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一斤百萬,這裏的陳皮是女兒的嫁妝

2023-12-07旅遊

地球是一個奇跡

文化|新會

博善裏村口的柑皮,勞作者並非村民,而是外包人員

廣東江門新會 ,素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新會陳皮到底有多貴?目前創出的最高拍賣價出現在2020年, 一份55年陳的「陳皮皇」曾拍出100克40萬元的高價,折合200萬元一斤 ,是當年金價的10倍。

2019年的 第五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 上,一塊166.9克的57年新會陳皮,拍出50萬元的高價, 折算1斤為149.79萬元

早在2013年,一塊100克的73年陳皮拍出12.5萬元的高價,相當於一斤62.5萬元。以當時的物價和通脹指數,放在今天將是一個更為驚人的數位。

如果認為拍賣價太虛高太過智商稅,那麽還有流通價可供參考:陳化十年的新會陳皮,市面售價達到2000多元/斤,前兩年甚至一度沖到三千多元,一斤20年陳皮的市價能達到萬元。

陳化40年的陳皮已經步入收藏級別,價格不低於10萬元/斤。

客觀來說,新會陳皮價格近年來的飆升,有很大的炒作成分。 有專家指出,漲價是因為新一代陳皮商人聯合炒家在操盤。

他們一方面實行炒作陳皮包治百病的行銷策略,另一方面又透過買斷、捂盤、內部認籌、統一管理、隨時回購等一系列手段,逐步炒高價格。

村中隨處可見的柑皮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會陳皮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它有多特別?每年11月,都可以在江門新會區的鄉村見到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垃圾箱

這裏的垃圾箱樣子沒什麽特別,不過上面都掛著牌子,寫有 「為加強柑肉管理,凡發現將柑肉倒入垃圾桶或亂倒柑肉的,發現一次罰款500元,情節嚴重的交由環保部門處理」 等字樣。

也就是說,不是什麽垃圾都能倒,柑肉就不能,否則會罰款。

那麽,如何處理是正確的?垃圾箱上的牌子寫道:「建議將柑肉 倒回自己柑田發酵當肥料使用 ,或是 聯系村委會倒入指定的柑肉肥料發酵池 。」

開頭提到的垃圾桶和禁止倒柑肉的牌子

禁止被傾倒的柑肉,是新會生產陳皮所剩的果肉。 陳皮原本常見,日常所見的柑橘皮,或者說蕓香科柑橘屬的植物果實表皮,經曬幹或烘幹後都可算是陳皮,但正如有人所說:「陳皮分兩種, 一種是新會陳皮,一種是其他」 ,可見新會陳皮的金貴。

每年11月走入新會區,不管是哪個鎮哪個村,都少不了見到剝柑橘、曬陳皮的景象。

沙坪村剝柑皮的村民

新會陳皮可謂舉世聞名,即以新會茶枝柑的果皮經曬幹或焙幹後的 陳年貯存品 。新會古稱 岡州 「茶枝柑」也稱「大紅柑」,也稱「新會柑」 ,由其制成的陳皮被視為陳皮的最佳品種。

新會茶枝柑最神奇之處,在於 「長皮不長肉、皮甜肉不甜」 ,自古就 「精華在皮」、「皮貴肉賤」 。兩宋以來,新會人「種柑取皮」。果皮甘甜醇香,「果肉幹澀,不堪食之」。

清代大醫師葉天士 所開的藥方 「二陳湯」 ,特別寫明「新會皮」。 清代張嗣衍 【廣州府誌】 中有 「橘皮入藥以廣陳皮為貴,出新會者最良」 的說法, 吳其濬 更在 【植物名實圖考】 中稱 「廣東新會者為天下冠。」

沙坪村村民

如今, 不少富豪甚至習慣以陳皮為嫁妝,這幾年有不少「陳皮嫁妝」的新聞,幾筐陳皮價值幾十萬元並不罕見 。其實這不是新會獨有的風俗,在南粵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是如此,有點類似女兒紅的操作。

而且,用陳皮做嫁妝絕不是普通人家所為,而是富貴人家才負擔得起的事情。

作為經過認證的標誌產品,新會陳皮特指在 新會陳皮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栽培的茶枝柑 (又稱大紅柑)的果皮經曬幹或者烘幹,並 在保護區域範圍內貯存陳化三年以上 的幹品。

柑皮以貯藏的時間越久越好,存期不足三年的稱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稱為陳皮。

按品質來說,新會陳皮分為頭紅、極紅、蘇紅、二紅、揀紅、青皮六種,按采收時期可分為 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 等三種。

沙坪村的柑皮

在新會,每個村鎮都是陳皮產區,其中以 茶坑村 (梁啟超的故鄉)一帶為最佳。茶坑附近的陳皮村並非傳統村落,而是一個純粹的文旅計畫,也是陳皮采銷的平台。

如果是想見識新會陳皮,一路吃一路玩,這裏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要想真正體驗新會人對陳皮的執著,最好的方式還是走入村中。

我的選擇是 司前鎮沙坪村 ,一進入村子,就見到村口籃球場上鋪滿一攤攤柑皮。大部份是剛剛剝下來的柑皮,依然卷成一團仿似柑橘狀,也有一些已經曬了幾天,一個個塑膠筐堆放在一旁。

籃球場對開的水塘邊,幾十個村民正在剝柑皮,剝好就放在塑膠筐裏。旁邊有十幾個藍色塑膠大桶,裏面堆滿柑肉。沿著籃球場再向前走幾步,便可見到沙坪黃家祠。

沙坪村的一桶桶柑肉

沙坪村距離司前鎮圩不遠,村中最具歷史的建築便是 沙坪黃家祠 。據記載,1127年,沙坪黃氏先祖由韶關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南遷至新會杜阮,二世祖國宗公(沙坪黃家祠也因此被村民稱作「國宗祠」)隨後遷居新會司前沙坪鄉立村,從此開枝散葉。黃家祠始建於明成化七年(1471),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清乾隆年間重建為今日模樣。

黃家祠建成後,除用作 祭祀和族人議事 外,還長期作為 族中學堂 。直至上世紀50年代,這裏還是「崇德學校」,哺育村中孩童。

對於如今的沙坪人來說,黃家祠仍然是精神皈依之地。每年在祠堂前的廣場上剝柑皮、曬陳皮,也是「例行操作」。

若是第一次見到剝柑皮的景象,肯定會對那一桶桶柑肉感興趣。見我站在一旁端詳,一位大媽笑呵呵說「這柑不能吃」。

沙坪村柑肉

研究數據顯示, 新會陳皮所采用的茶枝柑,果肉味酸帶澀,每100ml含檸檬酸0.7-0.8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為11-12%

苦澀是因為「檸檬苦素」含量比其他柑橘高,但也正是檸檬苦素在果皮裏的存在,可以經過翻曬和多年陳化,逐漸將苦味轉為香味,也就是新會陳皮最大的妙處。

新會陳皮的越陳越香,很大程度上跟 地理位置 有關。位於珠三角西南腹地的新會,西江和潭江縱橫貫穿境內,經崖門、虎跳門流入南海,南海海水由崖門上溯與西江、潭江之水匯於銀洲湖,形成了 「三江融通、鹹淡交集」的獨特的灌溉水系 ,也造就了 含有豐富水分、沈積有機質和海水鹽分的新會土壤

在沙坪周邊的其他村子裏,空曠地帶總是曬滿柑皮。與沙坪一樣,它們的陳皮史都極為悠久。

按照歷史記載,古代岡州(即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元初有記載,龍溪鄉僅陳氏一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

元末明初新會詩人黎貞的詩集中有「塵外亭前桔柚肥」的詩句,明代大儒陳白沙則有「橙桔盈園野芳雜」詩句存世。

清乾隆、嘉慶年間,新會葵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等9家「隆」字商號,主營葵扇又大量經銷新會陳皮。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 【新會鄉土誌】 記載, 新會陳皮為當時主要物產之一

民國初年,新會的會城一帶專營陳皮的店鋪就有30間之多,一些大戶還在上海等地開設批發店,其中以 乾隆年間 就已開業的 老字號劉怡記 最為知名。

司前隨便一個村子裏都是滿地柑皮

如今, 新會陳皮更是成行成市,遠銷海內外,幾乎每個村子的陳皮都有銷路 。有趣的是,在很多村子裏,可能連個人影都見不到,村前空地同樣少不了柑皮。

我隨後去探訪的田邊村博善裏,據說有五座百年洋樓,是村中陳氏兄弟出洋務工後,一起回來所興建。可惜村子見不到人,倒是有一群狗守在巷口,壓根不給我進去。洋樓看不到,村前籃球場上滿滿的柑皮倒是很美。

後來有兩個阿姨出現,告訴我她們並非村民,只是受雇曬柑皮的務工者—— 近年來五邑鄉村年輕人流失較大,類似傳統勞作很多也走了外包路線

作為一種傳統,新會陳皮也難免遇上老一輩逐漸雕零的問題,而眼下新一代對陳皮的過度炒作,其實也不利於這一產業的持久發展。

其實, 陳皮還是應該回歸本源,無論藥用還是食用,能呈現自身價值、能物盡其用,才是合理的 。畢竟,陳皮燒鵝、陳皮水鴨、陳皮鴿子湯、陳皮骨、陳皮禾蟲、陳皮冬瓜盅、陳皮紅豆沙都那般迷人。

所以,與其將陳皮價格炒到天上去,讓價格推動名氣,還不如以口碑取勝 。比如對於遍布世界的新會華僑來說,鄉間處處可以聞到的陳皮清香,就是最大的鄉愁,而這種鄉愁,才是真正的口碑 。


撰 文 : 葉克飛

圖片:葉克飛

編輯:框舅

版式設計:海螺


點點👇,謝謝關註。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