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炳生母为嘉靖帝的乳母,他从小和嘉靖熟悉
陆烜(公元1737—1799年),浙江平湖人,清代乾隆年间的藏书家、书画家、校勘家。
浙江平湖陆家,本是名门望族。明代的唯一一位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兼任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官员。陆炳,便出自该家族。
陆炳生母为嘉靖帝的乳母,他从小和嘉靖熟悉,而且,在火灾中救过其性命,所以,嘉靖帝对他十分信任;康熙年间,礼部侍郎陆葇和理学儒臣陆陇其,也均出自该家族。
陆煊十几岁时,曾经考中过秀才,后到杭州参加乡试,不幸,名落孙山,从此便放弃科举仕途,归隐田园。他变卖家产,购买了许多书、画、琴、棋,在家著书立说。
陆烜隐居在胥山的邱为里(今属无锡市滨湖区)。胥山,据说是春秋吴国伍子胥伐越扎营之处。他把胥山当成当年陶渊明隐居的柴桑和王维隐居的终南山辋川,在寓所的周边种植了许多梅花,所以,陆烜又自号为「梅谷」。
陆烜的隐居,不是因为对现实不满,也非逃避乱世,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选择,换言之,他喜欢过田园生活,喜欢被人称之为隐士。
陆烜的主要作品有:【巢云子传】【人参谱】【梅谷文稿】【梅谷偶得】【梦影词】和【春雨楼集】。他还刊印了【奇晋斋丛书】,该书共有16种之多,多为唐代至明末各家短篇杂著,包括笔记、诗话、题跋、游记等。
陆烜写书很快,可谓是一挥而就。一段时间,他得了心悸病,郎中对他说,需要人参熬汤。东北人参比珠宝还贵,但陆烜吃得起。他在服药的同时,搜查了一百多种书籍,其中,包括【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等。他边阅读边摘抄,对资料稍微进行整理之后,分为释名、原产、性味、方疗、故实和诗文等方面进行论述。不到十天便写成【人参谱】这本书,全书共一万八千多字。书写好之后,他的心悸病也好了。
陆烜还善于绘画,生前画了许多画,遗憾的是,他逝世后,大多散失了。
陆烜还是著名的图书校勘专家,康熙年间的礼部侍郎沈荃任浙江杭州敷文书院讲席时,聘请他采录遗书。他校勘各种书籍,成绩突出。
陆烜除了藏书丰富和学识渊博,还善于保护古籍。
他认为,校对书籍用雌黄(三硫化二砷)最好。因为,刀刮水洗则易伤害纸张;用纸粘贴则易脱落;用白粉涂抹则易淹没字迹,而且要涂抹好几遍;而用雌黄浆涂抹,一涂便淹没了字迹,且不会脱色。他认为,修补古籍要在浆糊中添加白芨粉,这样可以经久不脱落。他说自己曾经买到了宋代余靖的【武溪集】、赵璘的【因话录】、施彦执的【北窗炙棵】等书,皆为明朝藏书家毛晋的旧藏,装订也算精美,但在破损接尾处大多脱落了,这都是因为未用白芨的缘故。
陆烜发明了用皂角子仁水保存古代字画的方法。他认为,古代名家墨迹,不论是纸质的还是绢帛的,年代久了,都会起毛、生浮绒,纸质书画起毛尤其严重。他曾经收藏了一幅王羲之的【二谢帖】麻纸真迹,发现起毛如蚕茧,最后用皂角子仁稠水修补了,晾干之后,该真迹光洁如铜镜。具体操作方法是:上下截齐后,把两版夹定,用绳子扎紧,用白沙打字画令其光滑,再用褐布轻拭掉纸尘,最后用皂角子仁稠水粘上,快速解开版,轻翻一过,从此之后,该古字画就不会起毛了。上了皂角子仁后,如果想让古字画更加华丽,则上金箔一次,具体办法如洒金笺;如果希望其更加美丽高雅,则上云母粉一次。
他主张对纸张进行「潢」。他认为,书画容易破损,所以,要装裱;书画容易被书虫蛀坏,所以要「潢」。所谓「潢」,就是用黄柏树汁浸染纸张。因此,古人的书画都带黄色,那是因为都「潢」过。
他发明了用云母薄片钩摹古人书法作品的方法。他认为,钩摹古人书法作品,一般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硬黄法,即用硬黄纸临摹,硬黄纸以黄柏树汁和蜡涂染,质坚韧而莹澈透明,便于临摹古人书法作品;第二种是,向拓法,将古人书法作品贴在窗户上,用白纸覆在上面,就明处勾勒出原笔画,再以浓墨填充。而有些书法作品,因为字迹模糊不清,用硬黄法无法临摹,用向拓法又有可能导致真迹的纸张溃烂而不敢揭背纸。所以,他首创用云母薄片(类似薄玻璃)映取,纤毫不爽。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