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在地下「撐開一把傘」——中國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綜合技術攻關紀實

2024-08-28推薦

◎科技日報記者 梁 樂 朱 彤

盛夏的新疆準噶爾盆地,熱浪滾滾。在位於其東緣的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慶油田作業區(以下簡稱「吉慶油田」),一枚垂直向下挺進的鉆頭,在地下約4000公尺深處緊急「剎車」。

「就是這裏,找到頁巖油了!」作業區鉆井平台上爆發出一陣歡呼。

很快,鉆頭重新開機,來了個90度旋轉,沿著水平方向繼續前進。

「我們不僅實作了在地下幾千米深處垂直鉆探,還能使鉆頭在地下拐彎,進行水平鉆探,這大大提升了頁巖油的勘探率和成功率。」8月5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事業部經理郭旭光自豪地說,經過十多年科研攻關,吉慶油田已初步構建起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綜合技術體系。

尋找甜點區

頁巖油,是指儲藏在頁巖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非常規原油很難開采,有人形象地稱其為「從石頭縫裏擠出的油」。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才有能力開采頁巖油氣。

吉慶油田企業高級專家梁成鋼介紹,中國頁巖油以陸相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相比北美海相頁巖油,其連續分布面積偏小、成熟度偏低、黏土含量偏高,開發難度極大。曾幾何時,有的外國專家甚至認為,在準噶爾盆地鉆探頁巖油井是「天方夜譚」。

「不信邪」的中國石油人迎難而上。2011年,新疆油田在吉木薩爾凹陷,部署了第一口直井——吉25井,並成功獲得頁巖油工業油流。經過專家勘探估算,這片區域的頁巖油儲量逾10億噸。當時,這一訊息震動了整個石油界。

次年,新疆油田在這片區域又部署了一口水平井——吉172-H井,第一年年產量就突破8000噸。

「發現高產油井後,我們以為也能像北美一樣,在凹陷內打井就能采出頁巖油。」梁成鋼回憶道,「然而,在部署了一批工業化試驗井後,卻發現事與願違。」

「井一口口打下去,但產油量卻差距很大。」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非常規研究所工程師何吉祥說,有的井日產量突破百噸,有的井日產量只有個位數。

由於未達到穩定高產的標準,後續鉆井作業被迫按下「暫停鍵」。

何吉祥告訴記者,在國外,把含油性好、開采價值大的頁巖油有利部位稱為「甜點區」。由於我們沒有找準自己的「甜點區」,才使得開采效果遠未達到預期。

從頭再來,追根溯源。在一間存放著上萬塊巖心樣品的倉柯瑞,科研團隊利用放大鏡、顯微鏡,在樣品的奈米、微米級的孔隙和裂縫中,尋找「甜點區」的蛛絲馬跡。

「那兩年大家都憋著一口氣,在不斷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奮力前行。」何吉祥說。最終,團隊刻畫出陸相頁巖油的地層特征,找到了「甜點區」的分布規律。

與此同時,該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基於多個參數的定量「甜點」評估技術。這一突破也填補了中國陸相頁巖油油藏理論空白。

提升鉆遇率

陸相頁巖油勘探難,難在儲油層之深,更難在「甜點區」之薄。

在吉慶油田作業區,儲油地層平均深度達3800公尺。深藏其中的「甜點區」如同波浪般起伏分布,平均厚度僅有1.5公尺。這無疑給勘探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勘探鉆頭剛打到‘甜點區’內部,不出幾十米又鉆了出去,就像開車行駛在沒有路燈的鄉間小道,一不小心就會開出路面。」吉慶油田地質研究中心二級工程師嶽紅星介紹,業內將鉆頭找到油層的機率稱為鉆遇率。四年之前,國內這個指標一直停留在50%以內,這意味著巖層中布設的管道有一半采不出油來。

2020年,吉慶油田獲批建設第一個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區。要實作商業化規模開采,提升鉆遇率至關重要。

吉慶油田頁巖型別為混積巖,組分含量十分復雜,很難找到規律性,因此需要更加精細的巖相分析。「國際上有一種方法,在鉆頭上攜帶裝置實分時析巖相,但成本太高。」嶽紅星說,為解決這一難題,大家每天都會進行「頭腦風暴」,有時甚至討論到淩晨。

有人提出,用碳酸鹽含量來判定儲油層位置。這在業內並無先例,好在這種方法成本很低,他們決定嘗試一把。

科研人員對采集於「甜點區」內外的巖屑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比對。結果發現:碳酸鹽礦物含量存在明顯差異,並與頁巖含油量呈現負相關。

「我們在鉆井現場加了一道巖相分析,隨時對采集上來的巖屑進行礦物分析。如果碳酸鹽含量過高,我們就調整鉆頭角度,直到碳酸鹽含量回到正常水平。」梁成鋼告訴記者,這種方法將鉆遇率提升至80%以上。

基於全新的巖相礦物含量分方法,以及不斷改進的其他導向手段,吉慶油田形成一套頁巖油勘探開發的「黃金靶體」理論和技術體系。「‘黃金靶體’就是讓鉆頭始終平穩穿行於‘甜點區’,將鉆遇率提升至9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梁成鋼說。

取代磕頭機

對於常規油田來說,只需一口直井打下去,原油就可以借助地層壓力自動流出地表。而頁巖油的開采則需要直井和水平井精妙配合,猶如在地層中「撐開一把傘」,透過壓裂的方法,為隱藏在巖石細密孔隙裏的原油,構建四通八達的「路網」。

2013年,吉慶油田引入了國外壓裂技術,但該技術很快就「水土不服」。

「地下4000公尺左右的地層,處於高溫高壓的極限狀態。這導致鉆頭和供電管路損耗率極高,嚴重拖慢施工進度。」梁成鋼說,加之壓裂材料價格昂貴,使得開采成本直線上升。

面對施工難題,吉慶油田開始探索水平井體積壓裂技術。該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高密度切割+高強度改造+低成本材料」。

「采用該技術後,吉慶油田不到50天,就完成了58號平台8口井的壓裂作業。而在此前,壓一口井就需要50至60天。」梁成鋼介紹。

記者在58號平台看到,「藏」在貨櫃式小房間裏的無桿泵,取代了傳統的「磕頭機」,將數千米之下的頁巖油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地面。

「依托物聯網技術,無桿泵采油平台的溫度、壓力、計量等參數,會自動傳輸到中控室,實作了無人巡檢。」吉慶油田工藝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師曹鵬禹對記者說。

此前,由於地下環境惡劣,每隔70多天,傳統無桿泵就要進行一次檢修,更換一次核心部件。「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目前無桿泵整體檢修周期可延長到400多天。」曹鵬禹說,「無桿泵身材小巧,還可減少80%的地面管網。」

今年,吉慶油田將完成100口頁巖油鉆井,新建產能60萬噸以上。這意味著,平均三天多,就能鉆出一口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新疆油田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寶成表示:「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頁巖油氣開發邁向主流化、常規化,為增強國家能源安全和自給能力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