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为何用三寸金莲形容裹足?苏东坡写过专咏缠足第一词!

2024-07-10文化

「三寸金莲」这一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女性的生活和身体。

有资料指出,金莲之名可能源自于女子裹足后所穿的鞋被称为「弓鞋」,而这种尖形小脚被称为「金莲」,睡觉时所换的鞋则称为「眠鞋」。因此,「三寸金莲」可以看作是小脚与弓鞋的复合体。

"三寸金莲"这一短语生动地捕捉了古代女子裹足习俗的精髓,它不仅描绘了裹足后脚部的小巧玲珑,也隐喻了一种如莲花般纯洁高雅的形态。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美学理念:裹足使女性脚部显得更加精致和优美,仿佛莲花般清新脱俗。这种审美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广为流传,并逐渐演变成衡量女性美丽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个人认为,用「金莲」形容裹脚,可能是裹脚布一层一层包裹在小脚上,跟金莲花一层一层包裹在花蕊上比较像。小脚露出的过程,跟金莲花一层一层绽放也比较像,寓意也很美好。可能某个名人用「金莲」来形容裹脚,大家觉得很形象,就流传开来了,这一流传,就是千年。

从尺寸上看,

如果大于4寸,就叫「铁莲」;

在4寸之内,就叫「银莲」;

小到只有3寸,才能称为「金莲」。

裹后的小脚有7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

最美的小脚也有7个标准,称为「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

只有尺寸在3寸以内,符合「七美」的,才是「上品」。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的审美跟现代差异很大!

关于三寸金莲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起源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一些学者根据史料考证,认为北宋后期(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裹足开始出现,并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得到普及。民间传说则提供了多种起源版本,包括与隋炀帝相关的传说,但这些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

裹足的习俗在元代(1271-1368年)继续发展,明清时期(1368-1912年)达到鼎盛。这一时期,裹足成为女性美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阶层的女性普遍裹足,脚的大小和形状成为评判女性美的重要标准。

随着近代思想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反思这一陋习。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随后的民国政府开始禁止裹足。新中国成立后,裹足习俗被彻底废止,标志着这一历史的终结。

裹足的习俗虽然被废止了,但是,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这一历史印记!

1、【金缕衣】 - 杜牧(唐)

唐代诗人杜牧在【金缕衣】中写道:「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这里的「纤纤玉笋」暗指裹足后的女性小脚,形象地描绘了三寸金莲的娇小与精致。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金莲步】中,用「步步生莲花」来形容宫女们裹足后轻盈的舞步。诗中所描绘的金莲步,不仅是一种舞蹈动作,更是一种对女性美态的颂扬。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

纤妙说应难,

须从掌上看。

不仅是对三寸金莲的描绘,更蕴含了对女性美态的赞美。通过细腻的笔触,苏东坡将女性裹足后的小巧与精致比作掌上明珠,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词堪称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第一词!

4、【金莲诗】 - 黄庭坚(北宋)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他的【金莲诗】中,用「金莲步稳凌波去,罗袜生尘香步虚」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轻盈步伐,体现了他对女性美态的赞美。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金莲赋】中,用「金莲步稳,玉趾轻摇,步步生莲,香风细细」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优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一习俗的批判。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他的【金莲曲】中,以「金莲三寸步难移,翠袖轻扶上玉梯」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态的一种追求。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金莲赋】中,用「金莲步稳,玉趾轻摇」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优雅姿态,同时也隐含了对这一习俗的批判。

宋代词人秦观在他的【金莲词】中,用「金莲步稳,翠袖轻摇,谁家女子,如此娇娆」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一种追求。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他的【金莲诗】中,用「金莲步稳凌波去」来形容女性裹足后的步态,诗中透露出对三寸金莲的欣赏和赞美。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他的【金莲步】中,用「金莲步稳,玉趾轻摇,步步生香,风前细细」来描绘女子裹足的轻盈与优雅,同时也隐含了对这一习俗的复杂情感。

曾巩,北宋文学家,在他的【金莲曲】中,用「金莲三寸,步步生辉,翠袖轻扬,风送香来」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态的一种追求。

贺铸,北宋词人,在他的【金莲词】中,用「金莲步稳,罗袜生尘,谁家女子,如此轻盈」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娇小与优雅,体现了他对女性美态的欣赏。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他的【金莲赋】中,用「金莲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轻摇,风前细细」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一习俗的深刻思考。

晏殊,北宋词人,在他的【金莲诗】中,用「金莲三寸,步步生辉,翠袖轻扬,风送香来」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娇小与优雅,体现了他对女性美态的欣赏。

周邦彦,北宋词人,在他的【金莲词】中,用「金莲步稳,罗袜生尘,谁家女子,如此轻盈」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一习俗的深刻理解。

陈师道,北宋文学家,在他的【金莲赋】中,用「金莲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轻摇,风前细细」来描绘女子裹足的轻盈与优雅。

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金莲记】中,用「金莲步稳,玉趾轻摇,步步生莲,香风细细」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优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一习俗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的【金莲曲】中,有「金莲三寸步微尘,翠袖轻摇拂绣茵」的句子,通过对三寸金莲的描写,展现了女性轻盈、优雅的步态。

张孝祥,南宋词人,在他的【金莲诗】中,用「金莲步稳,玉趾轻摇,步步生香,风前细细」来描绘女子裹足后的娇小与优雅,体现了他对女性美态的欣赏。

元好问,金末著名诗人,他的【金莲步】中写道:「金莲步稳,玉趾轻移,罗袜生尘,香风细细。」这首诗通过对三寸金莲的描绘,展现了女性步态的优雅。

杨维桢,元末明初文学家,他的【金莲赋】中详细描绘了三寸金莲的制作过程和女性裹足的痛苦,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高启,明代著名诗人,他的【金莲诗】中写道:「金莲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轻扬,风送香来。」这首诗通过对三寸金莲的赞美,展现了女性美态的娇小和轻盈。

唐寅,明代著名文人画家,他的【金莲曲】中写道:「金莲步稳,玉趾轻移,罗袜生尘,香风细细。」这首诗以画家的视角,描绘了三寸金莲的美感。

李东阳,明代文学家,他的【金莲赋】中通过对三寸金莲的描绘,展现了女性步态的优雅和娇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他的【金莲词】中写道:「金莲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轻扬,风送香来。」这首词通过对三寸金莲的赞美,展现了女性美态的娇小和轻盈。

清代诗人吴伟业的【金莲词】中,有「金莲三寸步难移,翠袖轻扶上玉梯」的句子,反映了三寸金莲给女性带来的行动不便。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的【小脚诗】中,用幽默诙谐的笔法描绘了裹足女子的生活状态,诗中写道:「三寸弓鞋步步娇,金莲步稳上花桥。」这首诗以轻松的口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三寸金莲的普遍接受和审美趣味。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金莲引】以画入诗,形象地描绘了三寸金莲的形态,诗中说:「金莲三寸画难成,步步生姿步步轻。」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郑板桥对三寸金莲的艺术表现力,也能体会到他对女性美态的独到见解。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他的【金莲词】中,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裹足女子的同情与理解,词中写道:「金莲步稳,翠袖轻摇,谁家女子,如此娇娆。」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对三寸金莲背后的女性命运的关注。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其【金莲赋】中,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三寸金莲的盲目追捧,赋中说:「金莲虽小,其害甚大;步履维艰,其心可知。」通过这篇赋文,吴敬梓表达了对裹足习俗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清代文人蒋士铨的【金莲曲】中,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三寸金莲的制作过程和女子裹足时的痛苦,诗中写道:「金莲初裹痛难言,步步艰难泪满衫。」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裹足对女性身心的双重折磨。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金莲歌】中,用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对三寸金莲习俗的强烈反对,歌中写道:「金莲何罪?女子何辜?裹足之风,何时能除!」龚自珍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三寸金莲的批判,更是对女性解放的强烈呼唤。

虽然林则徐以禁烟英雄著称,但他也有文学作品传世。在他的【金莲记】中,林则徐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三寸金莲对女性的影响,记中说:「金莲虽美,其苦谁知?女子裹足,其痛难言。」这篇记述不仅表达了林则徐对三寸金莲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陋习的深刻思考。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金莲词】中,用「金莲三寸步难移,翠袖轻扶上玉梯」来表达对裹足女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这一习俗的深刻反思。

这些诗词歌赋作品,不仅展现了三寸金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女性美态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寸金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以及它在文人心中的复杂情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三寸金莲这一历史现象,最终成为了被时代翻过去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