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內自邊界行——從威遠木瓜寺至湯家石壩

2024-07-22旅遊

從地圖上看,從威遠木瓜寺到大安湯家石壩僅僅1700多米,本以為是一場極為輕松的內自邊界行,沒有想到最後一百多米的崖壁古道讓人印象深刻,再次領略了湯家石壩唯美的田園美景。

木瓜寺因寺建場,木瓜寺村也因寺存而得名。老街上雖然並不長,因地處威遠古八景之一的橫山,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峻秀的自然風光在此完美融合。

據1993年【威遠縣誌】第一輪記載,清末全縣劃為一城、四鎮、二鄉,木瓜寺屬龍會鎮管轄的八個場鎮之一。

木瓜寺老街的街面並不寬闊,曾經的石板古道已被水泥路替代,右側尚存部份滿滿滄桑感的年代建築。

老街土墻房屋右側的小巷通往木瓜寺,至今還保留著石板路面。

小巷左側墻上長長的紅漆木頭,一打聽原來是木瓜寺天燈桿。

清乾隆【威遠縣誌】記載:「木瓜寺,縣東四十裏,橫山之巔,肇造大宋通寶中,明宣德三年(1428)建,萬歷年間重修,舊名華嚴寺,又名太子殿。「現在木瓜寺僅存一處殿堂且已關閉,非常難得第一次見識了天燈桿和三組燈桿石。

雖然近幾年探訪了不少寺廟,不過見到完整的天燈桿和燈桿石尚屬首次。仔細檢視燈桿石每塊都有兩孔,也初步了解整個天燈構造。

前方一座小青瓦紅磚房,但仔細檢視左側兩根石柱頗有年代感。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當年的「三縣一市」(威遠縣、內江縣、富順縣和自貢市)修建的戲台遺址。

從木瓜寺老街返回龍自路,繼續向大安三多寨湯家石壩前進。

跟著導航從龍自路右轉繼續前進,原來路邊的鄉間小道也能直抵木瓜寺。

雨過天晴能見度超高,沿著成自宜高鐵放眼望去格外壯美!

鄉間公路右側是一處采石場遺跡改建的池塘

另一側的池塘和民居也構成了頗有韻味的田園風光

山下土地上有一些散落的「巨石」,突顯著這一帶獨特的地形地貌。

不知不覺又開啟了下山模式,也進入了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的地界。

今年雨水終於恢復到往年水平,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長勢喜人。

三多寨棠梨在自貢地區很出名,沒有想到湯家石壩附近也有此梨。

回望剛剛的來路,鄉間風光還是不錯。可惜根據導航湯家石壩近在咫尺,但輾轉多次均未能找到進入通道。

幾經打聽得知沿山上的小道可直抵湯家石壩,不過上山後才發現如今已罕有人走這條路。

這一段崖壁古道算不上險峻,卻有點特色,只是炎炎夏日沒有過多停留。

崖壁古道邊開出的不知名小花

踏著竹葉在樹林中小心翼翼地穿梭

穿越小樹林後,眼前的玉米地讓人豁然開朗,看來即將進入湯家石壩。

沿著田間小道緩慢爬升,視野漸漸變得更加開闊。

這幾棵綠樹妝點出了夏日的鄉間意境

踏上水泥路面的鄉間公路,看來我們已正式進入湯家石壩。

一塊石頭上居然長滿了生機勃勃的多肉,這就是天然的園藝傑作吧。

三個多月後,再次走進中國傳統村落三多寨徐家村,當時的油菜花田已換裝成玉米和花生等農作物。

稻田、燈草田、池塘組合的梯田唯美靜怡,可惜因為綠植繁茂又一次錯過探訪老寨門遺跡。

從山頂沿公路下坡後,即來到湯家石壩的傳統村落民居聚居地。

清朝鹹豐年間,自流井廠紳李振亨、顏昌英、王克家在石牛山築寨未成,湯姓人認為石牛山風水好,先後到此地定居,由於村落坐落在石壩上,取名湯家石壩。

2016年12月,三多寨鎮徐家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整個村落布局坐南朝北,地勢南高北低,大小堰塘鑲嵌其中,形成了徐家村湯家石壩前景開闊、田園阡陌、風景如畫、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

由於湯家石壩盛產石材,傳統民居建築多采用石砌墻體,不僅經久耐用,還具有很好的保溫隔熱特點。漫步其間,有一種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

石壩堰塘群鴨戲水,一幅多麽唯美的鄉間畫面。

走近青青稻田,聆聽蟬鳴聲聲,感受湯家石壩清新的夏天。

池塘和農田鑲嵌,房屋高低前後錯落。微風過處、波瀾不驚,既包羅永珍,又充滿了生機。

鄉間稻田生機勃勃,不久將迎來一派豐收景象。

這是一次超短距離的內自邊界行,從威遠木瓜寺到湯家石壩僅僅1700多米。既包括古寺和老街,又有中國傳統村落,還有未探訪的老寨門遺跡和威遠古八景之一的「橫山夕照」,是一條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徒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