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怎样算聪明。孔子说:「致力于民事所宜,对鬼神敬而远之,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论语】6.22
【解读】
樊迟——樊氏,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知——同智。
务——致力于。
樊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归鲁后收的弟子,当时二十多岁的樊迟正在季氏家做小吏。
【论语】记载中,樊迟三次向孔子问仁,两次兼问智,而孔子回答各不同。孔门弟子问同而答异,多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然而同一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回答为何还会不同呢?这个应该是因为问答时,有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提问说辞。
从本章来看,樊迟显然是比较多的谈到了鬼神,而且对困难想得不多,对结果有比较高地期待。所以孔子谈,对鬼神要敬而远之,重要的是「务民之义」,仁者要「先难而后获」。
「先难而后获」一般有三种解读。
一种解读是:不以姑息为仁,先令民为其难,而后得其效。语义上是通顺的。但是孔子谈「仁」,都是对己有什么要求,对人有什么奉献,从不谈对别人有什么要求。所以,此种解读,不可采信。
第二种解读是:先做困难的事情(或先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成果。语义也通顺。但是,先付出后有收获就算仁德,似乎把仁德的标准定得太低了。所以,此种解读,亦不采信。
第三种解读就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后世范文正公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倒是挺符合古仁人之心的标准。故采信此种解读。
成语「敬而远之」、「先难后获」出自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