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中日關系或要大變!訊息突然傳開,中國態度強硬,岸田希望落空?

2024-09-28推薦

據外交部網站報道,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單方面啟動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汙染水排海計劃。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國之一,中國對此舉表示堅決反對。我們同時呼籲日本認真回應國內外的各種關切,切實履行其應盡的責任,並全面配合建立利益相關國家實質參與的獨立、有效的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此外,中方還要求有權進行獨立取樣監測。圍繞福島第一核電廠核汙染水排海問題,兩國相關部門近期已進行多輪磋商,並最終達成共識。

截至2024年7月底,日本透過7次排放處理後的核汙水,總量約為5.5萬噸。東京電力公司計劃在未來30年內完成這一排放任務,以維持對熔融核燃料的冷卻。福島核汙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物質,如氚、碳-14、鍶-90和銫-137等。日本已經對核電廠周邊海域進行了超過1000次快速檢測,並宣稱氚的濃度符合標準。然而,國際監測機制尚未建立,對核汙水排放的安全性也尚未得到科學證實。

在中國及相關國家的強烈呼籲下,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國際原子能總署首次在福島設立了常駐辦公室,並在福島核電廠及其周邊海域進行排海監測。對於福島核汙染水對海洋生態環境長期影響的相關課題,聯合國原子放射線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將其納入了2025年至2029年的優先和緊急計畫之中。此次達成的共識明確要求日本確保包括中國在內的利益相關國家能夠有效參與長期國際監測安排,並進行獨立取樣監測。

這一結果的達成,可以說是在多方賽局中的一個折中方案。作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當事人",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一直希望單方面處理核汙水排放問題。然而,在來自中俄等國家的強烈反對以及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下,日本政府最終無法獨斷專行,只得同意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對日本而言,這顯然是一種妥協和讓步。然而,從長遠來看,這或許也為日本增加國際可信度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

事實上,日本領導人和其他官員在與中方對話時,重點之一就是希望中國能夠解除對日本水產品的禁令。失去中國市場對日本漁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而中方對此態度堅定。面對這種局面,日方不得不放棄強硬立場。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日本選擇姿態放低,中方也會作出相應回應。然而,中方對於安全問題絕不妥協,恢復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前提是產品必須符合相關規定。日本需要全面透明地接受相關安排並采取措施降低影響,才能有可能獲得中方的認可。

9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再次明確表示,中國堅決反對日本擅自啟動排海的行為,這一立場始終未變。事實上,中國作為主要利益相關方之一,一直反對日本單方面啟動核汙水排海,認為這一行為極其不負責任。毛寧指出,中日雙方曾發表共識,目的是敦促日本切實履行國際法義務和安全監管職責,盡全力避免對環境和人體造成負面影響,有效防範排海的潛在風險。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特別是利益相關國家,與中國一道嚴格監督日本履行其承諾。

中方認為,日本政府在強調核汙水排海「必要性」的同時,對國際社會的擔憂和質疑置之不理,這種行為顯然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責任感。對此,中方敦促日本正視國際社會的關切,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國際機構的溝通和協商,共同探討安全、可靠且永續的核汙水處理方案。實際上,除了排海之外,國際社會還提出了其他可行的處理方法,例如長期儲存核汙水,待技術成熟後再進行處理,或者將核汙水固化並深埋,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駱誌平認為,在當前階段達成共識是一種切合實際的做法。他表示,由於國內民眾普遍關註水產品的安全問題和環境排放問題,如果日本方面同意我們獨立進行取樣和監測,就能保證獲取福島第一核電廠排放口附近的準確數據。此外,國內的海關、食品檢驗檢測等相關部門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公眾可以信賴這些測量數據。他強調,放射性是否會對健康構成危害,關鍵在於對食品尤其是水產品中放射性元素的測量結果。

深入研讀新聞內容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的「共識」並非指放棄將核汙水排入海洋,而是指雙方在「如何降低核汙水排放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見。換言之,日本排放核汙水已成為定局,目前討論的焦點是如何實作「安全排放」。但這種「共識」真的能令人放心嗎?顯然不能。核汙水的危害顯而易見,即使經過處理,放射性物質仍然無法完全清除。一旦這些物質進入海洋生態系,將會透過食物鏈逐步傳遞,最終威脅到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