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民间故事:男子常年在外做生意,妻子与人厮混,被发现后离奇死亡

2024-01-05文化

在明朝时期,泰州的一个县城附近有个村落。这里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叫杜松,他常年在苏州做生意,只留下妻子苏玉珍一人在家。苏玉珍长得高挑,面似桃花,是附近有名的美人。由于杜松长期不在家,苏玉珍感到寂寞难耐,于是背着丈夫与别人私通。

这晚,杜松在夜色中一路奔波,终于在半夜三更时分赶回了家。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家门前。然而,当他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时,却久久不见屋内有任何回应。

杜松的心开始慢慢升起疑惑。他皱了皱眉,用手敲门,但门内依然一片死寂。这时,他开始感到有些不对劲,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于是,杜松开始用力踹门,门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大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但门内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过了好一会儿,杜松已经踹得气喘吁吁,门才终于被打开了。苏玉珍出现在门口,她的脸色苍白,眼神闪烁不定,显然心神不宁。

杜松一眼就看出妻子的异样,心中的怀疑更加浓重了。他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盯着苏玉珍的眼睛,试图从她的表情中读出些什么。

这时,杜松突然发现屋内的后窗敞开着,夜风从窗外吹进来,吹得窗帘飘飘荡荡。他快步走过去,一眼就看到窗台上留着两个清晰的脚印。这两个脚印一深一浅,显然是有人匆忙间从后窗逃出去时留下的。

杜松脸色一沉,眉头紧皱,眼神中带着深深的疑惑和愤怒。他转身面对苏玉珍,语气冷硬地问道:「这后窗的脚印是怎么回事?看这大小,分明是个男人留下的。你是不是偷人了?」

苏玉珍性格一向泼辣,她并没有因为杜松的质问而感到害怕或愧疚。相反,她挺直胸膛,怒目圆睁地盯着杜松,大声反驳道:「你胡说什么!这脚印说不定是我的,也可能是邻居家的小孩子跑来跑去留下的,怎么就一定是男人呢?」

见苏玉珍不但不认错,反而强词夺理,杜松心中的怒火更盛。他上前一步,紧紧地抓住苏玉珍的肩膀,大声喝道:「你当我是傻瓜吗?一定是你背着我跟别的男人私通!」

苏玉珍也是个泼辣的女人,她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她猛地挣脱杜松的双手,一边捶打着他的胸膛和肩膀,一边尖声哭喊道:「你这个没良心的!我辛辛苦苦在家等你回来,你倒好,一回来不关心我也就算了,还怀疑我偷人!这日子没法过了!」

苏玉珍的指甲很长,一下子就在杜松的脸上留下了几道血痕。杜松又恼又怒,忍不住狠狠扇了苏玉珍几巴掌。苏玉珍被打倒在地,痛苦地蜷缩着身体。杜松愤怒地瞪了她一眼,然后头也不回地摔门而去。那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久久不散。

杜松有个姐姐在县里,当夜他便到姐姐家,住在了姐姐家里。第二天中午,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几名捕快破门而入,不由分说地将杜松按住。杜松吓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地问道:「各位官爷,小人这是犯了何罪?为什么要抓我呢?」

带头的捕快板着脸,没有半点笑容:「别装蒜了,到大堂上去交代清楚吧。」说完,不由分说地将他绑起,带到了县衙里。

原来,杜松有个邻居叫李二牛。这天一早,李二牛准备去挑水,却发现水源有点远,于是想去借个扁担。他走到杜松家门口,发现门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以为杜松夫妻俩还在睡觉,便开始敲门。可是敲了半天,里面毫无回应。

李二牛心中起疑,于是用力一推,门竟然开了。眼前的情景让他瞬间惊呆了。只见苏玉珍倒在地上,脸色狰狞,显然已经死去多时。李二牛吓得大叫起来,引得附近的邻居纷纷赶来。

一位年长的邻居仔细察看后,说道:「昨天夜里,我听到杜松回来了,他和妻子在屋里吵得很凶,还有摔东西的声音。没想到竟然闹出了人命来。」

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是杜松毒死了妻子,然后畏罪潜逃。于是有人建议立刻报官。就这样,捕快们迅速赶到,将杜松逮捕归案。

杜松被衙役们带到了县衙大堂。知县端坐在堂上,面容严肃,眼神锐利。他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杜松,你为何要毒死你的妻子?」

杜松跪在地上,声音颤抖地为自己辩护:「大人,小人冤枉啊!我没有毒死我的妻子,请大人明断!」

知县听后,冷笑一声:「大胆刁民,还敢抵赖!你的邻居李二牛,昨夜听到你夫妻俩在屋里又吵又打。不是你干的,难道还是鬼干的不成?」

杜松听后,心中一沉,但他还是决定说出真相:「大人,我妻子苏玉珍红杏出墙,与他人私通。我昨夜回家后,发现后窗有可疑脚印,便质问她。我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争执,但绝对不是大人所想的杀人案件。」

知县听后,脸色阴沉:「你以为编造这种借口就能逃脱罪责吗?来人,去看杜松家里的窗台上是不是真的有脚印?」

不久,捕快们回来了。他们向知县汇报:「回大人,那窗台干干净净的,不曾有什么脚印。」

杜松一听,心中如五雷轰顶。他意识到自己走后,苏玉珍肯定清理了窗台。这一切都是为了掩盖她的罪行!杜松不禁连连摇头,苦不堪言。

知县听后,更加断定杜松是杀人凶手。他大喝一声:「来人,上刑!」

衙役们应声而上,将杜松绑在刑架上。他们拿起皮鞭,狠狠地抽打杜松。每一鞭下去,都让杜松痛不欲生。他的衣衫破碎,血肉模糊。但他始终坚称自己冤枉。就这样,杜松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杜松被连续的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最终在供词上签字画押。这个案子虽然疑点重重,但杜松已经认罪,加上苏玉珍的爹娘为了给女儿报仇,送了一大笔银两给知县。

知县原本是花了数千两银子才买到这个官位,如今自然要想办法尽快把本钱捞回来。他一拿到苏家送来的银两,便立刻下令将杜松打入死牢。

不久,这个案子被呈报至泰州知府。知府杨华英为官清廉,办事认真。他仔细查看了卷宗,发现其中有许多矛盾和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

例如,泰州本地就有卖砒霜的店铺,杜松为何特地从苏州带回砒霜?又或者,他杀了人后为何不选择远走高飞,或者躲进深山老林,而是跑到他姐姐家里?

带着这些疑问,杨华英决定亲自提审杜松。他端坐在堂上,眼神坚定,语气平和地对杜松说道:「你无需害怕,只要你是冤枉的,本官一定会为你做主。你需将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地说清楚。」

杜松听到这番话,眼中泛起希望的泪光。他知道自己遇到了为民做主的好官。于是,他鼓起勇气,把事情的经过、苏玉珍的背叛、窗台的脚印等细节一一告诉了知府。

听完杜松的叙述,杨华英更加确信此案有蹊跷。他决定亲自前往县城,重新调查这个案子。

杨华英来到县城后,立刻采取行动。他先是秘密控制了知县,确保他无法提前通风报信。接着,他将捕快、仵作以及证人李二牛等人召集到一起,准备重新审查这个案子。

在堂上,杨华英神情严肃,语气坚定。他对众人说道:「此案涉及人命,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希望各位能够提供真实、准确的证词,以帮助我们找到真凶。」

首先,他仔细查看了仵作的验尸报告。报告中指出,苏玉珍死后全身污渍,七窍流血,明显是中毒的症状。经过化验,毒药是在她喝的汤里发现的

杨华英心中疑惑,苏玉珍家的院墙很高,门窗也都非常结实。凶手是如何进入屋内的呢?除非凶手与苏玉珍非常熟悉,才有可能轻易进入她的家。

为了寻找线索,杨华英决定先从苏玉珍的邻居和亲朋好友开始调查。他连续多日传讯众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而,一连几天过去,仍然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这一天晚上,知府杨华英再次踏入存放证物的房间。房间里充满了一股沉闷的气氛,但知府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他手持烛台,细心地检查着每一件证物。

当他走到盛汤的瓷盆前时,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他蹲下身子,用烛光仔细地照射着瓷盆的表面。微弱的烛光下,他发现盆底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孔。

杨华英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敲破盆底。随着碎片的掉落,他发现这瓷盆的内部结构与表面截然不同。瓷盆底部虽然很厚实,却是一个空心结构

他立刻召来仵作,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仵作仔细检查后发现,这空心的汤盆里,竟然还残留着一些未完全溶解的毒药。

这一发现让整个案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杨华英心中一阵激动,他知道这个案子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线索。

他立刻追查这瓷盆的来历,发现这汤盆是由一个叫黄明的工匠所制作。杨华英立刻派人将黄明抓捕归案。

面对审讯,黄明起初还嘴硬,坚决否认与案件有关。但当证物呈现在他面前时,他顿时脸色苍白,意识到自己已经露出了破绽。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黄明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原来,黄明曾向杜松借了整整100两银子,用于生意投资。不料生意失败,他一直无法还清这笔债务。杜松和苏玉珍两人不停地催债,甚至威胁要抓他的女儿来抵债。

黄明心中怒火中烧,又急又气。他深知自己无法偿还这笔巨款,更不想让女儿受牵连。在绝望之中,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毒死杜松和苏玉珍夫妻俩。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黄明可谓绞尽脑汁。他反复考虑过多种方法,都觉得不够稳妥。直到一次偶然事件,给他带来了启示。

当时,他不小心将一块木块放入一个汤盆里。由于木块是湿的,在高温下烧制时,木块释放出气体,导致汤盆底部出现了一个大洞。这个现象让黄明受到了启发。

他开始设计一个独特的毒杀计划。他制作了一个空心的汤盆,底部只留有一个小孔。然后,他将毒药灌入盆中,再用白蜡封住小孔。这样一来,毒药不会泄漏,但当有人使用这个汤盆时,毒药就会慢慢渗出,造成中毒的假象。

黄明将这个有毒的汤盆送给了苏玉珍。他计划等杜松回来后,夫妻俩会一起使用这个汤盆,从而同时中毒身亡。这样一来,他就彻底摆脱了债务的困扰。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于黄明的罪行暴露,证物齐全,整个案子得以顺利侦破。黄明最终认罪伏法,为他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三年后,杨华英被调任至苏州知府。某日,他来到灵隐寺游玩。灵隐寺的方丈对杨华英的清廉与公正颇为仰慕,得知他来访,便亲自陪同他观赏寺内的景色。

两人边走边聊,穿过层层殿堂,来到了一片幽静的后山。这里有一座别致的院子,院子中央高挂着一口古老的大钟。钟旁有一个古朴的亭子,亭子里摆放着棋盘。

方丈提议道:「杨大人,此乃本寺的静心之地,不如我们在此亭中品茶对弈,如何?」

杨华英欣然应允,两人便在亭子里落座,开始对弈。茶香与棋香交织在一起,四周鸟鸣悠长。

正当两人沉浸于棋局之中时,那口大钟突然发出一声深沉的响声。声音回荡在院子里,震得树叶轻轻颤动,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如同一场花雨。

杨华英好奇地问道:「方丈,这钟声如此清脆响亮,却没人敲击,它是如何自鸣的呢?」

方丈笑了笑,解释道:「杨大人,这口大钟与寺院前头的一口大钟是一对。它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共鸣关系。只要前钟被敲响,这里的大钟便会受到影响而自鸣。」

杨知府听闻方丈的解释后,顿时来了兴趣,他追问道:「这么奇妙,是何原因呢?」

方丈解释道:「这两口钟是同时铸造的,内部的纹路也是一模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共鸣关系。当其中一个钟被敲击时,另一个钟会因为共振而发出声音。」

杨知府听后啧啧称奇,感叹古人的智慧。但他又想到方丈所说的一种惩罚方式,不禁皱眉道:「若佛门弟子犯了重大戒律,就会被装进这口钟里吗?」

方丈点了点头:「是的。前院的钟一撞,他就会被震到眼珠脱落、七窍流血而死。」

杨知府听后方才恍然大悟,连连摇头道:「这堪比酷刑,太过残忍了。」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知府总觉得之前在泰州的案子有些问题。他回想起苏玉珍的死状与方丈描述的如出一辙:眼珠子也是脱落的。他不禁疑惑:难道苏玉珍不是被毒死的?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杨知府决定再次翻阅历来的案卷,查遍所有中毒的症状及死者的细节。经过仔细比对,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点:死者的眼珠都是突爆的,并无脱落一说。这让他更加坚信之前的案子可能存在误判。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杨知府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如果再到泰州去查这个案子,自己的前程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如果不查,他的内心将永远无法安宁。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杨知府终于下定决心。他整理行装,准备再次前往泰州。

杨知府决定带一位经验丰富的仵作一同前往泰州。他们来到了苏玉珍的墓地,令人撬开了棺材。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仵作的检验,他们发现苏玉珍的骨头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白色。

仵作对杨知府说:「大人,根据我的经验,这骨头的颜色明显与中毒反应不符。通常中毒死亡的骨头应该呈现出深褐色或黑色。」

杨知府听后沉思良久,他深知这个发现对于案件的重要性。如果苏玉珍不是中毒而死,那之前的结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为了进一步调查,杨知府派人打听附近的所有寺庙,希望能找到与灵隐寺那对大钟相似的线索。经过几天的探访,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寺庙。

杨知府立刻换上便装,假扮成一位香客前往探查。他发现这座寺庙与灵隐寺颇为相似,规模较大,但香火并不旺盛。寺庙里有一对大钟,其中一口挂在院子里,另一口则被扣在一个偏殿的地上,上面落满了灰尘。

寺庙里的住持是一位老者,五六个年轻的和尚正在做日常的清扫工作。杨知府仔细观察这些和尚,特别留意他们的眼神和举止。他发现两个和尚身材高大威猛,与其他和尚相比显得有些突兀。随着调查的深入,杨知府逐渐将目标锁定在这两个和尚身上。

杨知府与住持攀谈时,巧妙地打探道:「这座寺庙历史悠久,想必这口大钟也有着不少的故事。」

住持慈祥地回答:「这两口大钟已经伴随本寺数百年了。一口挂在院前,另一口则一直放在偏殿里,从未有人动过。」

杨知府听后心中一震,他立刻意识到这口被尘封的大钟可能与案件有关。他决定趁机试探一下无心和无亮。

他一挥手,十几个捕快立刻冲进寺庙,将无心和无亮按倒在地。捕快们控制住场面,杨知府则逼问道:「无心,无亮,有人告你们偷盗。本官要惩罚你们,把你们放进这个钟里关上一天。」

无亮面不改色,毫不在乎地说:「随便,反正一天不吃不喝对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无心却吓得浑身发抖,他哀求道:「大人,我冤枉啊!求求您放过我吧!」

看到无心的反应,杨知府心中有数了。他突然变了脸色,大声喝道:「大胆无心!你给我老实交代!三年前你是如何害死苏玉珍的?」

无心愣住了,他惊恐地看着杨知府,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圈套。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无法掩饰内心的慌乱。

杨知府又严厉地说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现在还有话要说吗?」

无心长叹一声,无奈地承认:「命中该有此劫,终究还是躲不过。三年前,我与苏玉珍有了私情。一天夜晚,我们正亲热时,不料杜松突然回来敲门。我吓得赶紧从后窗逃走,但并未跑远,便躲在附近的树林里。」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回忆道:「他们争吵过后,杜松愤怒地离开了。我又悄悄折返回去,苏玉珍已经做好了饭菜,打算与我共度良宵。我思索片刻,便提议道:‘我们干脆远走高飞吧!’于是,我们匆匆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无心眼中闪过一丝惊恐:「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我跑到偏殿去收拾东西,而苏玉珍则躲在暗处等待。不知为何,他弄出了一些声响,被住持听到了。住持误以为有小偷闯入,便大声喊叫,让我一起帮忙捉贼。」

「我心知若是被住持发现我们在此私会,事情会败露无疑。于是我立刻冲进偏殿,想让苏玉珍藏进大钟里。等住持拿着灯笼进来查看时,并未发现什么异常,便离开了。」

无心颤抖着声音继续道:「那晚,钟声响起时,我慌乱中掀开了铜钟。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魂飞魄散——苏玉珍面色狰狞,双瞳突出,仿佛即将脱落,七窍流血而死。我无法形容当时的恐惧和绝望。」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我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我害怕被抓住、被判刑。于是,我决定把罪名栽赃给杜松。我用袋子将苏玉珍的尸体悄悄扛了回去,伪造了现场,让人误以为是杜松下的毒手。」

住持在一旁听着无心的叙述,气得横眉怒目。他无法想象自己的弟子竟然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

而此刻的杨知府内心也是波涛汹涌。他终于明白了整个案情的来龙去脉,也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下令将无心打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

随后,杨知府亲自撰写了奏折,向皇上如实禀报了案情。他承认自己在初审时存在疏忽,导致误判了凶手。他请求皇上惩罚自己的过失,并表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然而,皇上在看完奏折后却对杨知府的表现大加赞赏。他认为杨知府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揭开真相,并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官员实属难得。因此,皇上不但赦免了杨知府的过失,还升了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