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身

学拳记

2024-09-04健身

学拳记

老滩

人过五十,身体渐呈衰退之势,体力大不如前。「五十而知天命」,陪伴了自己半生的这身皮囊也该关心一下了。回想自己幼时体弱多病,上学后也没什么正规体育课。放学后,提上筐,冬天去坡地里拾柴,就像当年样板戏【红灯记 】里的李铁梅,提篮小妹拾煤渣,供家里烧火做饭用。春夏秋则去田间地头砍草拔野菜,喂猪、喂羊、喂兔子,补贴家用。说起体育,唯一的就是夏天和小伙伴一起,在河湾里瞎扑棱,学会了「狗刨」,也没人教,纯属野路子,游起来又慢又累,根本没法和正规游泳比。那时农村学校没有寒暑假,但有麦假秋假,麦收和秋收季节帮助生产大队干农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也锻炼了身体,在劳动中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由于懒惰,托词工作忙、事务多,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透支了很多。

这一年秋天,在一个周末的早上,起来散步,走到附近居委会建的活动中心,看到宿舍院里的一些老年人在学练太极拳。领拳的是单位早已退休的一位老处长,年龄已逾七十。我在一旁观看,练完后老处长告诉我,打的是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刚学时间不长,欢迎加入一起练习。他还说,你平时工作这么忙,身体不能出问题,身体是自己的,都给你攒着呢。听了这番话,我有所触动。是啊,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每天早上抽出一小时的时间锻炼还是有的。

第二天早上,开始加入练拳的队伍。因为没有专门的老师教拳,只能是单纯的跟在他们后边生硬的外在模仿,动作笨拙僵硬,很是难看,引来行人驻足观看,有的甚至笑出声来。强撑着比划了下来,老处长说,只要想学就不难,学太极拳急不得,贵在坚持,「功夫」就是「工夫」的长期积累。跟着比划了好几天,还是没找着感觉,一个动作没学会。心想自己在单位大小也是个头头,整天跟一群老头老太太混在一起,别人会怎么看,有了想放弃的念头。可转念又一想,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事,又不丢人,管别人怎么看。在锻炼身体方面,还真得向老年人学习。坚定信心,向老年人学习,每天锻炼一小时;向年轻人学习,每天看书一小时,不做中年油腻男。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过了不长时间,来了一位教授太极拳的王老师,王老师是部队团职干部转业,退休后在周边义务教拳,人称王团长。有六十多岁,中等身材,穿一身白色太极服,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打起拳来舒展大方,轻灵自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王团长颇有部队作风,要求严格,打拳前先踢脚、压腿等热身,然后练习太极步、站桩预备动作。讲解示范后,带领大家一起练习,手把手的给每个学员纠正动作,传授动作要领,每天传授几个新的动作架势,一招一式,都讲究规范。王团长不光教拳,还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怕错,就怕不做,首先要动起来,练拳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知道自己的无知,是进步的开始,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成长的前提。教拳期间,王团长还穿插讲一些太极拳小故事,如杨露禅三进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等,激发了大家学拳的兴趣。

王团长一再讲,学拳在于恒,懒汉学不成。就这样每天早上坚持练习,冬天到了,盯着刺骨的寒风,跟随老同志们一起练拳,从不中断。两个月下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套路可以完整的打了下来,当然离规范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内在的功力差的就更远了,这无不需要长期的习练。王团长定期前来指导,带领大家练拳,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努力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拳艺不断提升。大家凑钱买了音响、统一的太极服,成立了「星之汇太极拳队」,聘请王团长为名誉队长、总教练,还加入了太极拳协会,经常参加市、区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几年下来还拿了不少奖项。就这样逐渐喜欢上了太极拳,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早上一小时,不耽误上班,工作起来也有精神,做到了工作和锻炼两不误。有时出差去外地,也不忘早上起来打上一套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纷呈。太极拳是中华武术著名拳种之一,它兼具竞技、健体、防身、养生等功能,深受大众喜爱。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县人杨露禅在学习陈式太极拳基础上,创新发展,历经祖孙三代研习,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创编形成的。过去讲「穷文富武」,杨家在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在王公贵族中逐渐流行,后传入民间。在学会了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后不久,在我们练拳的旁边,出现了另一支习练太极拳的队伍。教拳的老师五十多岁,身体强壮如铁塔一般,透露着一种威武之气,打起拳来,身似轻燕,又如猛虎下山,松沉有力,功力不凡。他们练得拳与杨式八十五式有很大不同,行拳中步伐不停,大开大合,时而舒缓,时而刚猛,刚柔相济。一起打拳的老处长告诉我,教拳的老师是齐鲁花园医院中医科的李大夫,他师从名师,拳艺精湛,并推荐我跟随他学拳。从此,又加入了新的练拳队伍,学习新的拳种。李大夫自幼爱好体育,少年时在济南皇亭体育馆习练体操、举重等,曾打破山东省青少年举重记录,恢复高考后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年轻时拜济南市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继先为师,系统学习杨班侯活步大架太极拳系列,是杨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之一。杨班候是杨露禅次子,其创编的活步大架又称杨班侯式太极拳,整套拳路六十四个架势,全名称作「杨班侯六十四式活步大架」。此套太极拳动作舒展大方,行拳如流水,运动如抽丝,连绵不断,沉稳浑厚。与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相比,保留了陈式太极拳纵跳发力,缠丝拧转,轻灵活步等动作。由于杨班侯性情刚烈,脾气暴躁,门下弟子不多,该拳种没有得到广泛流传,除在济南这一太极拳重镇流行外,在北京、台湾地区尚有部分人习练此拳。

每天早上,李大夫骑自行车准时来到练拳地点,路上需要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有时他是第一个到达,练完后还要赶去上班。他不苟言笑,做事认真,为人忠厚,教拳注重示范,讲究拳理,一次只讲解一、二个拳式动作,反复练习,一对一指导,直到动作熟练、理法悟通再往下教。转腰、松垮、圆档、两腿分虚实,手臂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手到眼到神到,各个部位的动作要求讲的细致到位,并结合中医理论和人体结构,对拳理讲解的透彻明白,使人受益良多。学拳容易改拳难,学完一套拳,需要反复改正练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是学无止境。李大夫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受恩师孙继先大师的影响,教拳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套拳学完了,大家过意不去,凑份子请老师吃饭,他无法推辞,还自己带去了酒。从此,李大夫与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朋友。

李大夫不仅拳艺精湛,还擅长太极推手和器械。太极推手在太极拳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推手可以体会拳势动作用意,从而提高练拳水平。太极拳必须经过长期推手练习,懂得了听劲,然后通过引、化、拿、发,才能用于实战。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太极推手包括单推、双推、四正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等。每次练完拳,再教大家推手,推手需要两人对练,李大夫就轮流一个一个教,大家围着看,一轮下来,李大夫已是大汗淋漓。与他推手,感觉其手臂如棉裹铁,既松柔又沉稳,有一种深不可测之感。学完了太极推手,又开始传授太极器械,六、七年下来,学习了太极复杂剑、杨式太极刀、齐眉棍、杨式太极大枪等。李大夫最擅长的是杨家太极大枪,将大枪靠在腰间,利用腰跨劲带动阴阳把拧转,完成拦、拿、扎,人称「山东一杆枪」。拳是基础,没有练拳的功夫,器械也打不好,早上练拳成了每天的规定动作。「得能莫忘」,器械也不能放下,每周坚持练一练,先熟悉套路,功夫一点一滴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0年春天,由于搬了家离练拳地点较远,中断了跟随李大夫练拳,但也没有放弃,仍然坚持早上一小时的练习。今年7月初,拳友告诉我,李大夫开始教授太极双剑,心里特别高兴,正好退休有时间了,早上开车将近半小时前去学习。李大夫讲,太极双剑是孙继先恩师七十四岁高龄时所传,是传统太极器械的优秀套路,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太极拳和一般器械基础,很难打出神采和韵味。李大夫在演练中动作刚劲柔和,身剑合一,龙飞凤舞,神韵十足。时值酷暑三伏天,每周一、三、五早上,李大夫骑电动车来到练习点,开始新的教学。「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正练着来了一场雨,就避一避雨再练,身上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转眼到了8月底,可以熟练的打完套路了。拳谚云「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内在的功夫还有待长期的「工夫」积累,需要持久的练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愿余生能坚持练下去,忘记了谁说过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2024.9.2