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基金真的風險小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基金!

2024-01-17推薦

很多人對基金的理解其實錯了。

尤其是在未來資本市場越來越規範的時候,好的基金會越來越少。

平時我很少講基金,因為基金非常簡單,本質上就是你把錢交給別人,別人幫你買股票。

整只基金的收益或虧損,就是你的收益或虧損。

當你想贖回的時候,基金經理就會賣掉股票把錢給你。

基金的風險和收益相對股票來說,會小一點,因為每只基金都會買很多公司,行業基金和指數基金就更不用說了,代表的是整個行業或者板塊。

每個行業總會有優秀企業和非優秀企業,每個時間段也總會有部份公司漲和部份公司跌。

當然極端情況除外。

那麽在牛市的時候,基金會跟隨整體趨勢一起賺錢,在熊市的時候,也會跟隨整體趨勢一起虧錢。

然後就是基金經理,真正有水平的基金經理其實很少,我的讀者裏面有不少也是機構的或者券商的,很多人的能力其實並不比基金經理差。

當然也有一些基金經理是可以的,但是他們的自主權其實並不大,就像下面這位朋友說的。

基金經理很難在低位買進,高位賣出,因為基民都會高位追漲,低位割肉。

這個理解非常對。

除了極少數小規模私募外,他們會提前和投資者協商好,要麽不投,投的話就要無條件按我的規矩來,尤其不能輕易贖回。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巴菲特。

實際上如果不這樣做,越成熟的市場,基金越難賺錢。

以前的基金賺錢很容易,因為A股曾經出現過「消滅10元股」的奇觀,也就是不能有10元以下的股價。

如果有怎麽辦?

買啊,一頓瞎買,不就上去了。

在這種行情下,基金當然賺錢,簡直是閉著眼睛賺錢。

可是一旦到了熊市怎麽辦呢?

大多數基民是沒有任何投資知識的,他們只知道看收益率,甚至很多「純基民」都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麽基金。

純基民的意思就是不參與股市,也不關心基金到底是個啥,可能是在哪個軟體,看到某某基金收益率多少,就買了。

在牛市也沒問題,但是熊市的時候,基金收益肯定會變差,然後變為虧損。

這個時候基民可不會管什麽原因虧損,也不會管基金的執行邏輯,看到自己買的基金居然虧了,先跑為敬。

就這樣慢慢地一直不斷有基民贖回。

而基金經理能怎麽辦呢?

沒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股價下跌,再舍不得,也要割肉賣掉,把錢還給基民。

另外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基金的收益率肯定很差,這個時候肯定沒有基民願意買看上去收益不好或者虧損的基金。

即便基金經理想低位建倉或者加倉,奈何家裏沒糧。

等到股市好轉後,收益變高了,慢慢地也就有基民加入進來,但是很可能這個時候價格已經不低了。

所以絕大部份基金的宿命,或者說基民的宿命,都是追漲殺跌的禍首。

當然也有少部份基民是不願意這樣的,但是在整個基金的踩踏效應之下,只能跟著受損失。

這個時候該怎麽辦?

邏輯跟股市一樣的,只能在低位加倉降低成本,否則很難賺錢,比股市還難。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無腦定投,當然前提是選的基金要靠譜。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當行情恢復後,收復虧損部份,還能有一定的收益。

不過未來優秀的基金也會越來越少,或者說賺錢的基金會越來越少。

因為普遍大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經濟增速放緩之後,不可能大部份企業都一起漲,否則也不會放緩,所以未來賺錢的基金會越來越少。

即便賺錢,收益也會越來越低,你看現在不是很多都跑到長江電力和中國神華這類公司去了嗎,長江電力的內在收益率只有4%左右,我是看不上的,但是基金沒問題。

所以未來千萬別瞎買基金。

可能有朋友覺得,基金的風險小,確實基金不會像單個企業那樣漲停或者跌停,波動振幅不會那麽大。

但是行情不好的時候,時間長了依然也會腰斬。

而腰斬之後,想要收益再翻倍,可沒那麽容易。

如果選指數基金,會有很大的滯後性,肯定跑不贏某些優秀公司的上漲速度。

如果選行業ETF,對選擇能力有一點點要求,這是權益類ETF裏面規模最大的群體,五花八門啥都有,熊市會虧,牛市也不一定有多高收益。

如果選主動基金,那就要看基金經理的水平了。

不過紅利ETF除外,這個前兩天也有一位朋友找我討論了,他不知道用什麽來做底倉好,因為長江電力的收益看不上,煤炭又覺得有風險。

所以想選擇紅利ETF,正好處於兩者之間。

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本身就傾向於高股息的成份股。

但是紅利ETF也並非沒有風險,它同樣會受到價格波動或者市場情緒的影響,是有可能凈值虧損或者不分紅的。

當然資本市場本身就時刻充滿著風險,所有的指標都只是相對而言,取決於自己的風格和心態。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說一下的小事。

這兩天有幾位比較關註萬華化學的朋友,分享了他們在網上看到的關於萬華化學分紅問題的文章給我,正面的和反面的都有,爭論的焦點都是圍繞萬華化學是不是「龐氏分紅」?

我都看了一下,都有理有據,都是有比較好會計基礎的。

但是應該都沒有自己經營過企業 。

有一位教授說資產負債表是照相機,利潤表是攝影機。

這個比喻是很形象的,本質上也就是這麽回事。

那麽一張照片或者一段視訊,能還原一家真實的企業嗎?

答案是不能。

拍攝的時候如果光線不夠,可以補光,如果身高不高,可以仰拍,如果沖擊力不夠,可以拉大臉,如果細節顏值不夠,可以選背景構圖,如果表現力不夠,可以設計一點動作等等。

這些都是常規的入門拍攝手法,高深一點的那更多。

這還是在沒有PS的情況下,人物也是真人,但就是可以拍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誰能從這些作品中還原出一個真實的人物?

所以又有人說了,那現金流量表就是望遠鏡,我雖然不能實際參與到公司日常經營,那我在門外拿著望遠鏡一點點看總行吧。

會好很多,但是也不能完全看透。

首先要看你這個望遠鏡倍數高不高,然後如果隔著墻,還得加上紅外技術、熱成像技術等高科技。

而且即便是這樣,人家如果要挖空心思躲起來,那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財報的三大表應該看,要仔細看,但是它只是企業立體形象的外貌。

一張皮當然撐起不了一副軀體,必須有骨有肉才行。

而這些東西是財報裏面沒有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前兩天講中國神華估值問題的文章也提了一下,有多少人知道神華為什麽第四季度的利潤會比較低?

如果不知道原因,拿著利潤表看往期數據,也能發現這個特點,但是不知道錢是怎麽花的,那麽也無從知道具體會少多少。

像這種細節性的東西,每家企業都有很多。

只有自己做過企業,才知道公司是如何運作的,分紅是怎麽分的,擴產是怎麽進行的等等。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三一重工「向文波」多年以前說過這麽幾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他說我不懂財務,也不懂股市,但是我知道一家公司把產品做好了,把錢賺到了,那就是有價值的。

他說的價值的意思就是值得買。

這個話很樸素,但是很真實,也很有用。

一家公司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財報上,而是體現在日常經營上。

所以財報很重要,但是企業其他方方面面的東西更重要,也只有結合這些東西,才能立體性的還原出一家相對真實的公司出來。

萬華化學我分析過多次,是一家好公司。

我做了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匯總】表,裏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的龍頭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裏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獲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