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到天水,行1600公里丝绸古道,回望「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
从莫高窟到月牙泉畔,看万千壁画泥塑石雕,听每一粒沙吟唱千年的歌;
观一场【乐动敦煌】,在游走中沉浸体验岁月穿梭;
坐一次热气球,高空视角俯瞰七彩丹霞,领略西北的别样壮阔;
……
如果说,甘肃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行走便是打开它的最好方式。
热气球在七彩丹霞上升起。人民网 李根摄
读一册延续千年的课本
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勾勒出甘肃雄浑壮丽的自然画卷,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交汇,积淀出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无数人穿越大半个中国而来,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
「来者何人?」
游客通报籍贯姓名后,嘉峪关「关长」在「关照」上书写下相关信息,「咚」的一声,官印落下,「天下第一雄关」通关完成。暑期旅游旺季期间,每天3万人次走进嘉峪关,回望昔日古丝路繁荣景象。
不少年轻人「跟着课本来旅行」,行走在甘肃的城邑、古道,沉浸式体验「古诗词照进现实」:
在嘉峪关,领略「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的雄奇;
在肃北大漠,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景;
在敦煌阳关,感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
……
心心念念着课本里见过的莫高窟照片,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小王在这个暑假踏上了自己的圆梦之旅。坐在前往窟区的大巴车上,小王还在回味刚刚看完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精美的塑像、绚丽的壁画就在眼前,还能360度欣赏,太精妙了!」
丁小胜介绍数字文物保护技术。人民网记者 王金雪摄
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历经千余年的开窟活动,留下了如今莫高窟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宝贵文物。佛、菩萨等佛教形象,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形象,阿波罗、狄安娜等西方神话形象,汇聚在敦煌莫高窟,见证着中西方文化的共荣共存。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莫高窟290个洞窟的数字化影像采集,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推出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一项项成果为敦煌文物留下了数字「备份」,让经典的塑像和壁画「动起来」,立体的参观体验让众多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到优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品一份始于热爱的坚守
敦煌,莫高里工匠村的非遗体验课上,研学的孩子们正专心练习上色。
赤、青、黑、白、黄,一笔笔涂抹中,泥胚盘渐渐有了「敦煌味」。
6年前,甘肃省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杜永卫创立了集敦煌文化讲堂、壁画书法研习、美术设计、彩塑和壁画制作教学、篆刻艺术等于一体的莫高里工匠村,带领弟子们坚守在敦煌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之路上。
谈起从学习到传授敦煌非遗的经历,杜永卫弟子、敦煌彩塑技艺传承人盛莉腼腆一笑:「我们都是因为热爱。」如今,工匠村也搞起了视频直播,通过公开创作过程的「活态传承」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和学习敦煌彩塑。盛莉说:「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对非遗有兴趣的人们能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裕固族十二生肖纹样挂件。人民网记者 唐嘉艺摄
杨海燕(左二)为学员们讲解示范服装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张掖肃南,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服饰省级传承人、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杨海燕持续多年举办公益性裕固族服饰、刺绣等手工技能培训班,招收学员不分民族不限年龄。多年发展下,裕固族服饰的非遗传承人群不断壮大。
「民族服饰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杨海燕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民族文化感兴趣,不少大学生把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作为论文课题研究,「我感觉这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浓了。」
文化自信渐增,国潮复兴正盛。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近2/3的成员都是「90后」;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队伍一多半成员是「90后」和「00后」;唐卡小镇,不少人毕业返乡做起了「守艺人」,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人关注甘南藏族唐卡这门古老艺术……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被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走上保护、传承之路。如今,甘肃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68名、758名,在一大批年轻人手中,「老」艺术融入烟火生活,不断焕发新活力。
享一场「文旅+」的盛宴
鸣沙山上,各地游客围坐在巨幅国旗周围等待万人星空演唱会开启。人民网 李根摄
夏夜的鸣沙山月牙泉,人气比白天更热盛。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千游客,围坐在600平方米的巨大五星红旗四周,高声合唱【歌唱祖国】,场面震撼。
「合唱的时候,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太燃了!之前在网上看视频就觉得很感动,现场来体验更震撼。」从沙山上下来,来自江苏的小陈仍难掩激动。她拍摄的小视频,在朋友圈刚发出去就收获无数点赞,不少朋友留言「被种草,想来感受大西北独有的浪漫」。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万人星空演唱会将鸣沙山月牙泉景观与音乐文化相融合,开拓了「文旅+音乐」的全新旅游体验模式,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为敦煌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张充满活力的「演艺名片」。
面对时下更加注重精神和体验消费的旅游新趋势,甘肃如何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文旅+」是不错的选择。
【回道张掖】集市场景。临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旅+演艺」,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在张掖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已上演1600余场次。大型机械道具实景演艺,穿插河西独有的宝卷念唱,旅游元素叠加文化看点,生动再现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万国博览会等历史故事。
「文旅+文创」,甘肃省一大批文创产品爆火出圈:铜奔马文创玩偶走红网络,鹰头形青铜权杖首化身咖啡杯手柄,「麻辣烫花」上新即吸引大批游客排队抢购。
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推出的「文物咖啡」和「文物甜品」。低糖蛋糕仿制「琉云璃彩」蓝莲盏,咖啡杯手柄源于鹰头形青铜权杖首。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论是将文物拟人化,还是采用毛绒玩偶的形式展现文物,我们都希望让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接地气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文旅+」的创新实践丰富了甘肃文旅市场的供给,也为甘肃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24年上半年,甘肃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旅游花费1320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7%和35%。
九月的陇原大地,秋景如画。
临夏,传统旋律的民歌「花儿」唱起新词,「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好比是园中的百花……」;敦煌,校园内铃声响起,身着敦煌纹饰校服的孩子们做起敦煌舞课间操;兰州,9岁的小小讲解员,字正腔圆地向游客们介绍着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来源丨人民网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