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余光祖:再辨【红楼梦】「芦雪广」之「广」的音、义

2024-07-01文化

【红楼梦】第四十九、五十回里,大观园众姊妹因见天下起雪来,又激发起开诗社作诗的兴头,那日一早齐集李纨提议的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赏雪联诗。

戴敦邦绘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可是这个景点的名称,各个版本纷纭不一。庚辰本[1]作「芦雪广」;而蒙府本[2]、戚序本[3]作「庵」,卞藏本[4]目录也作「庵」;列藏本[5]作「庐」;梦稿本[6]作「庭」;甲辰本[7]和程甲本[8]作「亭」。

在今校本中,以庚辰本为底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院校注的【红楼梦】,从庚辰本作「广」,并在三版书中对此作了注释,云:

广(yǎn)眼——因岩架成之屋。[9]

对这一注音和释义,有不少学者颇有异议。

2017年裴世安、董义德、余光祖著【红楼韵文校字】中认为:

「芦雪广」之「广」,应取「小草屋」之义的「广」,读ān。[10]

【红楼韵文校字】

2022年陈青撰【异文校议二则】中认为「芦雪广」之「广」,读yǎn,但「并非‘因岩架成之屋’」,建议注为:

广(yǎn)——通「庵」,指简易的房屋,草舍。[11]

红校本2022年重新出版的四版【红楼梦】对三版注释增补了一点:

广(yǎn眼)——因岩架成之屋。一说即「庵」。[12]

愚以为红校本三版、四版的注释和陈青先生的建议注,都尚有商榷之处。现不揣谫漏,在我们原校议基础上稍作展开,进一步辨析探讨此「广」究竟该如何读、如何释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

「广」是一个多音字,有guǎng、yǎn、ān三种读音。因读作guǎng的「广(廣)」与本文讨论的「广」无关,故略之。

对yǎn、ān两种读法的「广」的解注,大多数字词典等工具书里都有,比较而言,相对全面、详细的有【说文解字注】、【故训汇纂】、【辞海】、【古代汉语大词典】等,下面不揣繁琐分别引录如次:

【说文解字注】:

广,因厂为屋也。厂,各本作广,误,今正。厂者,山石之厓岩,因之为屋,是曰广。【广韵】琰、俨二韵及【昌黎集】注,皆作因岩可证。因岩,即因厂也,从厂,各本无此二字,今部。象对刺高屋之形。刺,各本作剌,今正,读七亦切,谓对面高屋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屋。凡广之属皆从广。读若俨然之俨。鱼俭切,八部。[13]

清嘉庆刻本【说文解字注】

【故训汇纂】:

广【说文·广部】:「~,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凡~之属皆从~。读若俨然之俨。」

Yǎn【广韵】鱼检切,上琰疑。谈部。

,~,因广为屋。【说文·广部】。

,~,因厂为屋。【说文解字注·广部】。

,~,因岩为屋。【广韵·琰韵】;【俨韵】。,~,因岩成室谓之~。【营造法式·总释下·宫】引【义训】。,~,即庵字。隶嫌其空,故加奄,变象形为谐声。【说文·广部】桂馥义证。,~,(略)[14]

【新编汉语辞海】:

广ān见490页㈡。广㈡ān(名)同「庵」。

查「庵」得如下:

庵(菴)ān名圆顶小草屋:茅~|结草为~。名寺院(多指尼姑住的):~堂|尼姑~。名旧时指学斋:梅~|竹~|老学~。[15]

【古代汉语大词典】

【古代汉语大词典】:

广㈠(略)。

㈡(略)。

㈢(略)。

㈣(yǎn俨)就山崖作成的房子。【说文·广部】:「广,因厂为屋也,从厂,象对刺高屋之形。」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

㈤(ān)同「庵」。查「庵」得如下:庵(菴)ān小草屋。【神仙传·焦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南齐书·王秀之传】:‘父卒,为庵舍于墓下持丧。’一说圆顶屋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小寺庙,多指尼姑所居。」[16]

综合上述辞书的诸多解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个「广」有两种读法、多种释义。

其一,读作yǎn,其字义虽有上述辞书中所说的「因厂为屋」、「因广为屋」、「因岩为屋」、「就山崖作成的房子」等不同表述,但其实是一个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山崖的岩石搭建的房屋,也就是这房屋须紧挨山崖。【古代汉语大词典】所引韩愈诗「开廊架崖广」中的「广」,就是这种房子,即当读yǎn。

【新编汉语辞海】

其二,读作ān,同「庵」,据【新编汉语辞海】和【古代汉语大词典】对其字义的解释,有如下三个义项:小草屋、圆顶屋;旧时指学斋;小寺庙,多指尼姑所居。

概括而言,表示「就山崖作成的房子」时,当读yǎn;表示「小草屋、圆顶屋」;「学斋」;「尼姑居所」时,读ān。

明乎此,当我们在文献中遇见这个「广」,就应该先从该语境中理解领会其含义,再确定其读音。比如:

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

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

路穷台殿辟,佛事焕且俨。

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

……

上引韩诗为五言排律,共25韵,为节省篇幅,下略。「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二句的意思是:韩愈在山上所游之寺处,看到有在剖开的竹子中流淌的泉水,还有在山崖处辟出路径依崖架构的房屋。据此,诗中「崖广」的「广」,就该读yǎn,不可读ān。

韩愈邮票

宋·张鎡【震泽戏书鹅鹤】:

市梢茅广三两间,旁有数鹅行复还。

适从何来令威老,矫首便觉高情闲。

群鹅不度风姿少,罢亚相随过汀草。

令威流盼略无言,寄与谁知自瀛岛。

少焉戛然鸣一声,岂暇更顾儿童惊。

直上晴天三万丈,鹅在人间夸字样。

从上引诗中可知,这「茅广三两间」乃处于「市梢」,即集市边,与山崖、岩石为屋无涉,实为茅屋,即同「庵」,故当读ān,不可读yǎn。

【宋诗选注】

清·闽胄显【沙厓先生文集】卷之六【邻对亭记】:

「……佥曰唯,遂鸠聚干材,构成一间草广。庇上雨而通旁风,远而望之,如菌焉如盖焉。人之游于其上者,如坐于轩车之」。

上引「草广」中的「广」,因文中有「如菌焉如盖焉」,说明这草屋顶是圆形的,又云「如坐于轩车上」,说明并非「就山崖作成的房子」,故应理解为「圆顶」草屋,此「广」也同「庵」,当作ān,不可读yǎn。

清·弘历【题张若澄山水十二幅其五绿天茅广】(乾隆【御制诗集】二集,卷十三):

受风散种溪边竹,听雨新移窗外蕉。

一卷常持高士传,小年乐事足逍遥。

上引诗题中的「绿天茅广」,是张若澄画中的一个书斋,其中「绿天」典出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绿天庵」,此庵位于湖南零陵高山寺大雄宝殿后侧,是怀素幼年苦练书法的地方。画中的「绿天茅广」是指学斋,故此「广」也同「庵」,当读ān,不可读yǎn。

【御制诗】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来联系【红楼梦】中的「芦雪广」,它建在何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庚辰本第四十九里是这样描写的:

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庚辰本,第一一四三页)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芦雪广」并没有紧挨山崖。虽然前面有「傍山临水」的处所词,但「傍山」不等于紧挨山崖,房屋距山崖数十米、数百米、甚至再远些,都可以说「傍山」。此处的「傍山临水」,只是对此「广」大环境的概述,因在它后面还有「河滩之上」、「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等更具体的小环境描写。所以不能将此「广」理解为「因岩架成之屋」,也不能读作yǎn。

而应该将这「广」理解为河滩芦苇中的几间茅屋,从功用方面来考察应该是学斋,是文人学士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休闲会友的场所。它既不同于能引起贾政「归农之意」的「稻香村」之农舍,也不同于「青灯古殿」「槛内人」无事不登的「栊翠庵」之尼姑庵。

【红楼梦】庚辰本

此「芦雪广」,乃类似于上引乾隆题画诗提及的张若澄山水画中的「绿天茅广」,是几间茅屋学斋。所以李纨把吟诗游戏的姊妹们带到这个具有学斋性质的「芦雪广」来。由上可知,此「广」当读ān。

综上,红校本三版、四版将「广」注释为「(yǎn眼)——因岩架成之屋」,是不准确的。陈青先生不赞同红校本的释义甚是,但又赞同红校本的注音,读yǎn,是不妥当的。鉴于上述,不才也给「芦雪广」之「广」,提一个注释建议:

广,此处读ān,同「庵」,草屋,茅屋。旧时文人常以此字指称学斋。

不当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教。

注释:

[1](清)曹雪芹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简称庚辰本,下同。

[2](清)曹雪芹著:【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版。简称蒙府本。

[3](清)曹雪芹著:【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简称戚序本。

[4](清)曹雪芹著:【卞藏脂本红楼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简称卞藏本。

[5](清)曹雪芹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编:【石头记】,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简称列藏本。

[6](清)曹雪芹著:【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简称梦稿本。

[7](清)曹雪芹著:【甲辰本红楼梦】,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简称甲辰本。

[8](清)曹雪芹著:【程甲本红楼梦】,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简称程甲本。

[9](前八十回)(清)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2009年第26次印),第662页。简称红校本,下同。

[10]裴世安,董义德,余光祖著:【红楼韵文校字】,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页。

[11]陈青:【异文校议二则】,【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2辑,第332—335页。

[12]红校本,2022年第4版,第 665页。

[1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73页。

[1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91页。

[15]路丽梅,王群会,江培英主编:【新编汉语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8、490、9页。

[16]徐复等编:【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018、10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