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看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贺子珍落泪:几年了,你们怎么没告诉我

2024-01-20国风

贺子珍与毛岸英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贺子珍的心目中,毛岸英的地位与自己的亲生子女并无二致。

同样地,毛岸英对贺子珍也抱有极高的尊敬,每当提及贺子珍时,他总是亲切地称她为「贺妈妈」。

贺小平提到,她的姑姑贺子珍曾经对毛主席对自己的儿子过于严格而有所不满。

据她回忆,上世纪50年代,毛岸英曾用毛笔字写信给贺子珍,字迹与主席颇为相似。

她记得信中毛岸英用了「贺妈妈的敬称,这表明了两人之间虽非血亲,但却异常深厚的亲人感情。

毛岸英入朝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火。

彼时国内收到了朝鲜方面发来的求援书,恳请我方迅速派兵援助。

当晚,毛主席便召集中共中央的领导层在中南海举行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援朝。

与会人员经过各方面的得失分析后,我方当即决定举国之力,必须打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关键一仗!

因朝鲜战场的局势风云突变,我方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在进入朝鲜战场后的行动并不顺利,这也与战争初期的仓促准备有关。

在朝作战与国内战斗存在着语言难关,我方军队与朝军、苏军的沟通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关键时刻,连彭老总这个志愿军的司令员,身边都没有足够的翻译人员来满足指挥作战的需求。

国内在挑选在朝翻译人选时,一位科长因本职工作太过繁忙而无法入朝,科里迫切需要一位精通俄语的年轻人。

毛岸英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便开始积极地准备相关入朝作战的用具,顺便告知亲属,进行战前告别。

实际上,他等这个机会太久了,工厂的工作并没能影响他对朝鲜战场的高度关注。

当毛岸英勇敢地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入朝作战、为国效力的愿望时,毛主席感到非常高兴,并且答应在设宴款待彭老总时,顺便帮他敲敲边鼓。

只有毛主席、彭老总和毛岸英的三人小宴上,彭老总问道:「岸英,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呢?」

毛岸英答道,「我现在在北京机器总厂参加工作。」

随后彭老总便问了毛岸英有关工人阶级对此次入朝作战的看法,毛岸英表示工人们对此很是积极踊跃。

同时,毛主席也借这彭老总提问毛岸英的话头,将其想要暂停工作,跟随着志愿军前往朝鲜作战的意愿。

听了毛主席的一番话,彭老总才意识到今天的宴会是「宴无好宴」啊,他立刻停住了夹菜的手,眼神却盯着毛主席,闪烁着疑问的目光。

毛岸英激动地说:「彭总司令员,我愿意成为第一个报名入朝的志愿军人!」

彭德怀看着毛主席,严肃地说:「毛岸英同志,你要知道这可不是儿戏啊。」

毛主席接着劝道:「岸英既然想去战场,老彭你是入朝志愿军的司令员,他能不能去还得你做主。」

最终,在毛主席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彭老总同意了毛岸英的参军请求,同时第一个志愿军也正式就位。

却不曾想,10月19日毛岸英随军入朝,但在11月25日就因战争伤亡壮烈牺牲。

第一时间得到爱子死讯后的毛主席也万分悲痛,但他还是强忍着心中的苦楚,「战争哪能不死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牺牲了那么的英勇儿郎,毛岸英能够和他们一样,他们的牺牲都是光荣而神圣的,但不要搞特殊化。」

鉴于贺子珍与毛岸英之间深厚的亲情纽带,她的身边人生怕她无法承受毛岸英牺牲的打击而身体再次垮掉,这一消息一瞒就是数年。

直到1954年,贺子珍才在读报纸的时候获悉了岸英已经英勇牺牲的讯息。

在贺小平的回忆中,那一天,贺子珍双眼泪涟涟,「岸英已经牺牲多年,你们为何一直瞒着我?」

旅苏多年的「母子情」

1938年,贺子珍因自身原因,被组织上送往苏联接受治疗,随后并进行了政治学习,以此来缩小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差距。

抵苏不久,贺子珍便给毛主席来信,表达了她决心在接下来的两年好好在苏联学习思想知识,并好好养病。

在此期间,贺子珍迎来了她人生中最后一个儿子,取了个苏联名字叫柳瓦,至于中文名字她希望让毛主席给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在苏初期,贺子珍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不过好在安稳。

她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看儿子和读书。

同样在苏联的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所生育的两个儿子,即老大毛岸英和老二岸青,他们要比贺子珍更早出国,大概是上海白色恐怖末期的时候。

当时,兄弟俩都呆在莫斯科当地的国际儿童院。

听闻消息的贺子珍也专门买了水果去探望兄弟二人,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柳瓦一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

同时也由于贺子珍刚到苏联不就,对俄语掌握度不够,岸英和岸青兄弟俩也会在放学后来贺子珍这里,帮助她学习俄语。

就这样,贺子珍与两兄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贺妈妈」,这也让贺子珍相当高兴。

每逢节假日,闲暇之余的贺子珍便会将两兄弟接至她的住处和柳瓦一起玩耍,四个人如同真正的一家四口般欢聚。

每到这时,她都会竭尽所能做出符合三个小家伙的食物,用餐完毕后她还会与孩子们一起共享周末时光。

其实那段时间,贺子珍曾多次收到国内来信,大意是要求她立即返回延安。

虽然那时的贺子珍心中已经不再埋怨毛主席,但她还是想再冷静一下,她觉得在苏联的机会不容错过,希望能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提升自己,于是决定暂缓回国。

为此,贺子珍后来又给国内的毛主席去信。

在信中,她提到了儿子柳瓦的存在,小模样和毛主席很相似,同时她还介绍了自己的个人近况,比如在学习思想的路上上刚刚起步,并不打算、也不愿半途而废,打算学成后再找时机回国。

先丧子又入院

然而,世事难料,贺子珍的儿子柳瓦在十个月大时突然感冒,后来病情没能控制住,就恶化成了肺炎,首先于当地窘迫的治疗条件,柳瓦最终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不幸夭折。

突然遭逢丧子之痛,贺子珍那段日子里天天以泪洗面。

她总是把在孩子夭折的责任全盘归咎于自己,一再地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柳瓦,实在对不起孩子和孩子父亲毛主席。

国内毛主席考虑到贺子珍的痛苦,便把两人的女儿娇娇(即「李敏」)送往苏联陪伴贺子珍。

那段时间的贺子珍在岸英、岸青两兄弟和自己女儿娇娇的陪伴下,坚强地活着。

疏不料,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贺子珍一家四口被迫跟着幼儿园转移到伊万诺夫市生活。

苏联内部经济拮据,物资匮乏,贺子珍那个时候为了能够让岸英、岸青两兄弟不饿肚子,最开始拿自己的口粮贴补兄弟俩。

再后来,她甚至把口粮的主意打到了女儿娇娇身上,因为后者在国际儿童院有一份口粮比例。

除此之外,贺子珍还带着兄弟俩在伊万诺夫市开始种菜,虽然没有农事经验,但最终收获的那些小胡萝卜还是让他们收获了食物的快乐。

只不过,娇娇后来在国际儿童院生了病,贺子珍因此和儿童院方面发生了冲突,最终行事极端的对方甚至用尽了手段将贺子珍送到了当地的精神病院。

也是从那时开始,贺子珍便和兄弟俩在苏联失去了联系。

1946年,毛岸英离开苏联、返回延安。

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成功脱离了苦难,带着女儿娇娇和毛岸青,一同返回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回国后,贺子珍先在哈尔滨呆了一段日子,后借住在哥哥贺敏学上海家中。

不久后,贺子珍搬到了湖南路262号,这是英式的大宅院,是英商锦隆洋行的一位大股东建造的,后来大汉奸周佛海在此居住。

解放后,陈毅市长和邓小平都在这里居住过,后来陈毅赴京上任,就将此处送给了贺子珍居住,贺子珍在此住了近30年之久。

而女儿娇娇则和毛岸青一同去了北京陪着毛主席。

再后来,贺子珍听闻了毛岸英成婚的消息,她也只能在心里给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一份「贺妈妈」的祝福。

已经真正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毛岸英非常懂事理,他深知贺妈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到北京,因此他一直记挂着贺妈妈。

时常在工作之余给贺妈妈去信,并向她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和其他琐事,同时也不忘叮嘱贺妈妈,一定要好好疗养身体,等有时间他回去看望她。

正因如此,贺子珍和毛岸英之间虽非母子,但感情却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同样,当贺子珍获悉了毛岸英在朝牺牲的消息时,她的反应也才会如此激烈,这几乎相当于再来一次当初的「丧子之痛」啊。

只不过,毛岸英当初主动提出入朝参战。

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毛主席也不可能因为疼爱儿子,而拒绝他的正当理由。

所有人的牺牲和付出都是无比光荣的,没有谁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