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全球第四大車企掌門人:要與中國電動車競爭,就要「成為中國人」

2024-10-02推薦

Stellantis CEO唐唯實 圖片路透社

Stellantis CEO唐唯實(Carlos Tavares)一邊抨擊歐洲和美國的「關稅」政策是在「反競爭」,一邊在嘗試中國電動車廠商的「低成本思維」。然而,這家全球第四大汽車廠商要想獲得成功,首先要做的是打破大西洋兩岸的貿易壁壘。

據路透社報道,唐唯實表示,歐盟對中國制造電動車進口加征關稅政策是一個「陷阱」,會損害傳統汽車制造商的利益,因為這會讓它們忽視一個現實情況:中國廠商的電動汽車生產成本低1/3左右。

唐唯實曾在5月的路透社慕尼黑活動上表示,最好的競爭方式是「自己成為中國人」。這種信念促使 Stellantis在2023年10月收購中國零跑汽車21%的股份,成立一家合資企業。Stellantis因此獲得零跑汽車的技術,並獲得在中國以外生產電動車的獨家授權。

Stellantis在歐盟和美國面臨的挑戰與各國汽車廠商在全球與中國同行競爭時面臨的挑戰別無二致。然而,該公司和其他幾家傳統車企搶占先機,與中國車企合作,這樣才保持信競爭力。

Stellantis在波蘭蒂黑的工廠生產零跑電動車,而該工廠還同時制造菲亞特、吉普和Alpha羅密歐等知名品牌汽車。

唐唯實曾表示,Stellantis有可能在北美制造零跑電動車。

不過,要在歐洲和美國實施同樣的經營制造策略很困難,因為這兩個地區對中國電動車及其底層技術的態度截然不同。

中國電動車已登陸歐洲市聲,同時還擴大工廠規模以生產更多電動車——歐盟各成員國都在為工廠落地而爭相提供補貼。

一些歐洲汽車廠商正在引入中國技術。大眾收購小鵬的一部份股份,共同為中國市場開發更經濟的電動汽車。

許多汽車專家將此視為傳統車企在未來合作的樣版。

「我們相信,我們的許多競爭對手將與中國車企合作……在全球範圍內使用他們的技術平台,」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7月說道,並表示福特將開始開發自己的核心電動汽車技術。

不過,在美國,這種合作關系很難達成。拜登政府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進口征收100%的關稅,同時透過【通脹削減法案】裏的4300億美元投資來支持美國本土生產。

如今,美國政府提議禁止在美國境內行駛的車輛中使用中國的軟硬體。這有可能是其迄今為止遏制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最有力手段。

理論上,Stellantis 可以在美國工廠生產零跑電動汽車,但考慮到零部件不能是中國產的,以及美國的薪資水平,能省出的成本微乎其微。

Stellantis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政治問題。例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努比奧等人強烈批評了福特準備使用寧德時代授權的技術在密西根州建立電池廠的計劃。

Stellantis在美國和歐洲的「對比抉擇」凸顯了大西洋兩岸貿易戰略的差異性。

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汽車廠商和高管中產生了分歧。以唐唯實為代表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加征關稅,利潤主要來源於中國市場的德國汽車廠尤其反對。

寶馬CEO奧利弗·齊普瑟 (Oliver Zipse)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原材料和零部件方面占據主導地位,與中國進行電動車貿易戰將損害歐洲利益。「沒有來自中國的資源,歐洲達不成綠色協定,」齊普瑟在5月說道。

不過,一些美國汽車廠商贊成征收關稅。福特CEO吉姆·法利表示,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進口關稅的政策為美國汽車廠商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他們有緩沖時間與中國車企競爭,生產出低成本電動汽車。

行業觀察人士表示,無論加征關稅與否,中國都將成為電動車強國。

「給美國爭取時間」

一些美國車企高管表示,歐盟委員會今年釋出兩份報告,詳細說明了中國政府的對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支持手段,包括電動汽車購買補貼、低利息企業貸款、低價電力以及低價甚至免費的土地——他們認為,這些都證明貿易保護手段勢在必行。

中國企業在稀土和石墨等原材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價格上比西方有優勢。

6月,美國政府恢復了對中國人造和天然石墨征收25%關稅的政策。

「只要市場發展一直不平衡……就應該繼續實施加征關稅政策,」電池材料企業Novonix CEO凱瑞斯·彭斯(Chris Burns)表示。該公司已獲得2.03億美元的美國補助和稅收抵免,以擴大在田納西州工廠的「合成石墨陽極」生產規模。

通用汽車投資者機構ACR Alpine Capital Research 的投資組合經理提姆·皮埃切沃斯基(Tim Piechowski) 表示,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還需要更好的電動汽車車型才有競爭力。

「加征關稅政策確實給美國車企爭取到了時間,」 皮埃切沃斯基說。

零跑T03車型。圖片路透社

美國「蘿蔔加大棒」

歐盟提議加征的關稅高達 35.3% ,但無法將中國汽車制造商拒之門外,因為歐盟27國有一套需成員國和外部參與者共同遵守的規則。

「我們的目標是繼續以開放心態迎接中國車企的競爭,但要做到公平對待,」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

前日產COO,斯洛伐克電池制造商 InoBat 現任董事長安迪·帕勒墨(Andy Palmer)表示,歐盟必須依靠「‘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組合來吸引中國企業,讓他們能在當地生產。」

唐唯實表示,對華電動車進口加征關稅政策損害了歐洲出口,理由是受保護的汽車制造商沒有受到降價壓力。「一旦對「保護」的依賴成形,就很難擺脫。」他5月對路透社表示,

許多汽車制造廠商在電氣化目標上有所退縮,但Stellantis表示,到 2030年,要在歐洲實作100%的電動汽車銷售目標、在美國實作50%的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沒有改變。

以色列電池材料公司 Addionics CEO 莫歇爾·比頓(Moshiel Biton) 計劃在美國投資4億美元,建造一家陰極材料工廠。他表示,傳統汽車廠商必須開發出更好的電動汽車才能參與競爭,而不是簡單地接受中國技術就一勞永逸了。

「如果他們只是復制貼上,就無法在成本上與中國車企競爭,」Biton 說。「創新勢在必行,否則他們將走投無路。」

編譯:王旭泉 寧雲熙(實習生)

編輯:富文佳

稽核:韓豐

這四國,中方決定試行免簽政策

35分鐘成交額超萬億元!A股重新整理紀錄

執行太空救援任務的「龍」飛船已成功到達國際太空站

社會招聘 邀你來!

欄目作品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