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出於意料!南洋巨島婆羅洲,卻是世界上最貧瘠的土地之一

2024-07-03旅遊

婆羅洲簡介

蓋瑞曼丹島,在中國的【梁書】、【隋書】和【舊唐書】等古籍中,婆羅洲曾被稱為「婆利」。因此又稱為 婆羅洲 ,是世界第三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和新幾內亞島。該島位於亞洲東南部,是馬來群島的一部份,總面積約為74.33萬平方公裏。蓋瑞曼丹島由三個國家共享: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

婆羅洲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濕,雨量充沛。島嶼南臨爪哇海,北瀕中國南海,西部與蘇門答臘島隔馬六甲海峽相望,東邊則是蘇拉威西海和菲律賓群島。島上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東北部有位於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海拔4,102公尺的東南亞最高峰。

婆羅洲南面與爪哇海相鄰,北邊則是中國南海。北部區域屬於馬來西亞,包括砂拉越州和沙巴州,兩國之間夾著汶萊。印度尼西亞占據蓋瑞曼丹島約73%的面積。

雖然森林廣布,但是土地貧瘠

婆羅洲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擁有地球上最古老的熱帶雨林之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婆羅洲的 森林覆被率高達80% ,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的重要地區之一。島上植被繁茂,且樹種豐富,約有300個樹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樹種數量也相當可觀。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包括著名的婆羅洲猩猩、長鼻猴、雲豹、犀鳥等。

違反常規思維的是,蓋瑞曼丹島的大部份地區土地卻 十分貧瘠

盡管土壤條件不佳,但這並不妨礙島上擁有廣闊的原始森林覆蓋,這主要是因為熱帶雨林生態系能夠在這種環境下 自我維持 ,透過高效的物質迴圈和生物多樣性來彌補土壤養分的不足。

樹木的落葉和根系雕落物在地表迅速分解,養分被迅速 迴圈利用 ,因此即便土壤本身不肥沃,也能支撐起茂盛的植被生長。這種現象在熱帶雨林中較為常見,有時熱帶雨林還被稱為「 綠色沙漠 」,意指其 地上部份生機勃勃,地下土壤卻相對貧瘠

婆羅洲土壤貧瘠的原因

婆羅洲地處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條件下,降雨量大,雨林中的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植物體內,由於降雨多,淋溶作用強,導致土壤中養分很少。

頻繁的降雨 ,雨水將土壤中的礦物質和營養元素沖刷到下層或流出土壤,減少了表土層的有效養分含量,使得土壤變得較為貧瘠。

婆羅洲 缺乏火山活動 。 與周邊一些島嶼不同,婆羅洲地處亞歐板塊南部,地質相對穩定,無活火山活動。火山灰是天然的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缺乏這種自然增肥過程也是造成婆羅洲土壤貧瘠的一個原因。

婆羅洲的土壤多為強風化紅黃土,這些土壤在熱帶氣候下易於風化,而且隨著風化的加劇, 土壤變成了酸性,缺乏養分 。這些土壤通常含有較多的氧化鐵,但缺乏必要的氮、磷、鉀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加之大量的雨水,土壤的養分流失得更快,使得土壤更加貧瘠。

當地溫度高,生物迴圈旺盛,有機質和養分再迴圈也非常旺盛。雨林中大量的落葉等有機物雖然為土壤提供了養分,但實際上它們被微生物 分解的速度非常快 ,在高溫高濕的夏季尤為如此。因此,土壤中難以殘留多少有機物。

由於婆羅洲雨林砍伐後,大面積種植油棕等經濟作物,這些作物幼苗期植被覆蓋率低, 地表植被單一,植被對地表保護作用差 ,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原始森林被毀,植被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也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貧瘠化。

熱帶雨林的高溫和多雨條件為沼澤濕地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島上有大片的沼澤和濕地,這些區域的土壤通常水分過高,氧氣含量低,不利於有機物質的分解和養分的積累。

印尼人聚居在小小爪哇島而非婆羅洲的原因

爪哇島 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和火山。這一地質特點為島嶼帶來了豐富的火山灰。爪哇島共有112座火山,其中35座是活火山。這些火山噴發產生的 火山灰 堆積成深厚肥沃的土壤,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火山灰土壤通常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 保水保肥 能力,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爪哇島的肥沃土壤使其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度尼西亞的主要糧食和橡膠生產地。根據最新的數據(2024年),爪哇島的人口約為 1.45億 ,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島嶼。

由於土壤貧瘠和開墾困難, 婆羅洲 的人口密度相對較低,農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盡管該地區也種植一些熱帶經濟作物,但產量和規模都 無法與爪哇島相比

由於歷史上的歐洲殖民地背景,婆羅洲發展了大規模的 熱帶種植園 ,主要種植經濟作物,如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焦麻和金雞納樹(用於提取通寧)。

這些種植園為全球市場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是島上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作物對土壤的要求 相對較低 ,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相對於爪哇島,婆羅洲的人口密度較低,部份地區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較新的數據顯示,婆羅洲的人口約為 212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