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贼不打贫儿家、男人至死都爱看美女,都是佛性的真实体现

2023-12-25国风

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见僧来参,便曰:「魔来也!魔来也!」以剑乱挥,归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僧问:「十二年前为什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十二年后为什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五灯会元】第四卷 祇林和尚

白话直译:

祇林和尚时常把文殊、普贤菩萨骂作妖魔鬼怪,并拿着木剑乱砍一通,并说自己是在降魔。

一旦有僧人来参礼,他便喊道:「魔来了,魔来了!」挥舞着木剑跑回方丈室。

这样奇怪的行为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然后他就收起木剑,不再乱说也不乱舞了。有僧人就问他:「十二年前为什么要降魔?」

衹林和尚说:「贼不打贫儿家。」

「那十二年后为什么又不降魔了?」,僧人继续问道。

衹林和尚给出一样的回答:「贼不打贫儿家。」

鉴赏评说:

先来看下面一段对话,能更好的理解这则公案所蕴含的内容:

问:二十年前,你老公为什么喜欢「欣赏」你?

答:因为男人都喜欢看年轻貌美的少女。

问:二十年后,你老公现在怎么不喜欢「欣赏」你了?

答:因为男人都喜欢看年轻貌美的少女。

臭男人的本性如一,他们用情专一:至死都爱欣赏年轻貌美的少女。他们不再喜欢看你了,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你不再是少女了。

就像这则公案一样:不是「贼」的本性改了,只不过是衹林和尚的修为变了而已。

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慈观音、大愿地藏被称为四大菩萨,衹林和尚却把他们视为妖魔鬼怪而想予以除去。

十二年前的衹林和尚是有觉悟的,知道不可执着求佛、佛的法身不可求得、执于修行本身就是着相。但这个时候他,觉悟得还不够彻底,他心中还有分别心在。

虽然不再把四大菩萨当成「圣人」看待,但他心中仍然有分别之心,把四大菩萨看成阻碍自己觉悟的妖魔鬼怪,并扬言要「降魔」。

不管是菩萨还是妖魔,都是分别心的体现,而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有分别的。哪里有确定佛或者菩萨呢?这都是方便之名而已。所以【金刚经】中说: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实相非相,所以菩萨也好、妖魔也罢,一切有分别的「相」当然都不是实相了。在这个阶段,衹林和尚还没有达到「无相」之境,心中还有「诸相」的分别,所以需要「降魔」。

那么十二年前的情况是这样的:

心中存「有」分别之相,因为「有」分别之心,那就是「心魔」,所以就要「降魔」,「菩萨」、「妖魔」、一切分别心都是魔。

贼的本性就是不偷「无」,只偷「有」。因为穷人「无」,这个道理就叫做「贼不打贫儿家」。而现在的衹林和尚是「富有」的,当然要被贼惦记,因此必须「降魔」。

十二年后,衹林和尚已经修到「无相」境界,在他心中没有菩萨,也没有妖魔之分,眼前是什么就会在心中显现什么,不夹杂一丝的知见与私欲,直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那么十二年后的情况是这样的:

心中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分别,因为「没有」了分别之心,心魔已除,回归本心,也就不再需要「降魔」了。

贼的本性丝毫不会改变,仍然是「不打贫儿家」。如今的衹林和尚内心清净,已经「一贫如洗」了,所以不会被贼惦记,当然也就不用「降魔」了。

实际上,需要「降魔」和不需要「降魔」的原因就在于内心是否清净,是否有分别之心。「贼不打贫儿家」分别用在十二年前和十二年后,看似矛盾其实并无不妥之处。

十二年前,因为「有」,所以被贼惦记。「贼不打贫儿家」意思是:因为有嘛,当然要被贼惦记了。这是从「有」的角度来使用「贼」的本性,是用来解释「降魔」的原因。

十二年后,因为「无」,所以不被贼惦记。「贼不打贫儿家」的意思就成了:因为没有了,所以不会引来贼了。这是从「无」的角度来使用「贼」的本性,是用来解释「不再降魔」的原因。

贼没有来偷,是由「贼不打贫儿家」的本性决定的;贼来偷,还是由「贼不打贫儿家」的本性来决定的。本性始终一样,因为衹林和尚自己的内在变化了,当然就从需要降魔变为不再降魔了。

此时的衹林和尚「一贫如洗」,在他心中,神佛、妖魔都不在了,没有了任何的分别之心,当然就回归本心了,不再需要降魔。降魔本身也是因为人心的分别而存在的。

「贼不打贫儿家」、「男人至死都爱看美女」都是佛性的体现,所以佛性哪有优劣之分、高雅与世俗之别?如果你觉得佛性就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其实就是心有分别。

佛经中有云:

「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净无诸佛,这就是回归本自清净的那个本心、清净心,即:无上智慧、脱离生死的圆满之境。但,这句话也是「不究极」的,只是方便之说而已。净与染、识与智不就是有所分别吗?如果有「圆满」,那什么是「不圆满」?这不都是贼惦记的「有」吗?

所以佛陀说: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不管用什么字、多少字来表达「佛性」、「大道」都是「有」的展示,都会被贼惦记的。实相非相,所以,佛法的真义就是「空」、「不可说」。但不是真的没有、不是真的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典无数、灯录如山、公案如海,不都是为了来说那个「不可说」吗?

所言如有不当请各位海涵,欢迎指正及讨论,并对您的阅读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