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鹽洲島:紅樹林白鷺歸巢 生態島橋通人旺

2023-12-08旅遊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12月8日版面圖

鹽洲島位於惠州市惠東縣東南部,南臨南海紅海灣,是考洲洋內的一個內陸海島,總面積近45平方公裏。該島因盛產原鹽而得名,原是惠州唯一一個海島鎮,後在2008年並入黃埠鎮。

鹽洲島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據考證,自明朝萬歷年間起,福建沿海一帶的漁民陸續在這座島上定居。長期以來,島上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綠,島內居民以鹽、漁、農業為主,他們與白鷺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前居民們想到鎮上,最快的交通方式便是搭乘渡輪,直到2012年鹽洲跨海大橋通車,才結束靠渡輪與外界往來的低效交通,也正式開啟了鹽洲島對外開放的大門。

近年來,惠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用心「增綠」「護綠」,努力推動生態增效、景觀增色,這個「與世隔絕般」的島,自然風光因此愈發純粹、原生態,島內海景、落日、紅樹林、白鷺、鹽場等自然景觀,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眾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高空俯瞰,白沙村的紅樹林連片成林,四季常青

成片紅樹「綠」,引萬鳥歸巢

來到黃埠鎮,穿過繁華的街道,來到鹽洲大橋前,只見這座大橋架於煙波浩渺的大海上,如長虹般橫跨在黃埠與鹽洲之間。沿著寬闊的雙向4車道橋面緩慢行駛,在進島之前就可以沿途欣賞橋、海、島、村相互輝映的秀美風光,如畫如詩的景象讓人陶醉。進島後一路前行,道路兩旁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普遍是三四層樓高的民房,島內也沒有熙熙攘攘的車流,放眼皆是愜意的田園風光。置身於鹽洲島,少了一份城市的喧鬧,卻多了一份悠閑自在的寧靜。

鹽洲島地處副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島內孕育了四季常青的紅樹林,連片成林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白沙、聯新、前寮等村。如今,在白沙村旁的紅樹林濕地公園,潮水退去時,定眼細看,灘塗上數不清的魚、蝦等生物紛紛「登台唱戲」。

白沙村紅樹林濕地公園觀鳥台

「我們村祖祖輩輩靠海生活,紅樹林一直都幫助我們擋住海浪侵襲,而且紅樹林裏物種很豐富,小時候還經常去裏面抓魚、蝦、蟹等。後來紅樹林面積慢慢減少了,魚蝦也少了很多。現在透過重新種植紅樹林,生態正在逐漸恢復。」60歲的老林從小在白沙村長大,他指著紅樹林介紹,以前的紅樹林都是自然生長的,根系發達,樹木雖然矮小但很茂密,如今外圍那些比較高的紅樹林都是後面種植的。

「聽老一輩的村民說,紅樹林還是我們的保護傘。以前日本侵略者從黃埠過來鹽洲,村裏400多名村民來不及逃走,就躲進紅樹林裏避難。他們明知村民在紅樹林,卻不敢進去,只好用機槍掃射,卻沒有一個人受傷。」他告訴記者。

在觀鳥台上遠眺,可以看見大片紅樹林郁郁蔥蔥,棲息在枝頭的鷺鳥猶如繁星點綴其間。紅樹林濕地公園護林員之一的林惠慶介紹,多年以前,這裏是另一番光景,當時捕捉鳥類、破壞灘塗、亂砍紅樹林等現象時有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後來才逐漸將紅樹林保護起來。「現在每天都會對紅樹林區域進行巡查,觀察鳥類是否受傷、紅樹林是否被破壞,並清除其中的垃圾、雜物等。」他說。

據了解,紅樹林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美譽。2014年以前,由於各種原因,考洲洋紅樹林面積不足500畝。隨著惠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恢復瀕臨失衡的海域生態環境,不斷加大力度整治考洲洋沿岸,紅樹林逐漸恢復到近萬畝面積,成為惠州乃至廣東的一張生態名片。

如今,鹽洲島的紅樹林常年棲息著成千上萬的野生白鷺。它們歸巢之際,會從不同的方向飛抵紅樹林上空,時而空中盤旋,時而停歇樹梢,時而輕巧飛進林間,場景十分壯觀。

其實,不只是鹽洲島,整個惠州的生態環境都在不斷改善,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於此,如海南鳽、東方白鸛……現在,惠州正成為各種鳥類的棲息地、覓食地、繁殖地、越冬地。而這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正是綠美惠州生態建設的生動縮影。

因鹽而得名,因鹽而興盛

據【黃埠鎮誌】記載,自明朝萬歷年間起,鹽洲島便陸續有福建沿海一帶的漁民在島上定居。明清以後,因政府鼓勵,從中原和梅州流入的人逐步增多,同時福建、潮州等地的人也不斷流入,從而使島內居住的人愈來愈多。

由於鹽洲島是內海考洲洋中的島嶼,島內氣候適宜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再加上地處海邊,擁有得天獨厚的漁業、鹽業資源,因此島內的居民長期以鹽、漁、農業為主。其中鹽業一直是沿海地區的傳統產業,故該島又因鹽而興,亦因鹽而名。

史料記載,在清乾隆時期惠東三大鹽場分別是大洲、稔山和東海。據清末鹽法誌書記載:「大洲場坐落惠陽縣東,相距約一百六十裏,俗名鹽洲。」由此可知,大洲便是鹽洲島的曾用名。

【黃埠鎮誌】記載,鹽洲(大洲)境內鹽產量在清初年間就頗具規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洲產鹽200880包(每包83公斤司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產鹽186744包(每包83公斤司碼)……1940年,產鹽765989市擔(每市擔50公斤);1946年,產鹽190000市擔(每市擔50公斤) 。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抓好鹽田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洲鹽場鹽產量逐步增加。從1950年至1959年10年間,產鹽17444.7噸(含黃埠產區);1960年至1969年10年間,產鹽17940.9噸;後從1978年開始,鹽產量呈較大振幅下降趨勢,當年大洲區產鹽7744噸,比1968年下降了60.3%。

1993年後,隨著鹽區生產結構的調整和鹽田轉產,鹽田面積和原鹽產量銳減。1998年惠州全市產鹽不足800噸,2000年僅有298噸,其中絕大部份產自惠東的鹽洲、稔山等幾個地方。2001年以來,包括鹽洲、稔山在內的整個惠州市地區已沒有生產原鹽,銷區食鹽供應主要靠外區、外省調進,從而基本結束了食鹽自供自給的歷史。

如今,在鹽洲島上,聯新村的八號鹽町還保留著少量鹽田,但也僅有25畝。1987年出生的鹽町主林境奮是地地道道的鹽洲島人,他介紹,族譜記載,祖宗從福建莆田遷居而來,從第八世就開始曬鹽,至今有近300年的曬鹽史。

傍晚,鹽農正在用鹽耙刮鹽 受訪者供圖

「聽老一輩口口相傳,以前島上大部份都是鹽田,大多數村民都從事曬鹽行業。在我小時候,還能在島上的鹽倉看到,用布蓋著的鹽山。那時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前來收鹽,並打包運走。」他說,後來村民改行從事水產養殖或者其他行業。現在這裏是島內最後一片完整的曬鹽場,還保留著古老的制鹽工藝。

據他介紹,以前鹽田生產主要有曬水與曬沙制法兩種,後來淘汰了曬沙法,大部份村民采用曬水法。該方法首先將大潮時的海水引入儲備池靜置,使雜物沈降。其次采用梯田式曬水,將靜置完畢的海水引入曬水池,經日曬蒸發後,海水含鹽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依次引入到下一個曬水池,透過7次曬水,不斷沈澱雜質,提高海水含鹽度。最後將含鹽度達到20度的海水抽入產鹽池,並撒播鹽種,在海水結晶達到一定厚度時,用鹽耙把鹽刮起。「每年只在秋冬時曬鹽,目前鹽田還能生產3萬到5萬斤,周邊的居民會前來購買。」

一橋架兩地,「孤島」變「寶島」

黃埠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鹽洲島和現在的西沖村、三洲村等地屬於大洲漁鹽公社,後又改稱為大洲區公所。1987年撤區建鎮,大洲根據規定,復名「鹽洲」,建制鹽洲鎮,成為了惠州唯一一個海島鎮。後來,2006年撤銷黃埠鎮、鹽洲鎮,並入吉隆鎮,鎮政府設在吉隆。2008年黃埠、鹽洲從吉隆鎮析出,兩者合並設立黃埠鎮,鎮政府設在黃埠。

多次區域變更,鹽洲島居民的生活並沒有被打亂,他們依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同時島內學校、醫院、商店等各種公共服務逐漸完善。然而作為一座海島,島內缺乏橋梁與外界聯系,村民出行全靠木船擺渡,許多所需物資都要船運,生活往來極不便利。

20世紀90年代,鹽洲西部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後,才結束了鹽洲島陸路交通封閉的歷史。不過,該座大橋只是使鹽洲經鐵湧出平海、至稔山的公路交通順暢。島內的居民想到黃埠鎮上,交通首選依舊是乘船。「黃埠就在鹽洲對面,乘船過去最快,不需要過橋繞到鐵湧再折返到黃埠。當時的人、自由車、摩托車、汽車等還是靠乘船到黃埠鎮。」林境奮說。

鹽洲跨海大橋如長虹般橫跨在黃埠與鹽洲之間

直到2012年底,鹽洲跨海大橋建成通車,使得黃埠、鹽洲連成一體,交通網路全面交融貫通。島上居民才擺脫依靠渡輪與外界往來的低效交通,也正式開啟了鹽洲島對外開放的大門。據了解,鹽洲跨海大橋北起黃埠望京洲村,南連鹽洲聯新李甲村海堤,是惠東縣2008年度「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總投資金額為1.9億元。

近年來,隨著鹽洲島交通出行便捷,島內碧藍晶瑩的大海、霞光萬道的日落、連片成林的紅樹林、成群結隊的白鷺……這些最原生態、最純粹的自然風光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各地遊客紛紛前來島上的景點打卡。如今,在網路上,關於「鹽洲島」的各類遊記攻略、攝影指南琳瑯滿目,網民們也是紛紛表示:「要去白沙村看紅樹林美景、欣賞鷺鳥翩躚。」「要到海島沙灘上露營、野炊、趕海。」「要去島上體驗出海捕魚和古法制鹽。」「要登觀音山縱覽鹽洲島全景。」……

不少外地遊客在鹽洲島乘船出海觀光

隨著遊客量增多,曾經靠海吃海的鹽洲島居民們,紛紛琢磨起「新崗位」「新角色」,開始享受生態旅遊帶來的實惠。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果斷轉型「旅遊+」。「島上不少村民開起了民宿,每逢節假日,遊客都會住得滿滿的,還會給遊客提供各種遊玩計畫。我以前要出海捕魚,每天早出晚歸,五年前也開始開船帶遊客出海觀光,每年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沒那麽辛苦了。」老林告訴記者。「從2016年開始,鹽田對外開放,逐步成為島內一個旅遊目的地。每逢寒暑假,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參觀鹽田,了解鹽的制作流程,一天最多要接待100多位遊客。」林境奮說。

遊客可以在八號鹽町了解整套海鹽制作流程,親身感受耙鹽、曬鹽

「目前黃埠正持續加大考洲洋、鹽洲島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一方面多措並舉開展入海排汙口清理整治工作,加快完善鹽洲片區汙水處理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考洲洋周邊的水質環境。另一方面推進考洲洋海岸線修復,重點加強對紅樹林、濱海濕地、海堤、海岸線等方面的保護。」黃埠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後續計劃依托鹽洲島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斷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完善旅遊發展要素,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將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勝勢。

【文脈連結】

擬建黑排角地質自然公園

如今,在網路上搜尋「鹽洲島」,可以看到很多網民推薦的好去處。其中,最為熱門的景點是楊屋古村的「黑排角」。大家在海邊所見的礁石,基本都是灰白或灰褐色。但在黑排角,卻可以看到一排排黑黝黝的礁石深入海中,層層魚紋型長浪從遠處洶湧撲岸,怒濤撞石,飛濺起了浪花,十分壯觀。靠近一點海邊,還可以感受到大浪拍石時所產生的水霧。

黑排角黑黝黝的礁石深入海中

站在高處遠眺,黑排角一邊是黑色的礁石群,一邊是潔白的沙灘。走近礁石群細看,它們全身粗獷,有些還布滿大小孔狀,外形猶如經過了鬼斧神工,酷似一塊一塊「木頭」。據了解,黑排角的礁石為巖漿巖,經海水沖刷形成,黑色礁石與沙灘沿考洲洋入海口東海線延伸,形成極富特色的地質景觀。

近年來,由於這裏風景優美,景觀獨特,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他們選擇在此垂釣、趕海、露營、拍攝,還有一些新人專門來拍婚紗照。「我們以前一直是叫它‘排仔’,大概是從2008年開始,很多遊客到此遊玩,因礁石多為黑色,且看起來是一排排的,就被網友們起名為‘黑排角’。」楊屋村村民楊燦豪告訴記者。

據了解,黑排角地質自然公園將在此建設,以特色黑排礁地質保護與科普展示為主導功能,同時依托自然山海資源,發展自然景觀遊覽、特色文化體驗、戶外活動開展、休閑旅遊度假等旅遊計畫。該公園規劃區總用地面積為10.65平方公裏,規劃期限為2022-2031年。目前省級地質公園的申報材料已送出省市林業主管部門,相關部門也正在同步開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文 | 記者 楊錦強 通訊員 蔡觀庭

圖 | 王小虎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

校對 | 林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