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6日訊息(記者王遲)「中國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藏羚羊增長至7萬多頭,雪豹恢復到1200多只,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分別從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長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族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只增長到7群42只。」在9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地司司長張利明介紹。
國家公園是保護自然生態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已正式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包括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會上,四川省林草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長陳宗遷介紹,今年在石棉縣公益海區域,巡護員拍攝到兩只大熊貓求偶畫面,經科學分析,它們是野化放歸的大熊貓。這是首次采集到幼年大熊貓放歸,成年後融入當地族群,參與交配繁殖的確鑿證據,標誌著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川陜甘三省,區劃總面積2.2萬平方公裏。四川片區面積1.93萬平方公裏,占公園總面積的87.7%。四川省林草局發揮牽頭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持續推進旗艦物種和棲息地保護。
陳宗遷介紹,聚焦大熊貓重要棲息地和重點生態廊道,共計實施生態修復近54平方公裏。同時,科學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新建唐家河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生態定位觀測站,開展野生雪豹族群數量及棲息地調查。
從成效來看,陳宗遷表示,大熊貓野外族群數量增長。拖烏山、泥巴山、二郎山等重要生態廊道修復區域已發現大熊貓活動32次,重點區域大熊貓數量增加50只,四川片區大熊貓野外年遇見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大熊貓「傘護效應」顯著。「大熊貓之外的金絲猴、雪豹、紅豆杉等8000多種伴生珍稀動植物都得到了良好保護。」陳宗遷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
三江源國家公園:過去難得一見的兔猻、白唇鹿等頻頻現身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在會上介紹,為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包括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種草、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控、人類活動遺跡修復工程等。
還實作了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企業、民眾以及社群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另一方面,透過「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制度,讓當地的原住民成為保護管理的主體,端上了綠色碗,吃上了生態飯,由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守護者和改革紅利獲得者。
孫立軍進一步指出,近5年來,三江源地表水資源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恢復,過去難得一見的雪豹、歐亞水獺、兔猻、藏狐、白唇鹿等頻頻現身,整個生物鏈基本形成良性迴圈。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在99%以上,出境水質40%達到一類以上。
武夷山國家公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建立以來累計發現34個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生物多樣性富集,文化底蘊深厚。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省管理局局長方燕鴻介紹,他們秉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的理念,支持打造生態茶園和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不斷壯大茶、旅、竹等綠色產業,促進生態保護與社群經濟協調發展。
據調查統計,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的桐木村依靠茶、竹等產業,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萬元,比園外高1.44萬元,年均增長8.86%。
「我們始終著眼於提升生態系服務功能,持續開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和水、土、氣、生等生態要素監測,監測結果顯示,地表水水質優級監測點占比從95.7%上升到98.5%,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新調查到12個中國新記錄種、34個福建新記錄種,建立以來累計發現34個新種。」方燕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