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診斷學:常見50種證候整理——脾胃虛寒證

2024-07-10養生

脾胃虛寒證是中醫內科常見的證候之一。根據中醫理論,脾胃居中焦,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脾胃虛寒證主要指由於脾胃陽氣不足,運化無力,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癥候。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脾胃的描述非常豐富,如【素問·六節藏象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勝。」中醫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寒則意味著後天生化氣血的功能受到損害,影響全身。

病理病因

脾胃虛寒證的病理基礎是脾胃陽氣不足。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不節:長期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或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陽氣。

2.情誌失調:長期的情誌不遂,如憂思過度,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脾胃功能。

3.外邪侵襲:長期受寒濕之邪侵襲,或久居寒濕之地,損傷脾胃陽氣。

4.體虛體質:先天不足,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脾胃陽氣自然衰減。

治療原則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脾胃虛寒證的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兼顧補氣助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中藥、針灸、食療和日常保健。

癥狀表現

脾胃虛寒證的主要癥狀表現如下:

1.脘腹冷痛:多為隱痛,喜溫喜按,遇冷加重。病機為脾胃陽虛,運化失司,寒凝氣滯。

2.食少納呆:食欲不振,食後脘腹脹滿。病機為脾陽不足,升清無力。

3.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病機為脾失健運,水濕內停。

4.四肢不溫:或手足冷涼。病機為脾胃陽虛,氣血生化不足,四末失養。

5.面色萎黃:或虛浮無華。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營養不良。

治療推薦

一、中藥推薦

1、乾薑: 溫中散寒,常用於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2、肉桂: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適用於脘腹冷痛、四肢不溫。

二、方劑推薦

1、理中湯: 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組成,具有溫中健脾、補氣散寒的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寒證。

2、小建中湯: 由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和飴糖組成,具有溫中補虛,和裏緩急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疼痛。

三、穴位推薦

常選取足三裏、中脘、氣海、關元等穴位進行針灸。

針刺以補法為主,並配合艾灸,以溫中散寒,健脾益胃。

四、食療推薦

1.生姜紅棗茶:取生姜3片,紅棗5枚,加水煎煮。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作用。

2.山藥粥:取山藥3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具有健脾補氣,益胃養陰的作用。

日常養生

1.註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避免寒濕侵襲。

2.飲食調養: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宜食溫熱、易消化的食物。

3.情誌調攝: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長期憂思郁悶。

4.適當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於增強體質,改善脾胃功能。

脾胃虛寒證在中醫臨床中較為常見,其病理機制主要是由於脾胃陽氣不足,導致運化失常。透過中藥、針灸、食療等綜合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同時,日常保健也是防治脾胃虛寒的重要環節。中醫強調「治未病」,透過合理的飲食調養和生活習慣的改善,能夠有效預防脾胃虛寒證的發生。如需用藥,不可擅自用藥,最好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用藥指導。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和轉載,讓更多人學中醫學養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積累福報吧!

博主介紹

徐之筱

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IPTA認證高級培訓師,道之中自媒體創始人。

先後在多家大型醫藥企業擔任醫學經理和學術總監,擁有豐富的學術推廣經驗,先後師承全國多位名老中醫,擅長各種多發病和慢性病的診治和調理,同時致力於中醫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遵【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旨,在全網累計獲得10w多關註,全網點贊收藏播放量超百萬。秉知行合一,臨證慎細。學術上重視以人為本;尊五臟平衡,升降平衡為核心;擅祛邪扶正,調暢氣機,標本兼治,增強體質。

申明:

1、文源:本文內容為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2、本平台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尊重知識與勞動。如有問題,請隨時與我聯系協商。

3、所有治療方案均需要辨證論治,如需用藥請咨詢專業中醫師辨證加減,請勿自行用藥。

4、原創/編輯:徐之筱,個人聯系方式,微信:zhixiao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