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埋藏着一段鲜有人知的忌事

2024-01-16国风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 ,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lóu);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

关于此诗的主旨,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都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那里的美丽女子。

前人将之解读成浪漫诗歌,我认为他们只是看到了它表面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其实,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埋藏着一段鲜有人知的忌事!

为什么呢?

别急,让我慢慢解释给你们看。

首先,先解读诗句。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初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1)乔:高耸,形容树木高大的样子。(2)休:休息。(3)思:深想、考虑。

(4)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5)游:本指旗帜的垂饰,后引申为不固定的、经常流动的。(6)女:通 「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南边有高大的树木,却不可以有依靠它休息的思虑;汉水那边有反复流连的人,也不可以有求索的考虑。

(7)江:江水,长江。(8)永:水流长也,同时有江水浩大之意。(9)方:方国。「王出伐方」之「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太过广阔无边,以至于无法考虑在水中潜行;长江又是那么地奔流浩荡,想要达到那方国的心思也就有了阻碍。

(10)翘:鸟尾上的长毛。鸟尾的长毛高高翘起,所以「翘」也有高的意思。(11)薪:诗经上所有带有「艹」的字基本都可以去掉上「艹」,所以「薪」 既可以表示柴薪,也可以将之看成「新」 (「新」是「薪」的初文)。

「新」 由「辛」「斤」组成。「辛」本意是刑刀,或指罪恶。「斤」(图B)像斧子一类的工具,表示用斧子砍伐的意思。「新」的本意就是使用工具讨伐罪恶。

(12)刈:割、铲除。(13)楚:灌木,或「楚荆」之「楚」(周代的地方名)

(14)秣其马:喂马。「秣马厉兵」,其实也可以用拆字法分析,「秣」由「禾」「末」组成,禾苗的末端。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讨伐罪恶的「薪」高高翘起,去谋伐那南方的「楚」;讨伐结束后回家了,回去喂养战马。

【左传】昭公十二年:「 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15)蒌:既可以表示蒌蒿,也可以为「娄」。

「娄」,会意字。甲金文从女、手、田,会女子头上所顶两手扶持之物。

「娄」,甲文是女子头上顶物,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手,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头上顶了一个物体双手扶持之白描。因此,诗中的「蒌」本意是有这种习俗的某地方。

(16)驹:小马,马的后代。也可以用拆字法分析,「驹」有「马」「句」组成,「句」字在‘诗经·凯南’篇已将过,古同「勾」,雌性生殖器的意思。(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讨伐罪恶的「薪」高高翘起,去谋伐那南方的「蒌」;讨伐结束后回家了,回去喂养那出生不久的小马。

全诗大意:南边高大的乔木,却不可以休息,那里有反复流连的人,也不可以有求索的心思,因为汉江阻挡在我们彼此之间;想要轻易泳过汉水也不能,因为汉水太过宽广;而想要去往方国也不能,因为那永远奔流不息的江水在不停地咆哮,你看,一浪高过一浪!

讨伐罪恶的「薪」高高翘起,去谋伐那南方的「楚」;讨伐结束后回家了,回去喂养战马。之所以讨伐结束后回家,是因为汉江犹如天堑,想要渡过汉水实在是很困难,因为它太宽广了,无法控制那方国,你看,那滚滚流淌的江水实在太过凶险。

讨伐罪恶的「薪」高高翘起,去谋伐那南方的「蒌」;讨伐结束后回家了,回去喂养那出生不久的小马……

诗句已经解读完毕,那么,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事?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

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

祭公、辛伯从王伐楚。

天大曀,雉兔皆震,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王陟。

「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

周成王十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地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与楚蛮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两者才混为一体。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子爵,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所以诗中的「楚」是指南方楚蛮。

楚蛮在周昭王时期占据广大的地域,而且占据了铜矿主场地——铜绿山。在先秦时代。铜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

关于周昭王征伐楚蛮的原因,众说纷纭:【吕氏春秋·音初】: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 【楚辞·天问】: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维何,逢彼白雉 (闻一多谓「雉」当为「兕」,声之误。)【史墙盘】: 宖(弘)鲁邵(昭)王,广(能)楚刑(荆),隹(唯)(狩)南行。

依照诗中的记载,周昭王讨伐楚蛮的原因主要是:楚蛮占据铜绿山,打造了大量的青铜武器,这时,楚蛮的统治者欲望膨胀,不再满足原来的地盘,急于扩充地盘,而北方的周境无疑是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因此,楚蛮人经常骚扰周境,周昭王忍无可忍,最终出兵南征。

紫微,即紫微垣。星座名,三垣之一,在北斗北。「星孛」,彗星。有彗星穿过紫薇垣。

记载关于周昭王南征的史事很简单,翻译成现代话是:周昭王十六年,领军南征讨伐‘楚’,渡过汉水时遇见「大兕」。十几年春季,一天夜里有彗星穿过紫微垣。祭公、辛伯跟从王(周昭王)征伐楚。周昭王十九年,天空发生非常阴暗的奇异现象,野鸡、兔子都为之惊恐。周昭王在汉水一带丧失了六师主力军。王死。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图像

第一次南征,做了充足的动员准备:青铜器「安州六器」之中觑铭文: 「 王令先省南国,贯行,觐位在曾。……中省自方、邓、泛,曾邦,在鄂师次,…… 」曾公求编钟铭文「 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 」「 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 」此次南征收获颇丰,随军出征的将领得到了很多赏赐。「安州六器」之中觯铭文:「 王大省公族于庚振旅。王锡中马,自桷(厉)侯,四験。南宫贶,王曰‘用先,。中矾王休,用乍(作)父乙宝撙彝。 」 过伯簋载:「 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

第二次南征,周军凯旋回师渡汉水时,损失惨重。

第三次南征,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南征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全军覆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史料记载周昭王崩于汉水,但如何落水却众说纷纭。

【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按照这种种说法,周昭王死于桥梁垮塌。周人在汉水上架设浮桥,但不知何故,桥梁垮塌,昭王落水而死。

地震说。这种说法依据的是今本【竹书纪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的记载。其中的「雉兔皆震」,被理解为大地震,周昭王南征楚国、兵败身死的史实不是人为因素,而是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

鳄鱼说。战国墨子【公输】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可以联想到周昭王不是淹死于汉水,而是被水中觅食的鳄鱼咬死。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从这句诗的内容来看,周昭王当属于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