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跟着汪卫华老师游历非晶世界,领悟科研人生

2024-04-06文化

文 | 张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近日,科学出版社正式推出了汪卫华老师的鸿篇巨制——。该书洋洋洒洒逾1400页、共200多万字, 该书的写作花费汪老师十数年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凝炼才得以完成,可谓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这本书也是汪老师30多年在非晶领域耕耘的总结。这套书通过科普性的文字和精美考究的插图,从宏观上介绍了非晶物质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也从微观上阐述了非晶物质的独特物性和结构特征;既勾勒出了非晶研究这棵大树的主干,告诉我们非晶研究起源,也细绘出了非晶研究的各个枝叶,让我们知道非晶研究应该到哪里去。通过这套书,可以跟着汪老师游历非晶世界,不仅让众多非晶领域的同行跳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使大家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到非晶研究的「血肉精髓」,也让外领域的读者领悟「非晶之美」「非晶之趣」和「非晶之妙」。特别是,在这套书中汪老师明确提出了非晶物质是常规物质的第四态,并且给出了充分的依据和说明,体现了作者对非晶物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将会对非晶物质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崭新的坐标。作为汪老师的学生,能够见证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我们与有荣焉;虽时常耳濡目染,仍为书中所折射出的汪老师奋进而独特的科研人生所激励。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感是科研永恒的动力。书中详述了人类社会利用非晶物质(玻璃)的历史以及非晶物质在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言及近代中国错过了以玻璃研究为例的现代科学发展契机。特别是书中第二章使用了91幅精美的图片,系统地介绍了人类非晶物质的利用和研究的简史,从具有数千万年历史的天然形成的火山玻璃黑曜石到现代的最年轻的人工合成的金属玻璃,从古埃及的玻璃护身符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琉璃,从古代吹玻璃工艺到现代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处处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书中还专列章节探讨了玻璃材料与人类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关系以及玻璃材料在东西方文化和文明差异中的作用,还详细介绍了华人科学家在非晶研究中的贡献。这勉励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要一味跟着老外做,拾人牙慧,难有作为。汪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高强度工作状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振兴(尤其是中国人的)非晶事业」是汪老师一生的使命和追求。【非晶物质】这套丛书,不仅向我们传授了非晶物质的知识,更向我们传递了非晶研究的使命感。

战争讲究「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科研亦如此。汪老师的成长与新型非晶物质—非晶合金的研究和发展高度重合。汪老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投入并扎根非晶合金的研究,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终在非晶合金研究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非晶合金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其重心也从西方逐渐转移至中国。当前,推进新型非晶材料的研发和非晶合金的实际应用,已是非晶合金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非晶物质】第三卷第16章详尽介绍了非晶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范例,解决了许多研究生「学而无用」之困扰。汪老师本人也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带领团队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来到东莞松山湖,力求以东莞强大制造业环境为契机,让非晶合金研究和应用能再次腾飞。

科研当「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汪老师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起,坚守非晶材料研究已超过30年。他常与我们分享一路以来取得各种突破时的喜悦,也曾提及他回国初期课题组面临解散的窘境。正是因为汪老师「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斗志,才让整个课题组不断发展和壮大。说来也巧,「甘坐冷板凳」这种精神与非晶物质稳定性的特质相吻合,有的非晶物质如琥珀和月壤玻璃等可以保存亿万年而「亘古不变」。受汪老师的影响,我也长期保存了博士期间制备的Ce基非晶合金样品,即使去德国学习交流那几年,我也将其带在身边,才得以「滴水穿石:十八载实验验证非晶合金稳定性」。汪老师对学生近乎毫无保留、倾囊相授。【非晶物质】这套丛书更是为广大非晶研究的后来者栽树乘凉!

本文转自「自然撷英」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品读【非晶物质】,领悟科研人生」。

一起阅读科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