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在上海發展30多年台企成功秘訣:在這裏有關心我,以及我關心的人

2024-10-05養生

如果不預先挑選,住進麥可將文創園光時旅行酒店頗有幾分開盲盒感覺。每間客房的裝飾都由園區不同文創工作室完成,形成了紅木、陶瓷、毛氈、琉璃等多個主題。如三樓的彩繪主題客房,墻壁、書櫥、床板、掛鉤上的精美花紋,就由園內「采泥塘」工作室老師用一個月一筆筆畫出。

「文創業最怕藏在深閨無人知。產品擺入客房,在提升酒店品質同時,也可以擴充套件銷售途徑。」麥可將文創園區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連泰瑞介紹,酒店內文創產品所見皆可售,希望透過文創與旅遊相結合,讓更多住客變顧客,形成「前店後廠」模式。

1992年,連泰瑞的父親從台灣來上海七寶投資建廠,自此父子紮根上海。回顧30多年,連泰瑞認為,成功秘訣是台企要主動對接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在當參與者、貢獻者同時,也自然成為受益者。如今園區租金是周邊最高之一,出租率九成多。

從工業到文創再到文旅

老式花色地磚、30多台縫紉機組成面「墻」、剪刀與量衣尺擺件……無不提醒住客們園區前身——這裏原是麥可將服裝廠。2009年工廠外遷江西,廠房改成辦公樓。「我們是周邊最老建築,處在租賃市場底層。當時被當成倉庫,卡車進進出出,整天灰天灰地。」連泰瑞坦言,這種狀態註定要被時代淘汰,「我們被逼著轉型」。

彼時,上海文創業發展讓他看到了契機,台北酒廠成功轉型為華山文創園又給了他啟示,「台灣有積澱、有創意、有匠人,上海有資金、有市場、有土地,這就是互補」。於是2016年起,園區拿出三成面積發展文創業。

從封閉的企業轉型為開放的平台,變得不僅是職業觀念,更多是得與失的考量。表面看,轉型不僅要有先期投入,還會少收租金,但文創業擡高了整個園區品質。「你是願和倉儲公司,還是與文創工作室一起辦公?」連泰瑞說。如今,文創園成為國家3A級景區,吸引近40家工作室入駐,成為不少對岸業者來大陸的首站。

然而隨著文創業漸成紅海,產品變現難問題日益突出。「旅遊離開文化很空洞,文化離開旅遊會走窄。上海推進文旅結合,園區也希望搭上順風車。」2022年園區二度轉型,投資4000多萬將老廠房改建為文創酒店,給住客創造感受文創新途徑——從在網上看圖片、進工作室摸樣品,再如今到酒店內沈浸式體驗。

這樣的變化是顯見的。酒店從年初開業起,大堂就放著「膳養人生」工作室制作的養生茶包,供客人免費挑選,滿意後可在園內采購。「一個月茶包賣了10萬元。」2018年入駐園區的台灣中醫師祝壽康說,「從負債進園區,如今開始賺錢了」。

「從工業到文創再到文旅,我們的路走對了。」連泰瑞說。

從入駐到深耕再到紮根

麥可將敢於兩次轉型,底氣是園區有一批優質的兩岸文創業者。比如,最早入駐的台灣文創品牌「紙箱王」,如今園內熱門的紙火車、紙火鍋都出自他家。「當時上海有多家商場邀請他們入駐,規模與區位我們都沒優勢。」在連泰瑞看來,成功一靠態度真誠,跟對方談了3年,接觸近30次;二靠打消顧慮,台灣業者擔心產品被惡意抄襲,他們跟對方介紹上海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告訴對方「仿冒品在大陸越來越沒市場」。

台灣業者來到麥可將後,園區會提供一條龍支持,包括辦理營業執照、法律咨詢、財務記賬、會展推廣、申請補助等,「文創業者多感性,對事務性工作比較生疏。」在連泰瑞看來,不僅要當好他們的「文創保姆」,更重要的是讓老師們盡快熟悉大陸環境,對接B端或C端市場。

經過園區牽線,2016年入駐園區的台灣「手創聯盟」負責人張富賢找到銷售渠道。在一間擺滿各式毛氈制品的屋內,他告訴記者,這裏是展示平台與設計中心,還有一間教室,「我們既為企業定開發毛氈紀念品,同時也開設手工DIY課程。」

張富賢說這裏像個匠人村,不同業者間互通有無,甚至會向顧客推薦其他工作室。這源於麥可將規定——園區每種文創業態只收一家。從短期看,這限制企業數、少收些租金,但長遠看減少了同行相輕,帶來更好的產業生態。今年中秋,每家工作室出一道家鄉菜,兩岸業者相聚共慶佳節。

「我是商人,肯定要賺錢,只是文創或文旅要賺慢錢。」連泰瑞希望大家在園區深耕甚至紮根。如今,酒店房費的15%會返給設計這間房的園區工作室。

從來滬到實習再到融入

不久前,園區送別多位來此實習半年的台灣大學生。「我們站在兩岸交流的第一線。」在連泰瑞看來,就像台企對接上海發展企業能獲益一樣,兩岸融合式發展一定是必由之路。作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園區要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的上海。

連泰瑞坦言,不建議台灣同學一來上海就創業,兩岸商業規則有太多區別,先要找份工作接下地氣。他以網路直播為例,與大陸已成銷售主渠道不同,台灣至今還沒鋪開,因此台青要盡快補上這一課。此外,他建議台灣年輕人花點時間學下拼音,「這不難學,學會後打字交流更便捷。」

對於園區的台灣實習生,麥可將會按各自專業與個人喜好,安排企劃、行銷、客服、酒店管理等崗位實習,免費提供10分鐘車程內的青年公寓,並行放實習津貼。一位實習台生說得很直白:「與其在台灣便利商店打工,不如到這裏實習,積累經驗為自己加分。」 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後,台青在滬就業會不局限於台企,他們在上海的出路會更寬。

工作之余,裝好微信、支付寶、打車訂餐等APP後,台生還可以感受城市。喜歡小確幸的他們或會去網紅店打卡,或玩大陸網路遊戲,由此結交不少上海朋友,融入城市社交圈。這些感受傳回台灣後,形成「學長學姐回去,學弟學妹過來」的積極迴圈。

迄今為止,已有50多名台青來麥可將實習。正如一些台灣同學所言,短短幾月未必就能決定留在大陸,但一定能給自己多個選擇。這就像連泰瑞的企業一樣,從30多年前開始接觸,到如今已在上海深耕甚至生根,「企業跟人一樣,只要這裏有他關心的人,以及關心他的人,就能安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