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有大名人文同,路过苍溪,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诗痕,这是值得苍溪人自豪的事,也是苍溪人至今都在不时谈论的事。
远眺少屏山 张文忠 摄
文同的身份认证,有三个:地方要员、大画家、著名诗人。文同过苍溪,走的是水路,也就是沿着嘉陵江坐船。他或许是逆水上行而北,或许是顺流直下而南,具体则不得而知。时节大体可以确定,是在夏日。那天正是中午时分,苍溪好一派明澈清朗的风光,文同的船恰好行到了县城区域,好风光更就扯住了他的眼,舍不得走了,于是泊船渡口,上岸游玩。去哪玩了?就近——县城南的少屏山以及幽隐其中的烟丛寺。
烟丛寺山门遗址 张文忠 摄
文同在这山与寺里玩了足足半天,直到夜幕降临,船夫催唤,才依依不舍地出寺下山回船。随后,他将这半天的活动与所见所闻,吟成一首诗。诗有24句,题为【少泊苍溪山寺】,诗曰:
正午风色高,遂泊苍溪县。
层崖抱林木,有寺藏葱倩。
出船步危磴,荫密颇萦转。
上到金仙家,缘空列台殿。
修篁挂悬溜,坐觉炎暑变。
老僧晓经论,言语何贯穿。
引我上高阁,阑干俯江面。
寥寥百里内,山水尽奇观。
谁谓羁旅中,所见皆所愿。
汀洲白鸟聚,井邑青烟散。
乐此暮忘归,疏钟起岩畔。
徙倚下松门,尚怪舟人唤。
这首诗,吟了少屏山与烟丛寺的诸般佳美,赞了寺里老僧的殷勤引观以及与他的愉快交谈,道了他远望近观苍溪山川风物的舒畅惬意心情。
烟丛寺 张文忠 摄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又称石室先生、文湖州,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盐亭)人。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考中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今邛崃)、汉州(今广汉)、普州(今安岳)、陵州(今仁寿)、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府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卒于赴任湖州(今浙江湖州)途中,享年61岁。文同一生,德行高洁,清高孤傲,学问精深,诗画兼长,尤其画竹精妙绝伦。文同为官,政绩显著,甘于清贫,百姓爱戴。
俯瞰烟丛寺 张文忠 摄
所以,文同路过苍溪游少屏山与烟丛寺,以他的性情,多半是独行侠一般,独自去游玩,不受任何干扰地体验苍溪的自然人文与山水风土。曲径通幽自寻乐,快哉,足矣。不过,大名人停留在了苍溪,县里应该风闻晓得,又岂会不懂礼节招从,县里的官员自然会去陪同参观,但从文同的诗里却看不出这点,于是只好妄加揣测一番。
那几年,有6年时间,文同先后在兴元府、洋州为官,先是做兴元府知府,后为洋州知州。兴元府与洋州,治所是现在的汉中与洋县。当时洋州的管辖范围为今汉中市的四县——洋县、佛坪县、西乡县、镇巴县。兴元府,就是除洋州四县外的今汉中市其他区县,还包括今川北的一些区域,范围不小。当时的苍溪县,则属阆中管辖。文同过苍溪时,就任职地而言,不是在兴元府,就是在洋州。他过苍溪之后只有不长的时间,也许就那么一两年,这位文曲星就陨落了,病逝在了告别洋州之后赴任湖州的途中。
文同是在神宗熙宁五年(1072)调任兴元府知府,熙宁八年(1075)调任洋州知州。如果从任职地回盐亭老家那里,有两条路——陆路与水路可以选择,陆路就是走蜀道——剑门蜀道,而后下蜀道回去,但蜀道难,不是最佳选择。走嘉陵江水路,就是从汉中上蜀道到达广元后,再坐船顺流而下,一路过昭化、苍溪、阆中,在南部县境弃舟登岸,往西走那么一段陆路就回去了,实可谓方便快捷最撇脱。文同这次过苍溪,心情挺好,仕途也算顺利,没什么大的风浪。苍溪「风色高」(风光好、风景美),吸引他留步,于是就有了他的「遂泊苍溪县」。
烟丛寺后山,题有「少屏山」的山石 张文忠 摄
少屏山,是诗圣杜甫取的名字。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在阆中小住期间,从阆中送客至苍溪,而后又折返阆中。因这件事情,杜甫写有著名诗作【放船】。杜甫送客至苍溪后,顺便游了苍溪城,还有县城周围的一些地方。现今的放船台和杜里坝地名就是因杜甫的行迹而得名。他登上城南嘉陵江对岸的一座山,有感此山佳美,堪比阆中锦屏山,只是此山甚小,宜呼为少屏山。少者,小也。少屏山,苍溪人很喜欢这个名字,自此就叫开了,叫响了。文同是何等人物,自然与杜甫是心有灵犀的,欣然登拜此山。山中有寺——烟丛寺。因烟树如丛,寺隐其中,故名。远视近观,但见烟丛之地,树多,树密,树粗,树高,树古,丛丛也,如烟也。在郁郁苍苍丛丛烟树中,隐以寺院,起以楼台,更兼山岚雾霭笼罩,静谧之中大有幽趣。
烟丛寺始建于晚唐,毁于明代兵火,清晚期重修。据县志记载:「烟丛寺创修最古,历宋、元、明、清,皆称胜地。」曾经的寺殿楼台,壮观瑰丽堂皇,有泥塑儒、释、道三圣及千手观音、十八罗汉像。有高大的山门,为汉唐风格石牌坊,刻勒「烟丛古寺」四字。惜乎,这些古迹大多在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中给毁掉了。现存的烟丛寺,只有一座木结构的四合院,院内香火缭绕依然,佛光普照依然,院背后古柏森森依然。曾经巍峨壮观的山门,则只残存一块高高的石头门柱,已被石砌围栏围护了起来。围栏一侧的碑刻,刻勒着文物保护通用格式的文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烟丛寺,四川省人民政府立,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四合院背后山坡上,斜躺着一块硕大坚硬的自然山石,其上刻着「少屏山」三个大字,传说是杜甫字体。这处石刻,也是文物,从旁边的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可以得知,文物名称为「少屏山石刻」,文物年代为「宋辽金」。来到这山里寺里的感觉,与别处颇有不同,这里的遗迹与细节,似乎显得格外珍贵。就像烟丛寺的这个烟字,在这里,好多的往事都如烟了,少不了要发一声叹息,不过这里幽静,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当然,文同当年来到这里的时候,寺里的一切自然都在,都好好的,感觉是美妙的。
山中行人 张文忠 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少屏山与烟丛寺,很是贴合这句古言。此山此寺,自杜甫取名、文同到访后,名气更大了。
文同来这山寺寻幽探胜,观山望景,甚是惬意,于是写下好诗。他诗题说是「少泊」(短暂停留),其实还是泊了足足半天。请注意诗里「修篁挂悬溜,坐觉炎暑变」这句中的「修篁」,这个语词在文同的诗中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或许,正是这里的「修篁」给诗人带来的更多快意与慰藉,才促成了加速促成了这首诗的吟成。修篁(长长的竹子)旁边,有「悬溜」(小瀑布)挂着,很有诗意,很有素雅高洁之趣,不但能解暑气,更能冲触直击文同的文心。因为在文同文化与品性的基因里,他超级喜欢竹,呈现在艺术上,他被称为画竹圣手。他的墨竹画,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他的才能与才情,还深得当朝巨咖文彦博、司马光的赏识。恰好,他与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是亲戚——表亲关系,文同父亲文昌翰与苏洵是表兄弟,文同称苏洵为表叔,文同与苏轼苏辙兄弟自然就是从表兄弟关系,文同居长,大苏轼19岁,大苏辙21岁,且与苏辙还是儿女亲家——文同的小儿子娶了苏辙的大女儿。苏轼苏辙很是佩服文同,也都爱竹,对他的墨竹画更是极为赞赏。苏轼的痴爱竹那也是众所周知的,他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语,到处流传,一直流传,但他的竹之情则又是受老兄长文同极大影响的。文同的痴竹画竹,根据苏轼的文字记述(实际上,苏轼也坦言他自己是在转述文同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意思是,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执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心里想要画的竹,这时快速跟着自己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刚蹿起来、鹘鸟便猛扑下去那般迅速,否则稍有放松就错过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这样的佳话,从此也就创造了一个使用近千年的成语——「胸有成竹」或曰「成竹在胸」。文同的画竹理论与实践,其所贡献成语的出典与发源,即前面引苏轼文字的那篇文章,也是一篇著名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据说还收在了现今的高二语文课本里面,由此可见其文化影响之大,艺术品位之高。
1939年12月13日,梁思成在烟丛寺考察时留影。
川北山区苍溪县是嘉陵江中游的一颗明珠。这里山色青绿,江水碧映,环境佳美,历史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气息浓郁,又素有「川北淳邑」「蜀中邹鲁」雅称。如今,在沿嘉陵江休闲绿化带的建设打造与美化点缀过程中,刻勒了诸多诗吟苍溪佳作。在县城西的嘉陵江大桥(又称一桥,为县城区域跨越嘉陵江三座大桥中之最先建成者)北端,就是滨江路与大桥的下穿那里,于坐落江堤处的桥墩立面上,就刻勒了文同这首【少泊苍溪山寺】诗。赭红的瓷面,鹅黄的笔彩,深勒的诗句,优雅的书法,观阅诵之,既快意又起敬。经过这里的行人,在下穿步道时只要稍微留意,就会看到,不必到古籍方志等纸质书中去寻阅,当然,网上去查找,也很方便。从这里再往西移步一百多米,就是放船台广场了,游历过少屏山并为之取名的杜甫,他送客苍溪的雕塑和他著名的【放船】诗也展示在了那里。如果从那里上嘉陵江大桥去对面,也就是大桥南端,从桥头沿公路往东数十米,就是少屏山与烟丛寺的所在了。山的入口处,有一个公交站牌——烟丛寺站。站牌小,要留意才能发现,倒是旁边的「少屏山ⅩXX」商业招牌更为显眼,远远就能望见。感觉这里应该有一个显眼的名胜古迹提示牌更好,毕竟此山此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毕竟创修最古,其多处遗迹更能证说历史烽烟的深邃刻痕,来此观瞻凭吊,怀古思今,别有一番深长无尽的意味。
作者简介: 奉来禹,笔名老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元市作协全委会委员。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二百余篇,曾主编供职部门文学作品集三部,出版散文集【最忆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