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31)——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2024-04-16文化

接【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30)】(以姓氏拼音为序)。

梁思成院士(1955年当选)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梁启超长子,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梁思礼院士(1993年当选)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之弟,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4月14日逝世。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梁希院士(1955年当选)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 ,原名曦,后改名为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林业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和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 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是国家林垦部部长、研究员。

梁希于191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专业;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任教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33年—1949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1949年5月任国家林垦部部长、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梁希长期从事林产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包括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研究。

梁晓天院士(1980年当选)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南舞阳,著名有机化学家、天然产物结构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梁晓天于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9月回国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物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担任第三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级会员;2009年9月29日逝世,享年86岁 。

梁晓天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药用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在中国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物理手段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并开展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药物人工合成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其中对蓁艽甲素、乙素及一叶秋碱的核磁共振结构测定,是一些典型的成果。

梁植权院士(1980年当选)

梁植权(1914年3月5日—2006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烟台,祖籍广东中山,医学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教授 。

梁植权于1937年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1年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教;1941年至1945年在中国大学任教;1945年转到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1946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的位置;1950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1951年至1969年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系主任;1969年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四川简阳;1978年从简阳迁回北京,继续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6年6月14日逝世,享年92岁 。

梁植权主要从事蛋白质变性理论、动物代血浆以及核酸和基因工程的研究。

廖山涛院士(1991年当选)

廖山涛(1920年1月4日—1997年6月6日),湖南衡山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

廖山涛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算学系;1946年—1947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1948年—1950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廖山涛毕生从事代数拓扑和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

林秉南院士(1991年当选)

林秉南(1920年4月21日—2014年1月3日),又名秉兰,字士光,福建莆田人,马来西亚、美国归侨,著名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

林秉南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硕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林秉南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为中国水利科学基础研究和水力学试验室建设做出了贡献。

林兰英院士(1980年当选)

林兰英(1918年2月7日—2003年3月4日),女,福建莆田人。半导体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林兰英于1940年从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数学系学习;1949年获得迪金森学院数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进行固体物理的研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纽约长岛的索菲尼亚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进行半导体研究;1957年1月回到中国,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后,林兰英担任该所研究员;1977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

林兰英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制备及物理的研究。在锗单晶、硅单晶、砷化镓单晶和高纯锑化铟单晶的制备及性质等研究方面获得成果,其中砷化镓气相和液相外延单晶的纯度及电子迁移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