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世界文明史】三位高僧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2024-06-08国风

我们都知道,佛教最早来到中国,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商人们毕竟是以经商为主要目的,不可能把完整的佛经搬到中国,他们对佛经的翻译也难免不够准确,最多只能传播大致的教义。因此佛教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僧侣的作用。这群熟悉佛法的僧侣们,为传播准确的佛经,帮助信徒了解真实的教义做了很大努力。而在众多的僧侣之中,鸠摩罗什、法显和玄奘这三位,尤其为我们所熟知。

01

鸠摩罗什

第一位高僧是鸠摩罗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鸠摩罗什是一位印度高僧。这个说法并不错,但不完全准确。鸠摩罗什出生在当时的龟兹,也就是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一带,鸠摩罗什的父亲确实来自印度。他的父亲原来是印度一个邦国国相的儿子,因为不想继承权力,出家为僧,后来到了龟兹,还俗做了龟兹王的妹夫,生下了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受到父亲的影响,鸠摩罗什七岁时就出家了。因为年纪小,所以没能够完成完整的受戒,只能以小沙弥的身份修行。也是从那时起,鸠摩罗什每日诵经,四处学习佛教经典,甚至开展佛法讲座,很快便名扬西域诸国。十三岁时,他就已经能够在西域的疏勒国登座讲经了。

二十岁时,鸠摩罗什在龟兹王宫正式受比丘戒。每一位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时都需要接受这样的完整戒律。此后,他在龟兹广诵大乘经论,很多僧侣都慕名前去向他学习佛学。

鸠摩罗什的名声同样传到了中国。当时中国北方正值前秦的苻坚当政,他网罗各方面人才,听说西域的鸠摩罗什精通佛法,有大智慧,就派人前去请他,但鸠摩罗什没有答应。于是苻坚就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征伐龟兹。吕光为了逼他到中土来,胁迫他娶龟兹王的女儿,赐给他醇厚的美酒,导致他破了色戒和酒戒。

不久之后,前秦灭亡,吕光直接在西域自立为王,建立了后凉。此后18年,鸠摩罗什被吕光父子软禁在凉州。后来,后凉灭亡,后秦建立,鸠摩罗什终于重获自由,并接受后秦开国君主姚兴的邀请来到长安。当时后秦上下都信佛,得知鸠摩罗什的到来,足有上千人前往拜谒。那时,鸠摩罗什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一批歌妓,因此不得不还俗。

但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鸠摩罗什继续潜心研究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汉文。译经之余,他还常在寺庙中讲述佛法,直到公元413年在长安圆寂。鸠摩罗什的入室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十多名弟子后来被称为「什门十哲」,他们也是鸠摩罗什翻译经书的主要助手。

摩罗什一生翻译了三十几部佛经,还留下了一些对大乘佛法的讲解,这些著作后来都成为了传播大乘佛学的重要著作。

02

法显和尚

如果说鸠摩罗什是被中国当时的统治者请进来的,那么法显和尚及后来的玄奘和尚则是主动走出去,翻山越岭西行取经。

「求法先驱」法显大师

法显是南北朝早期的高僧,他出生在今天的山西省,为了躲避当时中国北方的战火,他父亲在他三岁时便让他剃度出家,做了沙弥。

今天我们对于法显早年和中年的经历了解很少,就连记载了法显生平经历的重要材料【法显传】也是从法显西行时才开始讲起的。因此,我们就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生的这一阶段。那么,法显西行都有些什么故事呢?

公元399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这四位僧人结伴,从当时后秦的都城长安出发西行求学。在长达数年的艰苦跋涉中,有人先行返程,有人去往不同的目的地,有人不幸死难。最终,西行集团中只剩法显一个人独自南行,到达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加尔各答一带继续学习。

公元410年,法显到达狮子国,也就是斯里兰卡,在那里停留了两年。今天斯里兰卡还有以法显命名的地方。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这十年间,法显每到一处就收集经书,准备将来带回中国。

当时中国和印度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常有来往,因此这次法显就决定从海上回国。这次法显回国,真是艰险重重。先是遇上了风暴,在印度尼西亚耽搁了五个月,终于等到了前往广州的商船。出发后,船又遇到大风,飘到了中国的某处沿岸。法显上岸询问当地人,才知道已经过了广州,到了青州长广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崂山。当地太守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就这样,法显历经12年,跋山涉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故土。

法显在山东登陆后,辗转回到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那里,他和僧人们一同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并且将他远赴天竺的经过以及在当地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后来增补为【法显传】,而这些著作是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印度佛教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03

玄奘和尚

说完法显的取经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最有名的取经和尚——玄奘。玄奘就是【西游记】中的形象「唐僧」的历史原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叫陈祎,法号玄奘,是中国 佛教法相唯识宗 的奠基人, 汉传佛教经卷的主要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口述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也是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当然,他最传奇的事迹还是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

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法师生于602年,年轻时就精通佛法,名声远扬。玄奘四处求学,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两京。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门派众多,玄奘感到各地佛理说法不一,于是上表朝廷,请求前往印度求法。由于一直得不到朝廷发放的过所,也就是今天说的护照,玄奘一直等到了贞观三年(629年)才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在印度,玄奘一待就是十几年。他遍访印度诸国,求教了许多著名高僧。在此期间,他和小乘佛教的宗师们辩论佛法,在天竺声名鹊起。

之后,玄奘带着大量经书回国,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于当年六月就开始翻译佛经。为了方便他工作,唐太宗还在长安城内为他修建了大慈恩寺,设立翻经院。你可以看出当时皇帝对玄奘是有多么的重视。

唐高宗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庙的西院修了一个五层的宝塔,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和佛像,这个佛塔就是今天西安大雁塔的前身。玄奘一生共翻译了七十几部佛经,这些佛经后来还传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无论是鸠摩罗什、法显还是玄奘,都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大量的经卷带到中国,翻译成汉语。

04

关于玄奘为什么还要西行?

我们经常会想,在玄奘之前,中原已经有了达摩祖师,唐玄奘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跑去印度取经呢?这就要讲到佛经的翻译和版本问题了,跟达摩的思想是否正宗关系不大。

今天中国人读到的佛经,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另一个是玄奘翻译的。由于佛经的原文很难理解,因此鸠摩罗什在翻译时兼顾了经文原意和文字的流畅性,他的译文可读性和文学性非常好,而且常常采用四字一句的译法,被称为「译经体」,也就是意译佛经。

不过,也正因为是意译,所以研究佛法的人无法通过鸠摩罗什的译文想象出原文。因此,后来玄奘不辞辛苦取来了真经原文,然后在大慈恩寺翻译。玄奘译本的特点是直译,译文和原文一致性更好,解决了原文的问题,因此很多研究佛学的人会读他的版本。

今天,人们通常称玄奘翻译的经文为新译,鸠摩罗什的为旧译,比鸠摩罗什更早的为古译。由于鸠摩罗什的翻译好懂,今天咱们读到的佛经很多都是他的译本。比如咱们熟悉的【金刚经】的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他翻译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