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蔣孜明:中醫藥治乳腺增生研究進展

2023-12-23養生

文/蔣孜明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纖維結締組織、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以及乳腺導管和乳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改變為基本病理變化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又稱為乳腺結構不良或乳腺增生癥,是目前女性中最為常見的非炎癥性、非腫瘤性疾病。

乳腺增生多見於25~45歲女性,其發病率約占育齡女性的40%,占所有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見的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單側或雙側乳房周期性疼痛或伴有乳乳腺增生房腫塊,並隨著患者月經周期或情緒的波動而呈現乳腺增生周期性的變化,且有潛在發展為乳癌的風險。

▲乳腺增生

目前激素為治療乳腺增生的首選藥物,但該治療方案乳腺增生僅能夠緩解或改善癥狀,無法達到對病竈深層的徹乳腺增生底治療,治療效果不理想,且不良反應較多。中醫藥乳腺增生治療乳腺增生具有獨特優勢。本文就近年來國內中醫藥治療乳腺增生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病因和病機

乳腺增生屬中醫學「乳癖」的範疇。中醫認為與乳房關系最密切的是肝、脾、腎三經,其次是沖任兩脈。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脾胃相表裏,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憂思郁怒,則肝失疏泄,脾臟受損,導致氣滯痰凝血瘀,則出現乳房結塊疼痛。

沖脈為血海,任脈主胞宮,二經循腹而行止胸中,足少陰腎經,上貫肝膈而與乳聯,沖任二脈隸屬於肝腎,沖任失調,痰氣郁結,肝腎不足,陽虛痰濕內結,則出現乳房腫塊疼痛,並隨月經周期改變。

▲本文先發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本病病性屬本虛標實,肝、脾、腎、沖任失調為發病之本,氣滯、痰凝、血瘀為發病之標,病位在肝、脾、腎。

2、中醫內治法

近年來,中醫中藥對乳癖的研究越來越多,治療方式亦多種多樣,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為患者解除了病痛。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與肝、脾、腎及沖任二脈緊密聯系,內科治療主要透過辨證論治,從肝治以疏肝理氣為主,從腎治以補腎調沖任為主,從陰陽治則以活血通絡、溫陽散結為主。

2.1 疏肝理氣法

清代高秉鈞【瘍科心得集】中記載:「由肝氣不舒,郁積而成,若以為痰氣郁結,非也,夫乳屬陽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責陽明而責肝,以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有所不舒,胃見木之郁,唯恐來克,伏而不揚,氣不敢舒,肝氣不舒,而腫硬之形成,胃氣不敢舒,而畏懼之色現,不疼不赤,正見其畏懼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腫自消矣」。

▲【瘍科心得集】

乳腺增生在臨床上多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乳腺出現腫塊和疼痛,該癥狀與月經周期有關,經前加重,行經後減輕,同時伴有情誌不舒、心煩易怒、胸悶噯氣、胸脅脹滿。治法以舒肝理氣、通絡止痛為主,以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代表方。楊立偉等對60例乳腺增生患者(治療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處方為柴胡10g、當歸10g、赤芍15g、白朮10g、川芎15g、香附10g、橘核30g、青皮10g、連翹15g、桃仁10g、夏枯草20g、金銀花30g、甘草6g,並隨癥適當加減。

伴胸悶脅痛、大便不暢者加利氣寬胸、潤腸通便、散結消腫之瓜蔞、貝母;乳塊堅硬者加通絡搜風、散結消腫之穿山甲、王不留行;乳塊腫脹、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舌質淡、有齒痕者加薏苡仁。對照組則采用抗生素等西藥治療。

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60例患者中,痊愈15例,有效52例,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於對照組的70.00%(P<0.05)。

2.2 調補沖任法

【聖濟總錄】中記載「婦人以沖任為本」,認為沖任失調是導致乳腺增生的根本原因。沖任之脈隸屬於肝腎,腎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為先天,若肝腎失調則會導致沖任失調,累及胞宮而發為此病。沖任血海之充盈與脾腎有關,沖任之疏泄主於肝,故透過調補肝腎陰陽即可實作調和沖任。

乳腺增生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乳腺出現腫塊和疼痛,常伴有月經不調、經量減少、怕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等癥狀。治法以補益肝腎,調攝沖任為主。

李曉彤等采用疏肝補腎散結湯治療乳腺增生,處方:柴胡10g、杭芍15g、當歸15g、炙香附15g、穿山甲10g、浙貝母15g、夏枯草15g、敏督利15g、仙茅15g、淫羊藿10g、熟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0g、天冬10g、生麥芽30g。該方具有疏肝理氣,補腎散結之功效。

▲【聖濟總錄】

隨癥加減,兩脅痛甚者加川楝子、青皮、元胡;腫塊明顯、堅硬不消者加三棱、莪術;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血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腎陽虛明顯者加鹿角膠、巴戟天;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該研究結果顯示,疏肝補腎散結湯治療總有效率較高(96.70%)。說明疏肝補腎散結湯對乳腺增生的療效較佳。

此外,崔洪海等使用補腎疏肝活血散結湯治療乳腺增生,處方:熟地黃30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菟絲子10g、白朮10g、茯苓15g、當歸15g、郁金10g、柴胡10g、香附10g、穿山甲3g、夏枯草30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術10g、海藻10g、昆布10g、浙貝母10g、生牡蠣20g。

方中以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補腎填精調補沖任;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茯苓、白朮健脾祛濕、消痰濁;當歸補血調經;海藻、昆布、半夏化痰消癭;浙貝母消痰散結;三棱、莪術行氣、破血、祛瘀。

全方共奏補腎調沖,疏肝活血,散結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補腎疏肝活血散結湯治療乳腺增生療效顯著。賴海燕等認為腎虛貫穿於乳腺增生病程演變的全過程,補腎具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

該研究采用二仙東加味(仙茅10g、淫羊藿10g、黃柏10g、知母10g、當歸10g、巴戟天15g)治療乳腺增生較維生素E及安宮黃體酮的療效顯著。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溫補腎陽;知母、黃柏瀉相火而堅腎陰;當歸補血和血,溫補與寒瀉同施,壯陽與滋陰並舉,溫而不燥,寒而不滯,共奏調和陰陽之功效。

2.3 活血化瘀法

乳癖起病緩慢,病程長,中醫有「久病入絡」之說。肝氣郁滯,氣滯血行不暢,郁積在乳房,乳絡不通,發為乳癖。

治療上以疏肝行氣,活血化瘀為主。楊軍研究表明,使用消癖湯治療乳腺增生療效較佳,處方:丹參20g、穿山甲20g、延胡索20g、海蛤殼20g、月季花15g、青皮15g,佛手15g、姜黃15g、香附15g、露蜂房15g、貓爪草15g、生牡蠣50g。方中青皮、佛手、延胡索、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行滯;海蛤殼、生牡蠣、穿山甲軟堅散結;月季花、丹參活血通絡。全方共奏疏肝行氣、活血通絡散結之功效。

▲化血化瘀法

田新民自擬疏肝活血散結法治療乳腺增生,處方:柴胡10g、香附12g、丹參12g、郁金15g、當歸12g、昆布12g、芍藥12g、浙貝母12g、夏枯草18g、敏督利20g、甘草6g。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丹參、當歸活血化瘀;昆布、浙貝母化痰、軟堅散結;敏督利、夏枯草散結解毒。全方共奏疏肝活血、軟堅散結之功效。

該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疏肝活血散結法治療的總有效率(90.83%)明顯高於乳癖消片治療(71.25%)(P<0.05)。

2.4 化痰散結化瘀法

肝失疏泄,脾失運化,水濕內停,運化失司化濕而致痰濕內生,痰濕阻絡,脈絡不通,阻滯氣血執行,血行失暢,終致痰瘀互結壅結乳房而成腫塊。

周柏林研究表明,逍遙貝萎散治療痰瘀互結型乳腺增生的療效顯著。逍遙貝蔞散處方:柴胡10g、當歸12g、白芍12g、郁金12g、白朮12g、香附10g、瓜蔞15g、浙貝母10g、生牡蠣15g、赤芍12g、紅花10g。

方中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疏肝理氣;浙貝母、生牡蠣祛痰散結;白朮健脾化濕,杜痰之源;紅花、赤芍、當歸活血行瘀,消腫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行氣、化痰散結、化瘀止痛之功效。

3、中醫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治療乳腺增生是中醫療法中的重要治療方法。中醫外治法主要包括藥物敷貼法、針灸療法、穴位註射、穴位埋線、推拿按摩等。

3.1 藥物敷貼

藥物敷貼是臨床治療乳腺增生最常用的中醫外治法,具有療效顯著、無痛苦、患者順應好等優勢,深受臨床醫患的認可。藥物敷貼治療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張氏醫通】中就有使用卿魚膏外敷治乳癖的記載。乳房位於患者的體表,局部敷貼藥物治療,藥物可透過皮膚滲透直達病竈。

▲【張氏醫通】

乳腺增生在臨床上多以腫塊、疼痛和腫脹等癥狀為主。而敷貼具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的藥物能起到消腫散結、通絡止痛、活血祛瘀的作用。劉建設等研究表明,采用乳消散外用治療乳腺增生的療效顯著。

乳消散處方:麻黃20g、細辛20g、肉桂40g、皂莢15g、姜半夏25g、制天南星25g、丁香40g、三棱20g、莪術20g、冰片4g。方中丁香、肉桂行氣通絡,散寒止痛;姜半夏溫化寒痰,散結消腫止痛;天南星、皂莢祛痰,外用散結消腫;麻黃、細辛辛溫行散,芳香透達,溫通散寒。

三棱、莪術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冰片芳香辛串,引諸藥透皮入裏,以奏溫經止痛、化痰散結消腫之功。上藥共研極細末,取30g裝入棉質布袋中,每晚以溫水清洗乳房後敷於乳房腫塊處,晨起取下,3d換藥1次。

3.2 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乳癖是中醫傳統方法之一,早在明清時期就有文獻記載采用針灸治療乳腺增生。近代隨著綠色療法的盛行,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實驗及臨床研究逐漸增多。

雖然醫家治療時選擇的穴位不盡相同,但均以中醫辨證為基礎。中醫將乳腺增生分為肝郁氣滯型、肝腎不足、痰瘀互結三型。魏淩波等研究發現,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的常用穴位包括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門、合谷、肩井、天宗、足三裏、太沖,主要歸經於胃經、肝經、膀胱經。

▲中醫針灸

張智敏等采用針刺屋翳、合谷、期門、天宗、肩井、肝俞(均取雙側)及膻中穴治療氣郁型乳腺增生,偏肝腎陰虛者去肝俞、合谷,加腎俞、太溪;氣血兩虛者去肝俞、合谷,加脾俞、足三裏。結果顯示,臨床治愈12例,顯效30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00%。

3.3 穴位註射

穴位註射是將藥物直接註射至腧穴內,透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藥效、穴效的雙重作用。高寧等采用維生素B₂加生理鹽水10mL進行穴位註射治療乳腺增生,取雙側肝俞、天宗、肩井,每穴註射1mL,每月1次,避開月經期,連續註射3個月,並配以乳癖消片口服治療,結果顯示,乳癖消聯合穴位註射的療效優於單純乳癖消片治療。

3.4 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是套用中醫經絡學說理論,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李潤霞等運用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取主穴:(1)膻中、天宗、期門;(2)屋翳、肩井、肝俞。配穴:肝郁氣滯加內關、行間;痰濁凝結加豐隆、脾俞;肝腎陰虛加腎俞、足三裏。常規穴位埋線操作方法:2周施治1次,2次為1個療程,每次取主穴1組,兩組主穴交替使用,共治療3個療程。月經來潮時停止治療,月經結束後繼續治療。結果顯示:42例患者中臨床治愈2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30%。

3.5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起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執行和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運用推拿按摩治療乳腺增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推拿療法

李碧瑤等選取背俞穴、內關、公孫、三陰交、陰陵泉、盞溝、足三裏、擅中、屋黔、乳根、章門、極泉、手三裏、太溪、阿是穴,采用揉法、點法、按法、摩法、擦法、提拿法、提顫法、撚揉法、按揉法、振腹法治療乳腺增生,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2.90%。

4、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是一種可行有效的乳腺增生治療方法,能做到對中藥和西藥的揚長避短,對乳腺增生的療效顯著。張希衍研究顯示,桂枝茯苓丸聯合枸橡酸他莫昔芬治療乳腺增生的總有效率為89.80%,顯著高於單純枸櫞酸他莫昔芬治療的總有效率(76.90%)。

劉俠等采用乳癖消丸聯合他莫昔芬治療乳腺增生,治療3個月後,結果顯示:乳癖消丸聯合他莫昔芬治療總有效率為95.31%,明顯高於單純他莫昔芬片治療的總有效率(88.28%),提示乳癖消丸聯合他莫昔芬療效優於單純他莫昔芬片治療。

5、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乳腺增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傳統醫學多認為乳腺增生的發生多與情誌不舒、肝氣郁結,肝腎不足、沖任失調,痰瘀互結等因素有關。根據辨證論治,內治法結合輔助外治法以及綜合治療等方法,中醫藥治療乳腺增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但尚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闡明:

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明確,且缺乏共識,中醫對乳腺增生的辨證分型難以統一,且擬方用藥缺乏客觀性,在乳腺增生的臨床診斷、療效判定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

臨床上治療乳腺增生的方法雖多,但在實驗研究中很難設立對照組,使不少治療方法缺乏可比性及可重復性,不能確定治療效果,影響結果的可靠性。

▲預防比治療更中藥

中醫湯劑的種類繁多且常有加減方,其固定湯劑較少,這就導致了對藥物的作用機制、作用環節、作用靶點等了解不透徹,不利於有效方劑的篩選,並且對於中藥方中何種藥物有效,以及量效關系等也不能知曉,使得中醫藥治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針對以上問題,在臨床中應盡量做到確立並使用統一可靠的診療標準,開展隨機對照盲法實驗,篩選出有效、高效、速效,且不良反應小的藥物;加強動物實驗研究,明確中藥療效及機制,為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為治療方法提供更多有用的實驗依據。

【作者介紹】

蔣孜明,從醫28年,中醫主任醫師,1995年畢業於廣西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擅長用純中醫手段治療各種疑難病癥,歡迎關註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