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书单| 中国书法之情性、神气及骨肉血

2024-03-05文化

★星眼读书·书单

★栏目主持:温星(阅读推广人,奔来书院院长、中国作协会员,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文学无用」、「艺术无用」——许多精致的实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在贬斥文学艺术时,常常高唱如此无用论调。这,其实是一种很客观的评价。然而,文学艺术之用,恰在于其「无用之用」。莫言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后,发表演讲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我想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相关的名家言论当然很多了,这里我不去列举。

本期【星眼读书】,我想表达的观点:文学艺术在功利的实用层面确实很可能百无一用,但是,它能使你成为一个「人」。

【艺术:让人成为人】 ,两位美国教授享誉全球的人文学通识经典,被誉为「伟大的人文学教科书」,已在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讲授四十余年,经久不衰。本书副标题,可谓极为艺术而又精准地道出了艺术的核心价值,那就是塑造人格与人性,让你成为美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本期第一推荐【艺术:让人成为人】

【中国书法十五讲】 ,一部书法历史与美学普及读物,是「网红书法教授」方建勋在北京大学、央视课堂及网络上的系列讲座文稿,点击量数千万——书法讲座能在大众层面如此收到追捧,实属罕见。在「丑书」「怪书」频出、书法界妖魔横行之当下,我读这部十五讲,颇有正本清源、厘清乱象之感,感谢素未谋面的方建勋教授。

【中国画论史】 作者葛路先生,亦是北京大学教授,此著亦在经典之列。中央美院李军教授表示:「现在研究中国美术史论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及以后的几辈学者,几乎没有人没读过葛老师此书」。

三部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皆属艺术类学术著作。但至少前两部,可读性是非常强的,结合了古今中外许多艺术与艺术家的精彩例子,写法生动、浅显,全然不是常规学术著作之刻板面孔。

【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 [美]理查德·加纳罗、 [美]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郭峰、张萌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查德·加纳罗(1927-2017),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出版多部大学通用教材,包括【哲学:有关信仰】【人的价值】等。他还从事戏剧创作,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后一天】、【恒定之光:爱因斯坦在1905】。曾凭借【人文学:是什么又能做什么】荣获艾美教育纪录片奖,是迈阿密新世界人文学校创始人之一。

特尔玛·阿特休勒(1924-2019),迈阿密大学文学和人文学教授,一生出版多部教科书,十分强调批判性思考和历史对当下的影响。

【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部全球经典人文学通识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方方面面,涵盖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学科,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独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两位作者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艺术:让人成为人】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生而为人,是一门艺术。我们该如何实践生而为人的艺术?

一、通过创造。【艺术:让人成为人】中有六章全面详尽地探讨了人文学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的历史和作用,分析了主要的代表作,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了观看、阅读和聆听的评价标准。

二、通过质疑。书中另有七章深入独到地探讨了历史上引人深思的各个哲学主题,包括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和爱。

这本结构独特的人文学研究导论,不仅揭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智慧的世界,还提供了一个条分缕析地回应这个世界的框架,同时,也探讨了批判性思考者借以评价并反思其所读、所见及所闻的各种策略。

正如两位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言——

本书旨在向大家介绍人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这些人文学科反映了全世界人类文明各时期的杰出贡献。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是传递我们对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人文学既是心智与情感体验的源泉,也是自我认知的通途。通过逐渐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会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读者们便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除了获得对人类文化的理解之外(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也能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正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所言,一个伟大的诗人必须首先是一首伟大的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一个完全自觉的人呢?这样一个人难道不应该不只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画、一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新观念吗?这些彼此相隔遥远的星辰很难在一目之间尽收眼底,但正因前路艰难,才值得攀登。

【中国书法十五讲】

作者:方建勋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建勋,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主要著作:【中国书法通识】、【行书的故事】、【临帖九讲】、【字美在何处】、【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四十五例】。曾赴英国、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大学讲授书法并举办书法展。

本书是方建勋教授北大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之讲稿整理,课程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

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字法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

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

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名家品荐】

方建勋博士期间专攻美学,又做了两年历史学博士后,对艺术史尤其是美术史、书法史有独到的研究。同时专习书法、篆刻,长达三十余年,有深刻的审美体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是颇有成就、广有影响的书法家。有这样的学术功底和书法造诣,来做【中国书法十五讲】这个题目就有特别的优势,能道出一般理论研究学者无法讲出的切身体会和技巧,也能讲出一般习书者无法理清的美学观念和理论,言人所不能言,兼二者之长,讲得深入而通透。

——朱良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方建勋的【中国书法十五讲】是从不同的角度带领读者认识书法艺术的一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该书从十五个角度分五个层面阐述书法艺术,其中「绪论」「书法五体,各有其美」和「书写内容」三讲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书法发展历史;「点画(线条)」「结构」和「章法与布白」三讲告诉人们如何从形质层面欣赏书法作品;「神与气」「骨肉血」和「情性」三讲则带领读者进入到书法的生命境界;而「笔法」「书写过程」「临帖」「创作与创新」以及「意境与境界」则从审美引领到实践指导;最后一讲「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以书风变迁为线索对书法艺术作了总结和展望。

可以说,本书十五讲,是带领读者对书法艺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领略与探索,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相信一定会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中国画论史】

作者:葛路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葛路(1926-2016),原名葛光植。著名学者,北大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1953-1961年,担任【美术】杂志编辑。1961-1979年,执教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1979年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画论史】是一部提纲挈领的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已成为美术学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之作。

庄子的「解衣般礴」、欧阳修「画意不画形」,倪云林所强调的「逸气」与「逸笔」,其本义何解?

【中国画论史】按历史顺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画论中披沙淘金,分类整理,梳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绘画理论和发展脉络,还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历史真面貌,佐以对具体画家画作的分析,叙论结合,是一部简明而生动的古代画论史,尤其适合喜爱中国艺术史的读者参考学习。

【中国画论史】已成为美术学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之作。本书之历史年代,起自春秋,而止于清代郑板桥,郑板桥以降,则全无涉及。为何?

作者葛路教授在后记中如是阐述——

全书止于郑板桥论画,作为一本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下限为什么在乾隆年间呢?我是以某一画家或某一文艺批评者,凡能增益前人的理论,对于探讨中国美术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有所启发,即使是一句话,也要沙里淘金,勾寻出来;或者理论虽然错误,而其影响颇大,也都予以评介。相反,重复前人之见,平庸之谈,即使议论成册,一概不取。当然这只是就我所掌握的材料和我的看法作取舍的。

我以为「扬州八怪」的作品及其画论,是中国古代独放异彩的「夕阳」,自此以下,有价值的理论没有多少了。晚于郑板桥的清人,其中有可取的见解,比如谈题跋、印章,已经与同类问题集中到一起,提前插入明代有关的章节。倘若硬要续写到中国古代史下限的1851年,其结果,一是有伤【中国画论史】著论的宗旨,一是让读者兴味索然,所以还是到此结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