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多看书真的能提高自己吗?

2024-01-31文化

不能!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骗局,像钢印一样刻在人们脑子里,比如读书就会优秀,努力就是可敬,善良本就应该。

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人很容易变得掩耳盗铃,变得自我感动,而完全忽略了客观事实。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成为了一种表演艺术,不但能表演给别人,也能表演给自己。也就是说,读书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上的良好,除了获得情绪价值,人们在读书中的收益甚微。即便读了很多书,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该抑郁的还是抑郁。

如果单纯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精神的自洽,一种自处的方式,读书当然是好的。总比其它不良嗜好和兴趣习惯来得有益。

但是,如果想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就必须要过两关。

第一是理解关。

任何表达方式都有它的漏洞和缺陷,或者说,凡事只要言传了,信息就一定会递减。所以,读书不是为了信书,是为了听音,听书中道理的弦外之音,感悟只可意会的那一部分。【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话: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太过极端。人为了自己的自由就要做让人讨厌的事么?如果被人讨厌了,我不是更加的不适难堪,只会越来越桎梏局限,哪来的自由?

对于一个只会读字面意思,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的人,读书就像盲人摸象,还是少读为好。

感受到被人讨厌,本质上是一种对外人、外物、外部世界的关照和敏感。你允许被人讨厌,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讨厌,说明你把关注点,把搁到眼睛上的放大镜调整了方向和角度。不追逐、不在意外部评价,心就逐渐回归内在,开始取悦自己、忠实自身。当你为自己生长出了一片独立的天地,你就成了这片天地里的王,也就为自己找到了自由。

当然,这句话你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更好的解读。只不过举个例子,来说明理解力的作用。

这种理解力,和生活经验有关,和学识素养有关,和文化程度有关,和原始基因有关,和个人追求有关,当然也和读书读的多有关。只不过,并不是每一个读书多的人,都能让理解力逐渐走深。有些人看似积累了读书量,但是能力和能量的质并没有太大提高,这就是理解力不够,穿透力不强,不能领会的原因造成的。

第二是实践关。

想要通过读书提高,是一定要实践的。读书不只是思想的盛宴、精神的饕餮,单纯形而上的洗礼是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一个人如果知道十分,却行动一分或者压根不行动,这种知道就沦为了夸夸其谈的消遣。甚至,还会成为一种负累,会让人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我知道了这么多,还是一个平庸的凡人?这就像抑郁的人往往不是知道的太少,恰恰是知道的太多,又感到自己缺失的更多的人。

知道一分,行动二分,行比知总是多一点,知才能够恰当的指导行,行才能去更好的验证知。这样,读书有了反馈,才会越读越有力气,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收获。这也就是为什么王阳明会提出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再行动,也不是行动了再知道。是边做边想,边想边做,融为一体。久而久之,人就成了大器。

况且,只有行走了,实践了,经历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下这句话的深意。这就像一个历经世事的人才能看穿什么叫孤独本是常态,逢人不必言深,而不是照猫画虎,看样学样,刻意模仿,最后把自己搞成了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