、血瘀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心之氣血失調是痰瘀互結形成之本,炎癥參與了從氣虛發生到痰瘀互結形成的全過程 ,炎性因子則是參與痰瘀病機形成的重要因素,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趨於一致,認為當以痰濁、血瘀為關鍵,多屬本虛標實。

傳統醫學對RA-AS病因病機的認識

在中醫學理論中,RA這一疾病應歸屬於「痹證」類範疇。【素問】有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病久而不去者,內舍其合也。」由此可知,痹證為病,日久不愈則會向內遷延,傳變為他病。

針對痹癥多有研究,其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痹者,閉而不通之謂,正氣為邪所阻,臟腑經絡不能暢達 。」, 並同時指出其基本病機為:「氣血虧損,腠理疏豁,風寒濕三氣得以乘虛外襲,留滯於內,致濕痰濁血,留註凝澀而得之。」。

由此可得,RA這一疾病的發病源於素體虛弱,外邪痹阻於內, 氣血津液執行輸布受阻,血滯為瘀,津停為痰,痰瘀互結致痹而為病。

而「痰瘀」同時也在在動脈粥樣硬化這一病理變化的形成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義,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 ,【醫學正傳】曰「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痰飲的形成是由於人體水液輸布及代謝受阻所致,痰質粘稠。

痰濁為病,致病廣泛,變化多端,因有「百病多因痰為崇」,痰飲一旦形成,可隨氣之運動流竄全身,外達經絡、腠理、筋骨,內至五臟六腑,全身各處 ,無處不到,使經絡阻滯,臟腑失和,產生胸悶,多痰,機體困重,頭暈等廣泛且嚴重的癥狀。

【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說: 「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 」痰濁因其形成於血脈之中,日久則成瘀血濁塊,現代臨床醫學稱其為動脈粥樣斑塊。

提出RA的根本致病因素為「痰瘀同源」這一理論,其提出「痰」既為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貫穿於RA發病及發展的始 終,病因病機為「痰瘀互結,痹阻經絡」,並闡述了以「化痰祛瘀」為治法的觀點。

而「痰瘀」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很重大,「痰凝」、「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素問痹論】雲:「痹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血證論】雲:「須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無瘀血,則痰氣自有消溶之地。」

津血同源,津化痰,血滯則瘀,痰濁、瘀血影響血液輸布執行,並同時存在相互膠結。痰邪停滯日久,必致血瘀 ;而痹在於脈則同樣血瘀,日久必影響水液代謝,使水濕停融合生痰濁,或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最終導致痰瘀互結。

而痰瘀互結,阻滯與人體脈道之中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RA與動脈粥樣硬化二者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且「瘀」與「痹」間可相互轉化,因而二病無論是治則治法方面都具有相關性。

現代醫學對RA-AS病因病機的認識

RA合並動脈粥樣硬化(AS)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 由於RA是自身免疫因子介導發生的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其病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癥反應有極大可能性將會催化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及發展行程,並進一步介入引發心血管疾病。

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最易引發的心血管疾病為缺血性心臟病 。經研究發現,在患有RA人群中,大多數人的身體及生活習慣中存在傳統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目前暫且認為這一現象不能完全解釋RA患者合並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生率。

反而有觀點認為,RA本身就有極大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獨立的危險因素。 隨著此方面研究的日益增多,我們發現,非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在RA合並心血管疾病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其中,RA發病過程中的慢性炎癥狀態以及抗風濕藥物的幹預作用尤為突出。

目前為止,動脈粥樣硬化這一病理過程是一種慢性炎癥性反應的病理過程已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認可 。而RA作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其病程長且反復發作的特點致使炎癥反應貫穿了RA的整個疾病過程。

而動脈粥樣硬化自身的的炎癥反應與慢性疾病的炎癥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者共同作用於整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加之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RA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風險急劇上升。

除此之外,RA患者常用的控制病情發展的藥物也會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行程 。國外一項有關於動脈粥樣硬化行程中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納入了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和RA兩部份,研究結果表明RA對於年輕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行程影響更大。

而老年患者則是受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更加顯著,上述研究結果不僅表明了RA本身的慢性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行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年輕的RA患者更容易患上RA而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RA患者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應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早期幹預。

不僅如此,相較於非RA患者,RA患者炎癥細胞浸潤時的淋巴細胞中T細胞的占比更低,而這些可能與穿透素3調節炎癥過程有關,可能進而影響RA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行程 。而研究發現炎癥、脂質、內皮功能障礙三者均與RA患者早期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機制有關。

現代醫學的藥物幹預

目前, 西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藥、改善病情的傳統抗風濕藥物、生物制劑、合成小分子靶向藥物、糖皮質激素等。

傳統改善病情的(如甲氨蝶呤)等抗風濕藥物不僅能改善RA疾病活動度,同時目前的研究認為,此類藥物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風險, 但RA患者服用甲氨蝶呤雖然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卻也會增高其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從而促進其他相關疾病的行程。

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由於其對血壓的影響而對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率和死亡率有所影響。 糖皮質激素的套用同樣會影響RA患者的脂代謝,日本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未經激素治療的患者HDL-C水平低於用低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的RA患者,TC/HDL-C比值更高。

而對於生物制劑治療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則顯示,與無生物制劑的患者相比 ,有生物制劑的RA患者LDL-C水平顯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TC/HDL-C比值升高。

RA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涉及多方面, 不僅與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而且慢性系統性炎癥也同樣會參與到疾病進展之中,情況十分復雜。

RA的自身免疫性炎癥大多是慢性和持續性的。 當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疊延長,它可以共同促進RA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而抗風濕藥物的套用也會對動脈粥樣硬化產生不同的影響。

傳統醫學對RA-AS的治療

RA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是以素體虛損為本,痰、瘀、毒相互膠結,瘀阻於體內為實。 有研究認為,RA和動脈粥樣硬化有痰瘀互結的共同病機,同時兼具「早期濕化,活動期熱化,後期虛化」的傳變過程,在中醫辨證中有相似的病機及病素。

解毒化濁、通絡除痹為治則,自擬的解毒通絡除痹方聯用RA的常用西藥治療如甲氨蝶呤 、來氟米特等,方中包括膽南星、山慈姑、白芷、白附子、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防己、桂枝、絲瓜絡、地龍、大鉆、四方藤、鐵包金等藥。

取得了與單純西藥治療組相比更好的療效,除此之外在基本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對RA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加用七味三芎湯後, 發現可較好地改善類風濕關節炎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癥狀。說明中藥復方聯合西藥口服可以更好的改善病情。

RA-AS屬本虛標實之證,素體虛弱為本,痰瘀互結為標。 現代醫學認為RA-AS的發病行程與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及多種原因導致的慢性炎癥反應密切相關。

RA的治療藥物具體對動脈粥樣硬化行程的影響尚不完全明確。 但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對於治療RA-AS有了新的參考,因此在治療思路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研究也證實了中西醫結合治療RA-AS能夠取得更顯著的臨床療效 。但對於延緩疾病進展、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針對RA-AS的治療,中醫暫時並沒有統一的思想和系統的方案,對於臨床醫生辨證論治此類疾病就需要更復雜的診療過程。因此辨明RA-AS患者的病因病機,制定此類疾病的系統化治療方針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