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马正德:让傩面传承跟上年轻的步伐

2024-05-21文化

工作室在山上的平房里,家在山下临河的楼房里。每天从家到工作室的距离,就是马正德从理想到现实的路程。

清晨行至工作室,打开小院的门,伏案构图,画小样,挑木材,再一刀一刀下去,一点点细细雕琢。此刻的马正德全神贯注,木头上的线条已经随着刀剥落了,可图案已了然于心,现在只需要将多余的木材剥落掉。就这样,从打胚到上漆经过16道工序之后,一张傩面具呈现在马正德的面前。当他凝视着自己的作品,如同唤醒了一段记忆。

初见傩面便「似曾相识」

「我初见傩面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马正德说,他的感觉来自于家乡的社火。马正德是甘肃庆阳人,自幼喜爱美术的他对家乡的社火、戏曲、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艺术有着特殊的情结。2002年,大学毕业的艺术生马正德偶然间看到傩面具,从中看到了与故乡社火上相似的符号。

庆阳古称豳地,有着非常深厚的傩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傩文化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仍然分量不轻。马正德说:「在我们老家,每到过年,都要耍‘地摊社火’,‘地摊社火’其实就是傩舞的一种演变和遗留。」

被傩面深深迷住之后,经过再三地思量后,马正德决定投入到傩面制作中。「傩面具是古老文化的记录,它不该被遗忘,需要传承下去。」他说。

从搜集民间脸谱草图,到挑选傩面的材料,再到钻研刀法,马正德沉浸其中。傩面的每一个制作的步骤,他都认认真真地对待。他说,刚开始做傩面的时候,手生,一个傩面要刻四五天。傩面制作也是一个体力劳动,常常一天的雕刻下来,他的手腕疼痛,腰臂酸麻。20多年的时光下来,他的技艺已十分娴熟,但他并不求速度,每一张傩面都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在他看来,傩面是有生命的,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张傩面都各不相同。

20多年雕刻了5000多个傩面具

在马正德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形态各异的傩面具,有的面容慈祥、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则显得凶神恶煞……透过这一张张古朴而传神的傩面,我们感受到非遗的无限魅力。

20多年来,马正德已经雕刻了5000多个傩面具。2005年春节他代表庆阳地区参加甘肃傩仪脸谱面具展的三件作品被甘肃文化馆收藏。2019年第十七届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表演军傩舞所佩戴的面具都是由马正德制作的。也是那年春节的军傩舞让更多的兰州人知道了傩舞与傩面,一直默默坚守傩文化的马正德出现在公众面前。

从青年开启的热爱,到中年才被肯定。长年专注于傩面制作的马正德已经不在乎得失了。为了热爱,他以副业养主业,开过雕塑公司,挣来的钱除了维持生活外,全投入到了傩面制作上。他说自己现在还为养家糊口奔波,傩面具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财富,可是,他依然要将傩面文化传承下去。

近几年,马正德尝试着在傩面中加入文创的元素,让傩文化走向社会,比如:把浮雕的内容用傩文化代替,在家居装饰中融入傩文化,把傩面缩小化,做成祈福、辟邪、纳财的挂件等。他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也要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以更加生活化、年轻化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的魅力。这样才不会让它泯灭于当下,成为一段冰冷的历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巧灵 彭维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