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司维利|古窑流韵

2023-12-11文化

著名的陶瓷之乡--淄博,以其悠久的陶瓷历史而闻名于世。这里人杰地灵、窑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一代又一代的窑匠,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

据考证,淄博古代制陶窑炉自唐宋以来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沿用馒头窑,为北方地区一大特色。众所周知,现存的古代馒头窑在淄博境内已屈指可数,仅存的馒头窑就成了淄博陶瓷发展历史的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与观赏价值。

这些馒头窑,辉煌时,曾经一度以上百座的规模林立于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上。「牛拉碾,驴打场,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一座小圆窑,几间小草房。」经年流传的几句歌谣,成为当时圆窑下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古窑址惊现

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坐落于淄川区渭头河著名的古代窑场之上。2012年3月,公司开始对部分土地、旧厂房清理改造,厂房改扩建,兴办陶瓷文化创意园。用挖掘机清理垃圾、拿土方,装卸车拉到5000多车次的时候,发现了碾料用的地碾。我就找到了86岁的王贞文老人。他说:有碾就有池子,旁边一定还有水井,然后我们就继续慢慢仔细的寻找,共发现了三台碾料用的地碾,其中一台地碾王贞文老人指出了旁边古代水井的位置。找到了两个池子:一个沉浮池,一个晾泥池。还有很多用古老的陶土制作的陶片,当时其中的两台地碾保存完好,加上两座完好的馒头窑。考虑到这有可能是贵重文物,我们当即停工并向区文物部门汇报。区、市文物管理部门迅速到达现场,带给他们的是无比的震惊和兴奋,当即对该遗址应如何挖掘清理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发现的实物及时进行保护。

经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这些地碾年代约为明末清初时期甚至还要更早,此时间断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地碾的出土不仅在淄博历史上属首次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石碾在我国尚属首例。

据淄博市文物局史料记载:龙泉镇渭头河为中国陶瓷大缸的发源地,至清末就已经发展到了六七十座馒头窑。这两座位于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园区内的二座馒头窑是大家所熟知的,至今已有少说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老人回忆,上世纪初,这个院落建有3个馒头窑,当时用四头牛同时拉碾,将碾砣拉动,进行研磨,然后再经过泥浆池、晾泥池进行沉浮、晾晒。那时这里的工人很多,老牛拉碾属于半机械化,减少了人工的使用,到后来建起了大碾室(加工原料的车间),有了球磨机,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地碾也就荒废了。

明清时期地碾的惊现又一次把人们的记忆与这片古窑址联系在了一起。

经文物专家认定:这次发现的古窑旧址系建国后的国营山东淄川陶瓷厂原址,前身为以益民窑厂为代表的多个窑厂公司合营,再追朔为早期的多个窑主。是迄今为止淄博市发现的唯一一处古窑址及完整的配套设施,这与原有的三座古窑及制作厂房一起,完整的展现了近代制陶工艺流程,是淄博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也为研究淄博地区制瓷业的发展历史和陶瓷文化保存了重要的实体物证。

站在古窑边上,看到残存的墙壁上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就是当年烧陶用的闸钵。给古窑碾压陶泥的地碾,则静静的守候在一旁。

老人在瓦砾跟前讲:我听我爷爷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这个窑当时就是这个样。你看,建窑的衬料用的都是陶片,从这上边看,那时制作的碗、碟、杯、盏、罐子等陶瓷比现在薄多了,老人手里拿的陶片说着。据专家认定,陶片是明清时期的黑釉制作的瓷器残片,在长江以北地区具有很高的文物和研究价值。

走进到馒头窑内,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馒头窑上部分已长出了茂盛的青草、绿树,但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的窑体却依然坚固。

馒头窑的侧上方是桃拱结构的制作间和烘干室,桃拱结构建筑保存完好,足见古人的建筑智慧和当年繁华的场景。随后,市区电视台、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多家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进行了报道进行了报道进行了报道。

二、国内罕见 山东唯一

时任淄博市文物局局长刘忠进说:这个地碾乃至整个古窑旧址的配套设施能够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在是很侥幸,这无疑是淄博陶瓷生产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淄博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窑,是一笔极有价值的、重要的工业遗产。

2012年4月,山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领导来到了古窑址现场。被古窑址现场所震撼,现场指导要积极打造北方以馒头窑为代表的「北方陶瓷古遗址博物馆」,同时与现代的生产工厂融为一体,积极打造以文物保护、文物展示、参观教育、文化旅游、现场制作等为一体的淄博大型民间陶瓷文化企业。并当场安排立即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5月,时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博等领导来古窑进行考察。同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教授,来古窑现场实地考察,看了后说了两个字「兴奋」。

就这样:「震撼」「震惊」「兴奋」这六个字,体现出了领导和专家们,仅从地上发现暴露着的古窑遗址,就给与了极高的文物价值肯定。

2013年9月,中国国宝级古陶瓷研究专家、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来古窑址考察指导,亲手拿着在现场清理垃圾时挖出来的大红碗、大黑碗,肯定是「元末明初」的瓷品。

2013年10月至12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市区文物局共同对渭一村古窑址进行考古清理,清理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在5000多平米面积内,挖掘出了从碾料、沉浮、晾泥、挑泥、到车间制作、晾晒半产品、装窑、出窑、成品三套工艺流程,三套流程正对三个馒头窑。

这次考古行动,清理出相关制瓷遗迹并出土大量不同时期的瓷器、陶片、窑具等遗物。据此,可将渭头河窑址烧造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后到上世纪70、80年代。此外,二号水井出土大批金元时期瓷器,为进一步探寻渭头河窑址早期内容提供了史料依据。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教授说:「如果以年代的传承来看,寨里制瓷始于北齐,磁村自寨里衰败的唐代开始兴起,而兴盛于宋元时期的西河镇西坡地窑存在时间较短,此次位于龙泉渭头河的这处古窑址始于金代,持续发展至上世纪70、80年代,就此,整个淄博窑系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所以说,这处古窑址对于整个淄博窑系发展有重大意义」。

渭头河古窑址不仅有完整的地上古建筑,还有地下古遗址,可以真实再现古代陶瓷的整个生产过程,可展性极强。古代制陶工艺流程的完整再现,不仅对淄博古陶瓷制作发展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更重要的是渭头河古窑址,使淄博的陶瓷历史得到了延续,解决了淄博陶瓷历史的断代问题,填补了空白。这将对淄博陶瓷的古今传承和今后发展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任相宏教授评价为:这次的发现国内罕见,意义在于从原料的粉碎、选取、成形以及就近丰富的燃料对产品的烧制、运输这一流程在古窑址完全展现出来了。特别是玉石古道,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可以看出龙泉是当时重要的窑业生产区域(解放后就成立了「淄川三区渭头河窑业」)。这次发现,对研究龙泉镇乃至北方陶瓷的生产历史和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渭头河古窑址的发现,也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2013年10月,古窑址就被列入了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也证实了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视察古窑址所说的年代「元末明初」。通过考古挖掘,逐步从二号水井出土大批金元时期瓷器。通过对地表和窑内残存的瓦片年代进行了鉴定。据考证,实际上有些瓦罐残片的年份还要更早,特别是二号水井出土大批宋白瓷罐、红陶罐等大量陶片,可能要追溯到宋金时期。渭头河古窑址在各个时期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挖掘出了继寨里窑、磁村窑时期的九州时期青州府进贡用的贡白瓷,与青州博物馆出土的器物完全吻合,刻有明朝一代宗匠「时大彬」三个字的紫砂壶盖、刻有「大清宣统年制」的紫砂壶盖,明代渭头河制造大红碗、大黑碗,史料记载在淄博当地享有盛名。生产的陶瓷大缸成为了中国陶瓷大缸发源地。山东专家验收组王永波组长,带领的专家组看了古窑遗址和挖掘现场后,一致认为。是当今中国首次发现、是最完整展现古陶瓷工艺流程的古窑址,实属国内罕见。意义在于从原料的粉碎、选取、成形以及就近丰富的燃料对产品的烧制、运输这一流程,在古窑址内完全展现出来了,是「山东唯一、中国独有、世界罕见」。 三、古窑遗址示现、萌生家国情怀

这一切,让我们记住了专家组验收时说的一句话:「宁愿慢、不能烂」。不能一时头脑发热、拍脑袋就办。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严格按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实施,「先保护、后展示」。为渭头河先辈们留下智慧结晶,为当今的开拓者留下创业珍藏。

据考古挖掘实物、淄川县志、渭二村村志记载记述,渭头河是宋金时期就有制陶业,也是宋元时期建村。是以得天独厚的水源、生产陶瓷的原料、陶瓷釉料、和煤炭。早期生产陶器开始而逐步形成了村落,从古至今是由陶瓷业逐步带动了当地村落的形成发展,据统计,渭头河自然村的两个行政村,姓氏加起来超过了100多个,是中国少有的「百家姓」村。渭头河这个自然村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外头活(渭头河)。意即:(1、外来的很容易活下去。2、对外来的打工人员不欺生),充分说明了当地民风的淳朴,才让外来的打工者,放心的留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百家姓村。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是按规划为将来的古窑遗址三个博物馆即: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三个博物馆打的基础。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历史和文化。为此,我们开始多方筹备奔走,而没有想到的是:还有意外的惊喜在等待着。经过正式考古清理挖掘后,2015年12月15日,一条新闻不胫而走,「古窑址、玉石街、窑神庙」。占据了国内众多媒体版面,被广泛传播关注:山东淄川:明清古窑址旁现百年玉石街、窑神庙遗迹。掩埋于地下的一段长达50多米的玉石街和窑神庙遗址逐渐显露出来,挖掘最深处达到6米。是继首次发现地碾后的又一次首次发现。玉石街从窑神庙开始起点:北至淄川、青州。西至昆仑、磁村、济南。南至博山、莱芜。每一条玉石街(就是用当地山上的碳酸钙为主的青石铺就的路)长度都达到30华里以上。

2014年4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渭头河古窑址,进行了保护规划、保护修复及环境治理方案与施工图设计,近几年保护规划、设计方案在稳步实施当中

2016年初,经过专家的指点,在古窑址北侧,淄博市淄川区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正式建馆。展现古窑址陶瓷近现代发展历史。淄博市淄川区渭头河大缸博物馆,第一批进入了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名录。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 平方米、展览面积825平方米,是由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布展陈列,由北京恭王府研究员、山大二王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杜浩题写馆名,并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淄博市淄川区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民窑风格,反映陶瓷生产的专题博物馆,起初馆内陈列的300余件大缸、园林陈设物、工业陶瓷等见证物,是历代窑工、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渭头河民窑传统特色产品的特征,是独特的文化资源。馆内不断搜集渭头河窑出的产品、各个时期的史料不断增加。为今后古窑遗址博物馆配套奠定基础。

淄博市淄川区渭头河大缸博物馆,由前言、考古发掘、渭头河窑历史沿革、渭头河—中国陶瓷大缸发源地、渭头河传统陶瓷工艺、渭头河大瓮的称谓:「渭头河大瓮—掴(duo)货。渭头河窑工工种、渭头河大瓮的发展和传承、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园林陶瓷发源地、窑神庙、渭头河记忆、结束语等十三部分组成。

2018年我们在原址上恢复了窑神庙,让龙泉镇这个陶瓷古镇,也让广大的陶瓷企业增添了精神食粮。让人们所尊崇敬仰的范师祖(窑神爷),保佑现今的制陶、制瓷业仍然兴旺发达。

同时我们规划利用旧厂房、旧村落建立十八处陶瓷大师、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坊。现已经完成了两处陶瓷大师工作坊,与院校合作对外开放研学陶瓷实践基地正在完善当中。

渭头河古窑址,2013年10月份被批准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多省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当中,渭头河古窑址、古遗址,是淄博市唯一一处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申遗史迹点。2022年4月,渭头河古窑址、古遗址,首批列入全省19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站在古窑边,地碾上留下的一道道沟渠,历史风雨侵蚀、断壁残垣。数百年后见面,记忆永恒。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淄博古窑遗址博物馆和与之配套的文物保护、文物展示、文化旅游、参观教育、现场制作等一系列古窑遗址公园项目在这里扎根、发芽、长大,老牛拉碾等种种工艺流程将在这里完整再现。让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淄博陶瓷历史演变过程。将淄博悠久的陶瓷历史得以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的淄博古代窑场、近代明末清初、特别是展现解放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营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新时代面貌,展现解放后私营、公私合营、到国营。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当中的国营、集体、私营、个体等多性质的经济联合体经济,由此奠定了我国跨入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性,古窑古遗址必将综合完整的向世界展现、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独有的世界级的考古古遗址公园。

渭头河古窑址,是淄川老少爷们的记忆,也是淄博陶瓷发展的路径图。在古窑址的对面再建一座现代陶瓷博物馆,与古陶瓷博物馆。古遗址、古老工艺与新时代、现代技术。交相辉映,再现淄博古老「瓷都」的魅力。

备注:本文作者为古窑遗址发现人――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司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