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有一大「书法巨匠」,他为笔法传承做出重要贡献,尽得「二王真传」,曾写出「大唐最美书法」,可知其名号的人不多,此人就是虞世南的外甥,张旭的姥爷——陆柬之。
陆柬之,生于 585 年,唐吴人,是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虞世南的外甥,张旭的外祖父。
他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自幼研习家传笔法,先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王羲之的影响,主要欣赏魏晋的流逸秀劲之风,同时融合 「唐楷」 刚健气力,将雄秀两种风格拿捏得恰到好处。
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记载 :「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世南),虞秘监受于永禅师(智永),皆有体法」,又写道:「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
陆柬之的书法功力完全不输现在熟知的名家, 当时一度有人将其列入 「初唐四大家」,可谓名重一时。
他的【文赋】更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赋】为纸本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
【文赋】以行楷为主,兼参草字,三体并用却浑然天成。笔致圆润少露锋芒,表现出平和简静的意境。笔法飘纵,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从中透露出深厚的兰亭根基。
从笔画上看,粗细变化自然,起笔、收笔干净利落,转折处圆润流畅,毫无生硬之感。每一个笔画都充满生命力,如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 中的 「余」 字,笔画流畅自然,粗细得当,给人以稳重之感;「观」 字的笔画则舒展大气,尽显书法之美。
在结构方面,字体结构严谨,疏密得当,重心稳定。每个字的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 「窃有以得其用心」 中的 「窃」 字,结构紧凑,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得整个字富有立体感;「得」 字则疏密有致,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此外,【文赋】既有唐楷的法度,又有晋书的流畅,不拘于形迹,王羲之意味十足。其用笔干脆利索、清隽流畅,圆转遒劲,点画间尽显兰亭笔意。
赵孟頫也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受益非浅。孙承泽在给【文赋】墨迹所写的跋文上说:「赵文敏(孟頫)晚年书法全从此(指【文赋】)得力,人鲜见司谏(指陆柬之)书,遂不知文敏所自来耳」。
不仅如此,陆柬之的外孙张旭也曾临习此帖。张旭作为 「草圣」,其书法风格豪放不羁,充满了激情与创造力。
然而,在他的书法成长历程中,陆柬之的【文赋】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旭从【文赋】中汲取了晋人笔法的精髓,领悟了书法的平和与内敛之美,同时又将自己的豪放之气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可以说,陆柬之的【文赋】为张旭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整体风格来看,【文赋】既有【兰亭序】的飘逸洒脱,又融入了陆柬之自己的独特韵味。与【兰亭序】相比,【文赋】的风格更加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沉的艺术魅力。
从章法特点来看,陆柬之【文赋】独具匠心。 全书 144 行,1658 字,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虽三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 在字距和行距的处理上,【文赋】也有其独特之处。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紧密,也不显得松散。 行距更宽,疏朗开阔,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例如,「余每观才士之所作」 一行,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适中,使得每个字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而行与行之间的宽距,则让整个作品显得更加疏朗,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文赋】的章法特点还体现在其整体的协调性上。 每个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协调性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魅力。
释文: 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跋。
李倜跋文賦
这篇跋文实乃佳作,笔画间架的处理,信手拈出而触处成妙,在平和宁静之间尽情挥洒,儒雅动人,舒卷自如,无一笔不痛快,无一笔不沉着,含蓄、潇洒、清隽、超逸,无雕饰,无燥气,全是天真自然。正像他【跋陆柬之书文赋】中所说:
「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一时之书一时之妙也。」
既得晋人形质,又得晋人之神韵,充满感人的鲜明的书卷气息,真是极完美的技巧与极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自然反映。就此一幅佳作就足以使李倜跻身于书法大师行列。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