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阅读鲁迅先生:祥林嫂

2024-05-24文化

说来惭愧,我自命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如今已过不惑,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除了学校教育时课本上的几篇,竟完全没有读过。这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很多人歪曲鲁迅先生引起的误解。

庆幸的是,如果年轻的时候读鲁迅,也就囫囵吞枣的咽下了。如今看了很多的书,对文学、哲学都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观点,这时再读,于鲁迅先生除过更高的评价外,还生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愿意同大家分享一下。

鲁迅先生

先说一下【祝福】,这是一篇中学时的可能。但非常惭愧,上学时自己内心里对于祥林嫂,竟和文中的鲁四老爷夫妇一样,抱了嫌弃的心理。这也不难怪,我们的文化语境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把「祥林嫂」作为了怨妇的代名词,这里面毕竟更多的是讽刺,而无多少同情。

【祝福】是鲁迅先生最残忍的作品。【狂人日记】中的精神病最终多少是好了,阿Q虽然求锤得锤,但他毕竟一个又投机又肮脏的无赖汉,死也是得其所哉。而祥林嫂一位勤劳隐忍的女性,却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何其无辜?

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我甚至疑心是【祝福】启发了余华。【活着】中,富贵身边亲近的人都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老汉守着一头老牛。祥林嫂也是接二连三的失去了亲人。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二十六七岁,他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十岁,也就是在十六七岁便死了;祥林嫂被婆家抓回并被卖到了山里,抵死不从的祥林嫂却因祸得福,一个健壮的丈夫,并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命运并没有打算放过苦命人。丈夫不久便死于伤寒,作为生的希望的儿子也被狼叼走了。遭受巨大打击的祥林嫂带着心中强烈的内疚再次来到了鲁镇,此时的她并没有万念俱灰,她希望活下去,并寄希望于获得救赎。然而此时的她已成为他人眼中的丧门星、晦气鬼,各种冷暴力包围了她,最终将她推向了自戕的深渊。【活着】中富贵的独生向还给人留下一丝希望,【祝福】中祥林嫂的自杀则泯灭了我们心中最后一丝光亮。鲁迅先生就以这样不留任何余地的痛苦,向我们揭示了那个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命运,对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国民的愚昧、冷漠、残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的灵魂,就在这里。

祥林嫂

祥林嫂向人回忆儿子死亡的过程和自己的内疚,完全相同的大段文字出现了两次。这段文字是真实的、细致的,也是刺痛的,渗着幼儿的鲜血的。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幼子的惨死,祥林嫂何以用如此细致的语言,不停向人诉说,一次次揭自己伤疤?而鲁迅先生又何以一字不差,反复引用?反正我读这段文字的时候,第一段还能正面读下来,第二段就要侧目,甚至要用手遮挡着,从手指缝中读那一字字一行行。鲁迅先生就是要用这种方式,他不是要祥林嫂一次次揭自己的伤疤,而是要一次次刺激读者的心灵,挑战我们对于巨大痛苦的承受能力。鲁迅先生残忍,可他正是要以这种残忍唤醒我们。是的,是我们,不只是百年前民国时代的我们,也是现在的我们。

在书中的「我」——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回到鲁镇第一次遭遇祥林嫂的时候。祥林嫂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虽然在文中,这个问题是祥林嫂赴死的前奏,但读者们万不可轻易放过。这话由祥林嫂问出,是为已逝的儿子,将死的自己寻找命运的注脚。然而,这句话也是鲁迅先生借将死者祥林嫂之口,向全鲁镇和全中国的人民发问,而且我们不仅不知道我们死后有没有灵魂,便是我们现在活着就有灵魂吗?我们不过是一群愚昧、残忍的行尸走肉罢了。

在这里我愿意再扩大一下,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鲁迅先生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开眼看世界的人,他所接受的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而祥林嫂的发问,无疑是西方哲学中非常经典的命题。我相信这绝不是巧合,而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不只祥林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可以看到西方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印记。关心个体,关心大时代下微不足道的每一个个人的命运,鲁迅先生是这种文学事业的开创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鲁迅先生,我们能看到的就更多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