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建专家刘畅对话传习志愿者:技术发展为古建保护提供更科学的答案

2024-01-20文化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雷远东

如何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古建保护的相关话题?1月19日,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以「寻常巷陌 遗产背后」为题,用数个有趣的故事,带领观众领略古建的魅力,认识到古建保护的重要性。

刘畅

讲座结束之后,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以及一位来自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的讲解员作为本场传习志愿者,继续向刘畅老师请教。

刘畅

目前就读于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生刘思彤向刘畅老师请教:「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到古建保护中来?」

刘思彤

「无论是否钟爱古建,每一个人的身上总有一点责任。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这种责任感不是很强烈,那么当他再年长一些,也能感受到这样责任感的存在。」至于如何在社会上扮演这个「有责任的角色」,刘畅老师认为,至少应当与周围人不停地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我今天站在这儿一样,我坚信足够努力就能够让人意识到这种意义。」刘畅老师认为,多读书,多反馈,多宣传,足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古建的保护中。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袁梦馨关注的是城市更新与古建保护方面的话题,她向刘畅老师请教,如何才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袁梦馨

「这两者的关系,以前看来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技术的革新,逐渐让我们找到可能存在的第三条道路。」在刘畅老师看来,当人们对古建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以后,就能够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妥协是会存在的,但是新的建筑技术会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第三条道路能够让古建的生命延续得更长。」同样,建筑技术的发展还能够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所以有一个挺有趣的词,就是发展缓慢。正是因为这种‘缓慢’,给了我们积累资源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等待到更科学的答案。」

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陈予新则好奇,如何让文化遗产以不浅显、却又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身边不起眼的、散落的智慧和遗产,让物质的信息和精神的信息进行交融。我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这个趋势。」刘畅老师如此回答。

陈予新

来自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的讲解员孙伯梅观察到,报恩寺的整体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报恩寺山门两侧有八字琉璃影壁,在故宫乾清门两侧也有八字琉璃影壁。

孙伯梅

她向刘畅老师请教,在明清时期古建筑对八字影壁的使用有什么讲究?刘畅老师表示,虽然自己看到过图片,却没有对八字影壁进行过细致的调查。但他在现场提供了几个思路,首先是关注影壁的外形和设计上的讲究,其次是影壁装饰部分的构图、规制,最后是烧造琉璃的配方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