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老師不敢管學生?國家出手了

2024-08-31推薦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了【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強調「維護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引發社會高度關註。

近年來,因為家長過度關註與呵護,在老師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尤其是批評教育學生時,經常引起一些家長的「反彈」,在個別家長的無理、過度投訴與纏訪下,一些學校與相關部門為息事寧人,沒有原則地苛責,甚至追責教師,以致老師輕則被處罰,重則丟飯碗。一些老師不得不放棄了對學生的日常管教。

前些年,西南某市一位小學市級優秀班主任就在一個家長的投訴纏訪下被處罰。這位家長兩年間投訴走了三位班主任,甚至老師不表揚她的孩子都會被投訴。寒蟬效應下,近些年,中小學普遍出現「佛系」老師,不少老師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引發廣大家長與老師的不滿。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懲戒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對學生的管教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責。早在2020年,為了解決「佛系」教師現象,教育部49號令【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出台,從法律上賦予了教師包括懲戒在內的管教學生的權利。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懲戒權的落實並不理想,「佛系」老師的現象有增無減。要真正全面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學校和相關主管部門要敢於對不合理投訴說不。伴隨社會進步,新媒體平台的發展,學生與家長都掌握了投訴的途徑,動輒就投訴舉報,發到網上,形成輿情。一位基層中學校長稱,每周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應對各種舉報投訴。

對一些家長的無理纏訪,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要堅持原則,對所謂的輿情要在事實基礎上,依法依規辦事,不能一味退讓,更不能簡單地追責老師。不講理的家長是少數,但如果相關部門一再妥協,會鼓勵更多無理或過度舉報。這一問題上,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要有定力,基層政府與司法部門也要有定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部門與學校堅定地維護教師合法的懲戒權利,積極管教學生。

其次,家長也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在不斷約束中社會化的過程,懲戒是教育孩子和幫助其成長的必要手段,西方最好的中小學大都是私立學校,也往往有著嚴苛的校規與懲戒。伊頓公學曾經解釋其嚴苛的校規時說:一個生活中從未被培養規矩的孩子,是不會憑空生出控制自己行為習慣的能力的。這和我們傳統的一些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但遺憾的是,這些年受一些對西方教育先進理念錯誤認知的誤導,加上家長的過度呵護,導致一些家長沒有原則地講尊重孩子的個性,沒有了基本的規矩,對懲戒在內的正常管教非常排斥,這是很多過度投訴產生的重要原因。我們有必要對家長的教育觀念糾偏,為老師的管教營造一個和諧的軟環境。家長也要換位思考,對老師在管教過程中的瑕疵,尤其是懲戒過程中的瑕疵給予包容,才能讓更多老師敢於管教。

再者,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讓老師吃下定心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雖然賦予了教師管教學生,懲戒學生的權利,但也規定了禁止性要求,這些要求仍然存在理想化的描述與模糊性空間,比如「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因個人情緒、好惡」的懲戒等,在家長與學生的投訴纏訪下,很容易陷入類似「防衛過當」的陷阱,把正常懲戒變成懲罰,把懲戒等同體罰。

學校在相關管理規範上,也不宜過度苛責老師,比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國內中小學老師超過1600萬,他們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普通人,我們不套用過於嚴苛的標準去要求這些普通的老師。

總之,只有堅定地維護教師的懲戒權,包容老師在管教學生中的瑕疵,老師們才能大膽去管教孩子,而不是擔心因此被問責放棄管教責任。

(作者系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

作者:陳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