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道德经】带来深思(十)

2024-06-13文化

「科社」理论的哲学认识

姚文俊

本文旨在用老子「德治」思想与马哲「科学社会主义」(简称科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一、「德治」思想与「科社」理论的由来

(一)、理论来源

1、「德治」思想的理论源泉

「德治」思想,是老子通过「柔弱与刚强」的方法论,与「道与德」的社会观相结合,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揭示出了「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即「德治」政治。

可见,这是老子通过哲学思辨得出的结果。

由于「柔弱与刚强」作为连接阴阳观和社会观的「中介」,极具抽象性、合理性、普遍性,因而,由此产生的结果理应正确。

2、「科社」理论的理论源泉

马哲的「科社」理论来自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源于资本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矛盾。

可见,马哲是着眼于社会「物质」,通过分析生产方式的矛盾而得出的结果。

这种分析方法应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西方哲学的缺失,故使马哲也不可幸免。

西方哲学的影响如下:

一是黑格尔「中介」理论的缺失。

黑格尔等人至今没有找到联系「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和中介。故其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是圄囵吞枣,不可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众多规律。

二是费尔巴哈为避免科学滑入神学而提出「物质」,并在「世界是物质的」的理念下认识世界的物质性。这是正确的。但是,当其用「物质」来认识社会历史,并将其绝对化时,这时就不免产生片面性。

上述两点,在马哲的「科社」理论中都存在,这就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颇。

(二)、研究方向

1、老子研究方向:自然生命

老子哲学立足阴阳论,注重辩证法,即从「柔弱与刚强」这一范畴中,派生出了「刚强胜柔弱」、「柔弱胜刚强」、「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可见,其研究的是「柔弱」与「刚强」的变化,及其条件。从中,表明老子研究方向是自然生命。

所谓「自然生命」,指的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过程、条件,和归宿。

老子这个研究方向,可以很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动机、过程、结果,可以很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故合符历史观,且极具革命性。

2、马哲研究方向:自然物质

马哲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在坚持「唯物」论时,故把研究的方向定格在了「自然物质」上。

所谓「自然物质」,指的是事物的物质性,即事物内部结构及其动因。

正是如此,其在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时候,它看到了「经济」,进而看到了社会物质结构,进而看到了「生产方式」,进而看到了生产方式所蕴藏的「矛盾」。

二、「德治」思想与「科社」理论的关系

老子「自然生命」着眼于事物的「动态」认识,而马哲的「自然物质」则着眼于事物的「静态」认识。

而只有「动态」与「静态」相联系、「自然生命」与「自然物质」相统一,这种认识,方才能够全面的把握社会的动因和动向,以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正是如此,老子在认识社会矛盾的时候,早就有了「自然物质」思想。【道德经】一句「上食税甚多」,就反映出了「经济」即「生产方式」的问题。

然而,单有「自然物质」,即「静态」认识,则仅具有可能性。

而要将「静态」和「动态」认识相统一,就必须要看到「政治」,看到「人」。

因为有了人,有了政治,才可能「引爆」物质性的动因,并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如果是这样,就做到了「静态」和「动态」的统一。这就纳入了老子「自然生命」的认识范畴了。

但是,西方哲学割裂了「自然生命」与「自然物质」有机统一的关系,并夸大了「自然物质」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见物不见人,和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德治」思想与「科社」理论的得失

「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直接反映为「阶级剝削」、「阶级对抗」。

面对阶级剝削和压迫,历史上出现了两种思维、两种态度:

一种思维和态度是「妥协」。

「妥协」,即「和」的思想源于老子所揭示的「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规律。认为:只有统治者向百姓妥协,在政治立场上与百姓一致,才有望实现对历史的巨大推动。

因此,「妥协」的本质,在于统治者的意志服从百姓的意志。

历史上,西汉初的「无为而治」的实现,就是明证。

在近代西欧,「妥协」以【英国大宪章】为标志,之后,其以「文艺复兴」、「人文精神」、「人权」、「契约」、「法制」等为洗礼,从而逐渐开始了社会的进步。其途经,就是由「妥协」而产生了老子所说的「玄德」;由「玄德」而进入了老子所说的「德治」社会。

老子的「德治」社会不是一个梦。

今天欧美等国都实现了「德治」。

在「德治」社会中,「玄德」思想以契约化的政治制度固定了下来,并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资本家和工人都还原成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成员,均为社会的「公民」;公民选举总统,而总统对公民负责,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国家提供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企业有着契约化、人性化的管理,而且,今天代替工人劳动的机器人大量涌现,等等。

在这种状况下,「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大爆发。当代「经济危机」的可控性愈来愈高,这就是明证。

另一种思维和态度是「斗争」。

以前苏联为例。

前苏联特别增强了「政治」宣传,激化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爆发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公有制。但历经近百年,于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了。

为什么公有制没有救得了苏联呢?

究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归根结蒂,则是人性的缺失所致。

因为,人性的缺失导致了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贪污腐败横行,遭来了百姓极度不滿。这恰恰就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和提高」远远没有达到公有制的要求所致。可见,虽然苏联统治者借用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矛盾来说事,但是,最终却又栽倒在了这一矛盾之中。

两相比较,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如德治;人性,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提高;科技,如机器人,等等,这些都可以制约,或者说,控制「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二、「德治」社会就是老子所谓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第三、老子的「德治」政治的实现与「所有制」没有大的直接关系。因为老子在揭示「德治」和「力治」范畴的时候就规避了「所有制」问题。

欧美等国的「德治」政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随着人性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如果公有制出现,其反映的则是「德治」的高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