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德经】五十四章讲修身,惠及自己,福泽后代,抱大道者成大事

2024-06-27国风

【道德经】五十四章讲修身。老子所讲的修身,也是「身、家、乡、国」这个顺序,那么道家与儒家的修身有什么不同?道家是怎样修身的?既然道家推崇无为而治,那修行己身有什么用处呢?你真的相信,修身立德,可以为事业带来好运,可以福泽后代吗?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在这一章中,老子讲了三重观点:为什么修身,修身的结果是什么,修身的用处是什么?看似在讲家国天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实则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想积累广泛的人脉,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舒适的未来,修身立德尤为重要。

一、修身者,德行不绝

无论古今社会,修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修身是什么意思呢?

修身犹如树之盘根,根基稳固,才能枝繁叶茂。修身是我们建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基点,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处世原则、行为准则,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老子提出了修身的两个方向:

其一,善建者不拔

什么是「建」?建是修造、创立、设立、提出之意。修造一个花园,创立一家公司,设立一条法规,提出一种思想等等。可见,老子所说的「建」,其结果是有所建树。这样的人无论对小家还是大家,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通俗点说,就是成气候了。他们的建树对社会对人类有用,他的光芒也可以照亮很多人。这样的人,不要轻易拔除、毁掉,要给他们发展的空间。这时候就彰显「无为而治」的好处了。

其二,善抱者不脱

前面咱们读过,圣人「抱一守朴」「抱一为天下式」「负阴而抱阳」等等。 何为「抱」? 从动作来看,抱是拥抱之意,将其揽入怀中,使自己与对方合为一体,有保护、保卫之意。故老子所说的「善抱者」是「道」的捍卫者,是修大道之人。这样的人一般意志坚定,因为坚定而不会轻易脱离大道。

这两种修身的方向,一个对外,一个对内, 老子说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子孙以祭祀不辍。」 如果世世代代都能遵守这个道理,我们的民族国家就不会灭绝。这里的「子孙」并不局限于一姓一脉,而是所有后来之人。然而,能够做这两点,以自己的德行护佑子孙的,皆非泛泛之辈。比如护佑弟子三千的孔子。

还有一位古代文人的天花板——范仲淹,范文正公。他之所以能写出那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离不开高洁的品行。

宋仁宗宝元元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整饬军政,是名副其实的西北一把手。但范仲淹并没有像后世的年羹尧,过起奢靡的生活,反而一如既往保持节俭的生活。他经略西北时期,连辽人都钦佩他的品德,不进犯中原。范公以一己之德照拂了西北百姓。百姓自然颂他之德。

范仲淹年老致仕,回到苏州老家,购得一块地皮欲盖家宅养老,结果发现这块地的风水极好,便主动捐了这块地,后来建成苏州学府,成为江南培养学子之所,就是今天的苏州文庙。范仲淹之德,照拂了子子孙孙,所以后世文人无不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为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立德者,惠己及人

「善建」「善抱」只是理论,修身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道家讲求「无为」,故而老子不会以自己的修身之道强加于人,而是分享了一个普通的方法——立德。所谓「德为道之用」,德行是「道」的实践,一个人的品德高低就看出其悟道深浅了。当然,老子还是给出了修身立德的顺序:

第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道家讲究「真」,为人要纯真、质朴,才能修得大道。凡是坚定贯行这个道理的人,其德行是纯真纯朴的。为什么一定要讲「真」?一个人连自己都骗之人,是没有真心的;没有真心就不会自省,也就不可能进步了。

现在咱们常说的复盘,正是自省之意。为什么很多直播公司在深夜直播结束后还要坚持复盘,因为自省可以使人避免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可以使人迅速成长。在大环境不好时,能够生存下来的公司,基本上都有一个习惯——复盘。即使不做全员复盘,老板也在不断复盘,这就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修身」意识。

第二,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德行丰盈之人才有余力修家。没有自己的小家不修,而能修大家的。所以古人也好,现在很多历史悠久的家族也好,都格外重视子弟的德行教育,修身立德才能持家。这一点,古人就比较聪明。

【诗经·周南】的第二篇【葛覃】就讲,有一位贵族女子,在河边洗衣服,粗布、细布,不同的面料用不同的方法洗。今天我们都用洗衣机去洗,哪种面料直接一按按钮,都解决了。但在古代不行,尤其是先秦时期,还没有皂粉,要用木棒敲打,怎么用力道,怎么涮洗,都是有技巧的。女师就是专门教女子这些知识的老师。很多贵族女子在出嫁前都要学习。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贵族女子要学洗衣服呢?她们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吗?你以为他们只是在学洗衣服吗?人家学的是持家之道。古代很多人家,尤其是大富之家选妻,首重女工女德。这样的女子才能养育优秀的子女,她们的德行丰盈,可以拂照全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三,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德行施及乡里的,值得尊敬。从这一句起,开始转折。前面两句,于身于家,这都是小「我」的德行,于乡之后的几句,就突破了「家」这个局限,德行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无论是官是绅是民,都是大「我」的德行了。所以「长」在此处为尊崇之意。老子是十分推崇德行天下之举的。

第四,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邦」字咱们要说一下,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邦即是国。所以,「修之于乡」是惠及一村一县,而这一句是指德行施于整个国家。我们读的通行本,是汉代以后的版本,为避汉高祖名讳,才将邦改为国。帛书甲本早于汉代,仍写作「邦」,也可作为断代之用。

第五,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德行贯行于天下之人,他的德行会遍布天下。通行本用的「普」字,帛书本中用的「博」字,普及与广博,意义相通。老子所倡导的正是大德行于天下,突破国家和地域的局限,这很难。但古往今来,的确有不少人做到了。比如咱们前面说的范仲淹,还有一位则是他的顶头上司宋仁宗。仁宗之德,感化敌国。仁宗皇帝驾崩时,辽国的君臣都痛哭不已。能让敌人感动的君主,其德可见一斑。所以,古代帝王的谥号,能用「仁」字的极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有大德的仁君。

三、悟道者,可知天下

老子讲修身、讲立德是为什么呢?教我们如何悟道,得道之人为什么能够不出门而知天下?

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里仍然用了老子的「观照」之法,以吾修道之身观他人之身,以吾一家观他人之家,以吾一乡观他人之乡。老子以「观」什么呢?观存亡之道。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的悟道之法是,修身之事要从「我」做起,以自己观照其他人,从「我」家观照其他人家,从「我」乡观照其他乡,从「我」国观照其他国,从「我」的天下观照其他的天下。「我」凭借什么掌握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个方法。

道家的修身并不强为之,而是在自身修为丰盈的情况下,自然流泽,以惠及他人。 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 就是说,「道」必须讲真、讲朴,才能真正达到修身的目的;自身修行好了,悟得大道了,德行自会传出家门,惠及邦国。这样才合符大道。这也是道儒两家学说的不同之处,一个无为修身,悟道自流;一个有为修身,观道自省。用现代说法,一个后置目标,一个前置目标。兹以为,这就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

译文

善于建树之人,一旦有所建树,就不要拔除;善于抱持大道之人,一旦有所悟道,就不会脱离大道,如果子子孙孙都能遵守「善建」「善抱」之理,世世代代的祭祀就不会灭绝。

坚定贯行这个道理的人,其德行是纯真纯朴的;将这个道理贯行于家的人,他的德行丰盈有余;将这个道理贯行于乡的人,他的德行是值得尊崇的;将这个道理贯行于国的人,他的德行是丰盛的;将这个道理贯行于天下的人,他的德行会遍布天下。

所以,修身之事要从「我」做起,以自己观照其他人,从「我」家观照其他人家,从「我」乡观照其他乡,从「我」国观照其他国,从「我」的天下观照其他的天下。「我」凭借什么掌握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